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忆旧

陈弘

<p class="ql-block">儿时的醴陵,就是六十年代167医院以外的世界,一条街、一条江、一座桥,一座山、以及那些被167医院的军人和家属们称为“老百姓”的醴陵人。</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才知道,那条街叫先农坛路,无论是用过去还是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街道都不算长,感觉从167医院的前门出,把整个一条街走完以后,就到了医院后门山脚下的先农坛。街两边,是由低矮的木板房构成的各色店铺,街与省道交汇的十字路口,便是县城的中心,从街头走到街尾,唯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建筑物就是十字路口的县百货公司。间或,有一条巷子从街道延伸到不能一眼望穿的深处,巷子里的房屋都比临街的门面要精致得多,不少就是那种带有围墙的旧式公馆,这些院子大多就是解放前国民党将军们的私宅。</p> <p class="ql-block">醴陵的特产,除了瓷器和烟花以外,就是盛产国共两军的将军,数量上远远领先红安、金寨、吉安和平江等红色“将军县”。先数数国民党方面的,上将一级,就有程潜、何健和刘建绪,其余中将和少将,少说都有两百左右,像陈明仁、李明灏、刘斐、邓文仪、刘咏尧、张国威、张严佛等,战争年代大名鼎鼎,在家乡却只能划入中将以下的平凡之辈。文革时,红卫兵从原国军校级以上军官家中抄家搜出的皮带,据说就可以将醴陵县城围起来。再看看共军方面,解放军将军比之国军将军,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建国后参与五五授衔的上将,也有三位,杨得志、宋时轮和陈明仁(起义后加了一颗将星)。如果左权、蔡申熙和钟伟剑没有牺牲、再如果,耿飙没有过早地“军转民”,那么醴陵的共军上将就会超过国军一倍以上……。</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合影,其中,来自于国民党军队的“旧将领”有五位,程潜、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和刘斐,而醴陵籍的人就占了两个。</p> <p class="ql-block">167医院的幼儿园,就是陈明仁的公馆,我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度过有记忆以来的童年,然后就在幼儿园附近上小学,一直到十岁离开醴陵。此馆建在先农坛后面不远的一条巷子里,主楼两层,收留167子弟们最多的时侯,幼儿、幼教及工作人员一起,也没把主楼所有的房子都填满。围墙几乎与二楼等高,分前院、后院及操坪等处。文革时,后院外面的那块操坪,一直就被抗美援越的某高炮部队醴陵留守处(对外称三七三部队)借用来养马。孩子们放风时,都爱凑到马厩旁,一边看着战士们给喂马、遛马、钉马掌,一边就唱着老师教过的歌曲《越南——中国》,歌词第一句完全是因为这只抗美援越部队代号的缘故,在孩子们的口中“越南、中国山连山……”便唱成了“越南,中国三七三、……”。</p> <p class="ql-block">陈明仁的公馆正门,167医院当年的幼儿园, “良庄”二字为何健题写,陈明仁字子良,故名。解放后抹除,现在又恢复。</p> <p class="ql-block">穿过醴陵县城的那条江,叫做渌江,记忆中的渌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绿色的江。渌江实际上也是醴陵的母亲河,自东向西贯穿醴陵全县,流经县城时,自东北向西南三个方向,将县城围成一个大半岛,然后,在渌口镇(今株洲县治所在地)流入湘江。 “渌”和湘东其他小型江河的名称一样,都是专用字,“耒”水属于耒阳;“浏”阳河属于浏阳;“汨罗江”属汨罗;……“渌”与“醴”二字,虽然没有什么关联,但按照“渌”的流经地域来看,理所当然地属于醴陵。</p> <p class="ql-block">那时,连接醴陵县城中心与对岸的,有一座石桥,这是一座有历史(清代初建,1925年修复重建)的老桥,石桥横跨渌江的江心洲,站在远处往桥的方向眺望,小城、小河、石桥、江州、以及伫立在洲头的阁楼,一幅让人回味无穷的美景便跃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与县城隔江相望的,是湘东罗霄山的余脉,叫做西山,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公园,但站在陈明仁公馆的2楼,远远地就能看见西山正对着县城的一面,赫然地写着八个白色大字,作为幼儿,肯定认不全的,我当时能认得的,仅仅是中间有两个连在一起的“人”字,现在想起来,大概也就是“保护森林人人有责”之类吧。</p><p class="ql-block">上小学以前对院子外面的醴陵人没多少印象,也接触不多,醴陵人把上小学称为“发蒙”,我就是在醴陵邓广塘小学发的蒙,从此也就对167以外的世界有了了解。这所小学后来改名为解放塘中学,到现在却已经荡然无存。入学时正是文革初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深为崇敬的王校长,在头天还坐台上作报告,一夜之间,便与几乎一半以上的老教师一道,被高年级学生们五花大绑,胸前挂上个大牌子,低头站倒原来作报告的台子上,听任学生们批判与呵斥。在当地学校读书,也锻炼了我的语言转换能力,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在三种不同的语言中不断地转换腔调,在167医院讲普通话,跟家里人讲湘语系的长沙话,到学校就讲赣语系的醴陵话。</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一个国庆假期,原167医院战友举行聚会,我陪伴母亲到醴陵,以旁观者的身份目睹了他们的相聚,同时,也与167院子里长大的孩子们一起,游览了167旧址(现在叫湖南师大附属湘东医院)、陈明仁公馆、渌江书院和仙山公园,童年眼中的旧景,今天已经面目全非,再过不了多久,在市政当局规划建设新城市的名目下,那条老街、那座老桥会不会依旧保存呢?如果不能,则只能靠今天这些零星的历史碎片,拼凑成一尊布满疤痕的醴陵瓷器了。</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一六七医院领导(第一排)及政治处干部战士欢送张炳棱和高希望转业至地方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