写在读书日

路漫漫

<p class="ql-block">今天是4月23日,网上说,是世界读书日。</p><p class="ql-block">近期榆林城里新开了三家书店(馆):上海三联书店入住榆林,市新华书店在原榆林报社的门面楼层又开了分店,位于榆林开发区繁华地段的市图书馆今日开门营业。上海三联书店榆林分店,上周末去过,环境不错,只是陈列的书籍一般般,不适合我阅读喜好(再如,就图书的质量来说,北京王府井书店不如西安嘉汇汉唐书城);二街的新华书店分店不错,陈列有序,环境幽雅,所售书籍的档次也不低,我已去过两次(榆林城的书店,我比较信赖新华书店的书籍);市图书馆今天上午9点半就开业了,因为上班,还没有前往。从手机上看图书馆的图片、短视频,感觉蛮气派的。拟近期前往游览一番。此刻,心已向往。</p><p class="ql-block">从小喜欢读书。小时候,每逢农历四月初一村里传统庙会期间,县城新华书店的职工,骑着自行车,后座上驮着红色木箱,里面装满了小人书,就在学校院子当中的石床上摆摊出售。像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描写的那样,无心看戏台上咿咿呀呀的秦腔戏,手里捏着装在衣兜里少的可怜零钱花,买一本心仪的小人书或买个烤饼果馅吃,那自然是很高兴的事了;上了初中、高中,至及工作以后,县城的新华书店又成了我喜欢的去处。</p><p class="ql-block">某天,我突然想起我第一次发表文字的事。大约在1985年,当时我在县城中学上初二,某天在报栏浏览,学校张贴获奖通知,我的一篇短文有幸入选。学校出了一本获奖作文油印小册子,送了我一册,可惜年久不知丢哪了。还奖励了两本学习资料,一本是语文资料,一本是数学资料。既有物质奖励,更有精神奖励,真是高兴。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几位当年获奖校友的姓名:白重暄、辛田、惠雁宾、惠雁、徐东升、徐满升... ...和我。这次入选获奖,也就成了第一次对我读书写文字的鼓励。直到现在,时间久了,我还会写点短文,哪怕是一种流水账式的记载,不成规矩方圆,难登大雅之堂,确是直抒胸臆,倒也是原创之作。</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热衷于买一些流行文学方面的书,那是的当红作家有路遥、李存葆、蒋子龙、水运宪、王安忆、王蒙、朱苏进、张贤亮、舒婷、雷抒雁、汪国真... ...这些家伙当时的成名著作就是小说或者诗歌。受当时语文老师惠成义(惠老师的语文课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可惜他英年早逝了)的影响,不怎喜欢读诗的。惠成义老师的文言文功底极好,语文课上的妙趣横生。可惜我当时贪玩,没有好好跟上老师学习,又不肯大声朗读,为以后文言文阅读遗留了后患。</p><p class="ql-block">2006年后,我由县里调到市里工作。45岁的一天在上班路上,我突然觉得大概自己的生命要过半了,“养生”一词瞬间迸发在脑海。就这一刻的想法变化,也成了我买书阅读种类的分水岭:由时髦的文学作品转向了传统文化书籍。也是在这个时候,自己有了不可抑制的强烈的怀旧心理。表现在:以前不爱看戏曲,现在喜欢看戏;以前觉得平等民主真好,现在觉得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妙趣横生,其中本来就蕴含了强烈的等级观念;以前爷爷对我有些说教,根本听不进半句,如今爷爷早已作古十多年,回想爷爷的教导,觉得自己年轻时真傻;以前觉得现代科学很科学,根本不理解延安大学著名学者马海平教授说的“人类进步依靠科学,最终人类也会吃科学的亏”道理,现在觉得传统文化哲学更胜一筹;以前觉得懂经济,要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后来才觉得除非为了得到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否则,做个小生意,读读《货殖列传》也许受益匪浅;以前觉得甲醛、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类、淀粉类、胆固醇累对人体是有害的,翻了书之后才知有些建筑装潢材料的制作,根本就离不开甲醛,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类、淀粉类、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即使是你认为是好东西,比如糖、肉,过量食用也能致癌,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细辛不过钱,过了那个度,好就变坏了,把握必要的那个度是必要的;以前爱慕城里的高楼大厦,现在却觉得城市的水泥框子高高悬空恰似牢笼,农村的土窑洞冬暖夏凉很接地气...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来认为是对的事物,现在有了新的认识,或者是一种完全相反的认识。真怪!</p><p class="ql-block">好书太多了,就算是买了一些回来,也未必能统统读完。基于对“养生”的向往,又有一些怀旧的心理,我偏于买一些旧版的书。旧版书写的实在,质量高,水分少,且装帧简约,价格亲民;新版书水分多,装帧豪华,价格昂贵。举个例子吧,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旧版《黄帝内经》素问篇和灵枢篇,两本书合起来也不足百来页,而新版的《黄帝内经》就敢出四、五卷本像砖头那么厚的版本,既浪费空间,又费钱。哪怕是旧版的价格贵一些,我也宁愿买——至少从书的薄厚层面讲,阅读的压力似乎要小一些的。</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一些阅读疲劳,好书太多,根本就读不完。开卷并非都有益,有的书粗制滥造,比如买过一本《文化自信》,还是一位与我同龄的高校教授的著作,写的雷鸣击鼓的声势不小,就是看不到雨点子,干脆弃之不读。买书的时候外包一层塑料薄膜,不能撕了薄膜看书中内容,不然的话我绝不买这本内容低劣,价格不菲的庸作的。我对广读博览不以为然,挑选几本经典读物,精心研读,细细揣摩,岂不更好一些?这个想法大概是受了前段时间翻了一本80年代的一本语文课本给我的启示,一册教材,32开本,薄薄的只有200来页,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也就那么多吧。不像现在的中学教材,大16开本,还有什么泛读延伸教材,我就奇怪了,一个中学生,真的能读了那么多的书?大概是高考试题标准化指挥棒作祟的结果吧?</p><p class="ql-block">小人书、中医经典书目、《三言两拍》《智囊》《智囊补》《四书五经》《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尼克松回忆录》《易经的智慧》《烹饪教材》《酱醋酒酿制》《中国建筑史》《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天文常识》《麻衣神相》《三命通会》《清涧道情》《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词话》《前四史》《古代汉语》《历代作品选》《乡土中国》《乡土陕北》《转战陕北》《中国节日》《佳县白云山系列》《毛泽东著作》等现已摆在书架,就我自己的眼光来看,也够气派的了。真的要读完这些书,但凡点收获,我就知足了。人,在方方面面,切记不可贪。</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玩,小人书、经典书籍、铁口哨、铜铃铛、打火机、葫芦、香炉,我都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件把玩、玩赏一番的,挺有趣的。</p><p class="ql-block">网上举办了一些好书推荐排名,小说和外国书占据大部,我又犯了不以为然的毛病,觉得范围窄了一些:小说是消磨时间的读物,外国书似乎很时髦,但有的东西未必适合于本土。</p><p class="ql-block">坐在阳台上,燃根香,点支烟,品杯茶,读本书。惬意,好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