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鲁迅先生与广东的交集并不多,仅于1927年在广州工作、生活、著述、参加革命活动8个多月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这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h3> <h3> 一、钟楼有声,历史有情</h3> <h3> 1927年1月18日,鲁迅从厦门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就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居住在大钟楼。</h3> <h3> 大钟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 215 号,现为广州鲁迅纪念馆。钟楼因楼顶安装大时钟而得名,坐北朝南,似“山”字形,黄墙白线,砖木结构。其中,二楼“十”字形走廊东侧原为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和秘书室、事务管理处办公室,西侧是校务会议室和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现在真实复原鲁迅在钟楼二楼居住时的场景。</h3> <h3> 钟楼有声,历史有情。钟楼周围古老的细叶榕、火红的木棉,百年的银桦、苹婆、西洋杉,还有革命广场的茵茵绿草,这满眼的苍翠与蓊郁,见证了后人对那段历史的缅怀。</h3> <h3> 二、白云悠悠,珠水泱泱</h3> <h3> 白云楼鲁迅故居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路。该楼建于1924年,曾为邮局职工宿舍。1927 年 3 月 29 日,鲁迅先生迁居白云楼,在此潜心写作, 编订、 写作 《朝花夕拾》 《野草》《而已集》……9 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奔赴上海。</h3> <h3> 白云悠悠,珠水泱泱。拂去历史尘埃,洗尽世间铅华,白云楼愈发显示出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 三、先生风范,后人铭记</h3> <h3> 为纪念鲁迅先生,广州市在白云路与东湖西路交界处,建起了首个以名人名字命名的纪念园——鲁迅纪念园。该园以鲁迅先生1927年1月至9月间在广州工作生活的足迹为主线,以纪念鲁迅先生光辉一生为主题。园内历史文脉和园林景观相互交融,设置了“鲁迅先生纪念像”、主题雕塑、语录景墙、作品景墙等景观元素。</h3> <h3> 从入口正中进入纪念园,迎面就是鲁迅先生纪念像。塑像左侧有一涌泉,名为“乳泉”,取鲁迅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之意。</h3> <h3> 入口处南侧是一组作品景墙、语录景墙,分别刻有鲁迅先生在广州期间撰写或编著的部分作品的封面以及名作的摘录。</h3> <h3> 入口处北侧是一组高低错落的条形石壁瀑布,源源不断的流水寓意鲁迅先生精神永存,也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永不停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