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贬低武松为那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武二终究是武大》,作者鲍鹏山,某大学教授。我因为小学时就看过《水浒传》,不但知道武松这个人物,而且非常崇拜武松。看这个文章题目有点怪,立即仔细阅读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后才知道,这篇文章是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对事不对人。虽然作者在文章中贬低了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我却非常感谢文章的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了应该怎样读名著,我把这篇文章附后,与有兴趣朋友共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看《水浒传》之前,还看过一本叫《武松》的书。这本书是根据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先生(1889-1968)的话本编辑出版的。王少堂在评话中把武松打虎、金莲戏叔、武松杀嫂、发配充军、醉打蒋门神等一系列故事重新演绎发挥,比起原著《水浒传》, 《武松》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武松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很多细节还有人物心理活动叙述,显得细致入微。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因为读了这本《武松》,我才对武松产生崇拜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1968年,十三岁的我,一个人回农村老家。看到爷爷在看一本叫《武松》的书,厚厚一大本,大约三扁指那么厚。抽爷爷不看的空挡,我也入迷地看了起来,并且超过爷爷,先把这本书看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爷爷当时以为我看不懂,有一天有意考我:让我讲一讲“武松醉打蒋门神”那一段。我不但把那段故事说的头头是道,还把武松去打蒋门神之前因为没有把握,与施恩对话时的心里想法也演绎了一番,把爷爷高兴的不停地夸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间有句话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通过我的经验证明,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少年看武打书,确实能激发人的斗志,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这可能就是前朝的统治者曾经把《水浒传》列为禁书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了《武松》后,对书中描述的武打动作就特别入迷。书中经常会描述武松做某一个动作,就能一跃而起窜上高空,居高临下击打对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以为只要按照书中描述的动作去做,就可以出现书中人物的武功。某天,趁家里无人的空隙,我就躺在院子中间空地上,拿着书按照书中写的姿势,也想做出一个从地上跃上高空的动作。动作摆好了,无论我如何“发力”,可还是原地不动,蹦不起不来,只得作罢。幼稚又愚蠢,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看了这本书以后,就迷恋起了练习武功。恰巧邻居家来了一个山东的亲戚,听说他会武功,就求他教我。他让我把一本书挂在墙上,每天早晚用拳头击打书本一百下,说一百天后我就有武功了,可以一拳击穿200页的一本书。于是我真的照葫芦画瓢地炼了起来。结果是我把手背都练出血了,也打不破一张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我上五年级(重读),得到了一本破烂的竖排本繁体字《水浒传》,本来不想看。听说是讲108个好汉如何被逼造反、上山落草故事的,特别是其中还有武松的故事,就放不下了。虽然不认识繁体字,还是硬着头皮坚持看下去,连估带猜地,渐渐的竟然可以认识繁体字了,后来还曾经学着写繁体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要急着还别人,只好起早贪黑地抓紧看。好在当时功课简单,又没有课外作业,不到一星期就看完了。虽然看得快,但是人物故事却记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这本书,让我不费吹飞之力就认识了繁体字。不久之后,读到竖排本繁体字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梅益翻译版)时,已经毫无障碍了。好多同龄人后来都不认识繁体字,而我却得益于读这本书打下了认识繁体字的基础,为成年以后读台商的技术书籍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之后上初中了,同学朱民吴强两人也是小说迷,但是他俩都没有看过《水浒传》,我就利用自习课时偷偷讲给他俩听,前后大概讲了有一个月时间,不但完整地从头讲到尾(七十回本),而且还能准确地说出108个好汉那些稀奇古怪的外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当时看书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追故事情节看热闹,仅仅为书中好汉的命运担忧,没有其它想法。就是现在,也没有下文作者这种分析批判能力和针对现实的影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官场掌握资源,人人羡慕,但是历朝历代社会都是不公平的,不是你有才华就能进入的。要想挤进官场,必须投机钻营,这就是官本位官僚体系对人们的毒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都是现实的,都知道趋利避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8</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二终究是武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鲍鹏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杀嫂,流放,经过有名的十字坡,识破孙二娘的蒙汗药,压翻孙二娘在地。张青赶来,求武松手下留情,又问:“愿闻好汉大名!”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有多少读者会注意到这个细节:武松在介绍自己时,前面有一个头衔:都头。这是不该被忽略的细节。今人的名片,也总要印上那些由体制任命或颁发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头衔,古今是一样的风俗也。问题是,此时武松哪里还是都头?不过是一个流配的囚徒。追根究底,他做都头也不过四个月不到,此前他也就是一个古惑仔,一个流浪江湖的逃犯。他二十六岁(他初见潘金莲时自称25岁,此时过了一年)的生命里,当都头也就四个月,可是,这四个月的“都头”,已经深深的烙印到他的生命里了,已经成为他二十六年生命历程中最值得骄傲、自豪和向人炫耀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一个小小的“都头”,每个县都有好几个,更加庸才尽有。而能打虎,能轰轰烈烈为兄长报仇的,能有几个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这些都不行,还是一个小小的体制内的职衔,才为人们承认!这真是让天下英雄泄气、无奈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青道:“莫不是景阳冈打虎的武都头?”武松回道:“然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意这个“然也”,是何等得意,何等自豪!可见武松骨子里还是很为他的打虎经历自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这样的英雄事迹,还是不能够支撑他的人生自信,必须要有一个体制内的职衔,方才觉得有面子。