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历史遗迹——嘉兴子城

燕塞翁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的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p><p class="ql-block"> 嘉兴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嘉兴子城(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在其他城市是很难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城门</p> <p class="ql-block">子城</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子城</p> <p class="ql-block">  石狮寓意威严自尊与宏伟大气,象征着富贵吉祥和神圣不可侵犯。子城城门两侧原矗立有石狮一对,后母石狮被掩埋于地下。2019年10月,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建设施工时发现母石狮,经清理修复重置于原位。</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门前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城门前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一般我们所见到的“古城”,基本都是以古建筑的复建示人,而嘉兴子城则保留了“考古”的形态,给人以更真实而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历经1700多年,一直为嘉兴历代县、府衙所在地,子城见证了嘉兴城市变迁的每一历程。</p><p class="ql-block"> 衙署是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办公的场所,遵循中国传统官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功能布局。衙署名不同,其等级、职能和管辖范围也不同,而衙署的变迁反映着城市地位的变化。嘉兴子城是国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府级衙署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和嘉兴的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嘉兴子城遗址内衙署的历史变迁,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吴风越韵、水乡绿都”嘉兴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子城门洞内的石碑: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绥靖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民国绥靖司令部营房</p> <p class="ql-block">从子城内看城门</p> <p class="ql-block">  嘉兴府治在子城内,自五代晋天福年间升嘉兴为秀州时即始建于此,宋为州、郡、府、军府,元改为安抚司,为路,明代至清末为府,下辖七县,俗称一府七县。</p> <p class="ql-block">  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宗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清末避宣统皇帝溥仪讳,仪门改为二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仪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仪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据明弘治《嘉兴府志》载:“嘉兴府仪门三间,东西翼室各五间。”考古发掘显示,子城仪门遗址留有从五代到明清不同时期的遗存,在此期间平面格局未有较大改变,与方志所载相互印证。仪门遗址原有立柱12根,南北连通甬道。现存部分础石为五代原物,除翼室席文铺地为五代遗址外,现存残砖墙基及方形砌石、条石阶沿等多为明清时期遗物。</p> <p class="ql-block">明清础石</p> <p class="ql-block">  大堂建筑遗址位于台基中北部,平面呈长方形,由不规则青砖和方形石块砌筑。</p> <p class="ql-block">  大堂旧时是官府中举行仪式、审案的地方。万历《嘉兴府志》载:“府治在旧子城内。中为正堂,而轩其前。后为穿堂,为后堂。”</p><p class="ql-block"> 在大堂区域内柱底磉墩垂直下方发现有五代础石,可知明清时期此部分建筑在五代原基础上重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明清大堂遗址距地表0.4~0.8米,被民国道路叠压。大堂台基大致呈方形,边缘由规格不一的条石包砌,整个台基被青砖砌筑的墙体分割为四部分,作为不同建筑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大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大堂是衙署建筑的中心,也是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经考古勘探发掘,发现明清时期大堂基址叠压在五代宋元(称“设厅”)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 设厅基址废弃后,明代在此基础上加高,并向南扩建了一部分扩展为大堂,清代沿用。</p> <p class="ql-block">  子城自建立至清一直是嘉兴历朝历代县、州、府、军、路、府的衙署,记录着嘉兴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地域以及建筑技术等信息,更记录着历代地方政权、制度、职官的演变,蕴含着深厚的制度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堂遗址</p> <p class="ql-block">  衙署在汉代称为寺、署,唐以后称官署、衙署、公署、公廨、衙门等。到了明清时期,官府或叫衙门、衙署、公廖、公署,于是就有了府衙、县衙、县署等称谓。进入民国时期,“衙门”一词废止,地方官府遂用政府称谓。</p> <p class="ql-block">  现大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建于遗址上方,建筑平面轮廓与明清大堂遗址重叠,呈现明清大堂建筑体量及在子城内的空间关系。</p> <p class="ql-block">大堂遗址保护建筑——端本堂</p> <p class="ql-block">大堂遗址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  端本堂的前面,有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题写匾额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上天难欺 黄庭坚</p> <p class="ql-block">御制戒石铭背面:公生明</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内的绿地</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内的绿地</p> <p class="ql-block">  嘉兴子城内还有一座浙江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嘉兴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嘉兴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兴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杭州教区嘉兴市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嘉兴天主教爱国文化创作园地</p> <p class="ql-block">  在距嘉兴子城大约500米的地方,有一座铜牌坊,对着子城的一面,上书:首藩名郡,背对着子城的一面,上书:秀州古治。从这里前往子城的道路上,镶嵌着36块铜牌,记载了自西晋元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生在子城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南面的牌坊:首藩名郡</p> <p class="ql-block">嘉兴子城南面的牌坊:秀州古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