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壮乡韵味山水行(5)梦境黄姚

白马行空

(接上篇)在金秀住了两晚,时间已是3月1号。我们前往贺州市昭平县,目的地黄姚古镇。 古镇处在喀斯特地貌中 “黄姚”之名来历有两不同的传说: 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现在镇上已无姚姓,而黄姓则是清代后迁入,不是原来的黄姓。另一说认为黄、姚是明代初年迁来的,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把这个地力称为黄姚。<br> 黄姚古镇属喀斯特地貌。是一座岭南文化与峰丛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镇。 古镇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经历了明代兴建和清代鼎盛,到抗战后期更成为广西革命指挥中心和广西民盟的发源地。 夫妻榕,树龄有300多年,看似一棵大树,实则是两棵榕树生长在一起,如同紧紧相偎的一对夫妻。 据说夫妻榕是罕见的“变色榕”,每当有大旱大涝,树叶会在春季变得枯黄。百姓通过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就能判断当年天气情况,提前做好预防。 东门楼,始建于清朝初年,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它是姚江北岸百姓从东面进出古镇的门楼,门楼北连真武山城墙,南以姚江为护城河,西与街巷民居屋墙相连,组成一个合围的屯堡,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 资料显示,古镇明清古建筑保存有300多幢,面积达1.6万平方米,完整保存8条石板街,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全长10多公里。还有亭台楼阁10多处,寺观庙祠20多座,特色桥梁11座,楹联匾额上百副。 带龙桥,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铁铆石梁的造桥工艺及水旱二孔的排洪设计,让这座桥梁既科学又美观。相传百姓修建此桥是为了把真武山龙气接引至鲤鱼街,桥也因此得名“带龙”。<br><br> 2016年5月1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其中黄姚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秀美的风景入选。 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 龙爪榕 龙爪榕,树龄850多年,是古镇中最古老的榕树之一。因其枝干从半空倒垂而下,仿佛天外神龙伸出的一只龙爪,故而得名。看得出如龙爪般下垂的枝干早已枯萎,而树干本体却依然生机勃勃。 佐龙桥和佐龙亭,均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佐龙桥头即是重檐方亭的佐龙亭,题匾“惟尔有神”,语出《尚书》。亭中天花板饰有四幅图案,寓意“四方来福”,亭后佐龙祠奉祀土地公和土地婆。 龙门榕全貌 佐龙桥、佐龙亭和龙门榕 龙门榕,树龄800多年,因其虬枝盘错缠绕,形如拱门,且坐落于佐龙桥之畔而得名。树下有一奇石,似鲤鱼上跃,与龙门榕组成“鲤鱼跃龙门”的天然景观,令人称奇。 镇内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祠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 街道全部用黑色石板镶嵌而成,镇内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式布局。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建筑精美,工艺高超。 青石古街、青石台阶。 树龄超过500年睡仙榕。相传“八仙”到此游历时,流连于这里的奇山秀水,不禁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其中吕洞宾倒头睡在这棵树上,一觉醒来,这棵树也随着他的睡姿长成了倒卧状。 石上榕,榕树扎根于岩石之上,有近百年树龄,其强大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因其根系盘错在岩石上,难以吸收养分,故而树形娇小玲珑。 仙人古井,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自古就有“七仙”来井边嬉戏的传说。古井分内外两部分,共五池,内池用于饮用、洗菜,外池用于洗衣、洗手、洗农具。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祠堂坐东向西,祠堂内保存了大量的民国壁画,是古镇内壁画较多的一座建筑。它既有岭南建筑的简朴、精致,又有中原地区的气派,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1944年,广西艺术馆迁至黄姚,在这里开课培训群众,开展抗日宣传。 黄姚古镇里的门楼、古戏台、古街、古井、民居、宗祠、庙宇、桥、亭、匾等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设计建造匠心独运,从建筑学上说也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接龙门,位于天然街西出口,为古镇中部西面主出入口,因靠近接龙社而得名。该门楼为四方形平面布局,二层砖木结构,硬山瓦顶。底层为通道,二楼正面设瞭望口和长条形枪眼,大门外设有栅栏门。 接龙社 昇平门,建于清代。门联“昇恒有象天街胜,平正无偏道路遵”引用了《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昇”的说法,大意是前方的街市会更加美好,脚下的道路将无比坦荡。 铺砌于清朝顺治年间的青石街,据说有8条之多。 鲤鱼街上的鲤鱼 古镇以典型的岩溶山水景观、神秘的龙文化崇拜、精巧的明清建筑、地道的广府民俗风情和光辉灿烂的革命史迹闻名于世。 古镇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中国楹联文化古镇”等称号。 黄姚古镇,山水古镇,粉墙黛瓦、街巷幽深,诗联碑刻,意境镌永,耐人寻味...... 下一站,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