这种文化,拘束了多少英雄,扼杀了多少英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文化,就是御用文化,就是奴隶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是宋江后来处心积虑要招安,并且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愿望,从而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武松让张青救醒两个公人,大家一起吃酒。座位如下:武松让两个公人上面坐了,张青、武松在下面朝上坐了,孙二娘坐在横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何等人物?张青、孙二娘何等人物?但为什么偏偏两个庸碌公人坐在上头?——就因为是公人。公人就是公家人,是体制之内的人。体制之内的草,也压过体制之外的郁郁青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笑的是,这两个公人刚刚还躺在那剥人凳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才还要把你开膛破肚当牛肉卖,转眼给你美酒佳肴把你当领导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对公人,就给予这样的两种待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区别只在于场合。并且次序常常颠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到了孟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过了一段快活日子。一月之后的一天,孟州守御兵马都监张蒙方差人来请武松。张都监对武松道:“我闻知你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我帐前现缺恁地一个人,不知你肯与我做亲随梯己人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当即跪下,称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又一次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大人小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武松是个大人,是个英雄,是个豪杰,是个好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他经常会露出他的“小样”:有些谄媚,有些讨好,有些巴结,有些奴颜,有些媚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得好听一些,他吃软不吃硬,知道感恩戴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得难听一些,一遇到权势,一遇到权势给他一点颜色,他马上感激涕零,恨不能肝脑涂地以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谷县知县的一点赏识,抬举他做个都头,他就对知县感激涕零,为知县送贪贿之物上东京打点,尽心尽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施恩父子几顿酒饭,几句抬举的话,就让他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甘心做人家的打手,还洋洋自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张都监让他到帐下做一个亲随,说白了,就是一个保镖,他又感激得一口一声自称“小人”,一口一声自认“囚徒”,马上表白赤胆忠心,要为他执鞭随镫,鞍前马后的侍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月中秋。张都监让武松参加他的中秋节家宴。又叫唤一个心爱的养娘,叫做玉兰,指着玉兰对武松道:“此女颇有些聪明,不惟善知音律,亦且极能针指。如你不嫌低微,数日之间,择了良时,将来与你做个妻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又一次感激涕零,起身再拜,道:“量小人何者之人,怎敢望恩相宅眷为妻。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话我们怎么这么耳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了,当初,施恩的父亲要施恩结拜武松为兄,武松也诚惶诚恐,说“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现在,张都监要把自家的养娘嫁给武松,武松又说“枉自折了武松的草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英雄,什么好汉,在这些官宦面前,不过是草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你是多么大的英雄,只要你无有官职,不论你碰到多么小的芝麻粒大官,你马上就泄气了,马上就吃瘪了,英雄马上就成了狗熊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松能打虎,是人中之俊杰,可是,碰到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个小小的监狱长,一个都监,马上他就立地矮了三尺,武二矮成了武大,成了精神上的武大郎,人格上的三寸丁谷树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二啊,终究还是个武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那样一种文化,有那样一种制度,能把所有的国民,都变成武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浒传》有108个好汉,我最喜欢武松。初读《武二终究是武大》(下称《武文》)这篇文章时,觉得作者是在贬低我心中英雄武松的人格,心中很不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忍不住再读一次,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开窍,原来是我浅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文》作者不但没有贬低武松的意思,甚至是为武松报不平。比如这一句:“一个小小的“都头”,每个县都有好几个,更加庸才尽有。而能打虎,能轰轰烈烈为兄长报仇的,能有几个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也是从心里佩服武松的。作者真正要鞭挞的,是那种毒害天下武松们的“奴隶文化”。不论你有多大才能,你没有入那个圈子,就没有人承认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这也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心声。从小到老,我一直不明白:《水浒传》凭什么算四大名著?看了《武文》后,我算是彻底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说几句题外话,《武文》中引用了一个词叫“草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什么英雄,什么好汉,在这些官宦面前,不过是草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作者是把“草料”来对应“英雄好汉”作反义词使用的,我觉得好像有点不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草料:本意是指牛马等牲畜的饲料。被古人借用作自谦词,把自己比做牲畜。古人唯心地认为:人一辈子吃多少粮食(草料),是老天爷设定好的。如果糟蹋浪费或者提前多吃,就会早死。无功受禄,就会折自己的阳寿“草料”,表示自己谦卑。(好像现代科学也持这种理论:人体细胞分裂次数固定,一但提前分裂完成,人也就要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来,现代人也有类似的自谦词,比如说自己比对方大几岁,就会用“比你多吃了几载陈年谷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白了“草料”的意思,你觉得用来对应“英雄好汉”,妥与不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年4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