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包竖线宣纸,外以质地颇好的透明塑料纸包裹,正面印有七个红色大字一一书法练习专用纸,规格635mmX330mm,100张。印制25㎜宽红色竖线,裁剪留边很是粗糙,在右边装订时,难以避开正文的内嵌,影响再次阅读。网上有介绍的文字说该纸“半生半熟”,是专指宣纸而言的。这有文化品味的叫法我并不习惯。我不是创作,照抄而已,故顽固地坚守着“竖线纸”的简单叫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年秋末,从一朋友处获赠两包竖线纸,彼时正迷一本薄书,遂随手置于书柜内。转过年头,春风乍起,花甲后的“春困”便日日袭来。为防沉溺于春困之中,遂想起这竖线纸来,决意用抄写古文之方式度过春天慵懒的时刻。谁知开头之后,就乐此不疲,一发而不可收,两月以来竟抄写长短古文近百篇,字数近5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有上下两册的《古文观止》,是46年前在一个两条铁路大动脉交汇、弥漫着晋商气息的古老城市新华书店倾囊购得,当年不菲的价格1.90元,是我在学校食堂5天的伙食费。柜台前捧着那充溢着墨香、封面泛着古色花纹、内文都是繁体字甚至连逗号还没有出生的书本,踌躇再三,终于从衣兜里仅剩的3元钱中掏出2元,递到售书员手中。从此,我的书箱中有了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吳调侯编就的竖排繁体字全二册《古文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二册《古文观止》跟随我46年间,新世纪前后,书柜中又挤进两兄弟来,一是某省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译》,二是另一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全解》。大概是因为全二册竖排版《古文观止》先入为主,倾囊购买,多年跟随,也许是我书写时对繁体汉字的别样钟爱,我竟不顾及新版《古文观止》的日久尘封,独独笃情于旧版竖排且无题解、无译文的《古文观止》,以纤细毛笔饱蘸黑墨在竖线纸上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抄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读小学时启蒙老师曾有过一句俗语,说“口念10遍,不如手过一遍〞。此言极好,反映出口头诵读与体会理解的紧密关系。我的学习专业本为工科的机械制造和企业管理,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纯为门外之汉,仅凭兴趣常常得之半寸毛皮,只可“管窥”,难能深入。尤以成年之后学习古文,边学边忘,边学边丢,事倍功半,甚或为零。但两月以来的抄写古文,却在迷茫中敲开一扇门,总算有点收获。假以时日,不知是否再忘大半,甚或趋于归零,全盘还了回去。不过,转而又想,归零也罢,这抄写的过程本就愉悦,结果自不必在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软性毛笔抄写古文,既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轻微的体力劳动。从书法的角度去看,颇有道理。我的抄写尽管不大注意临帖学字的运用,但总在篇章结构的平衡上,行间字间的疏密上,字的大小、笔划的粗细上,有意无意地给予关注。这种每日规律性的抄写,使我身心俱有受益。星光满天的夜半,当最后一笔落下之后,看着红色竖线间如珍珠串的字句,我为在天朗气清之今日没有虚度而感到欣慰,心满意足地进入午夜后的梦乡。朝霞初露的早晨,我在伸展按揉的晨练之后,展书摊纸握笔,又开始了新章节的抄写。凝神静气之间,我调整到了较佳的心理状态,精神焕发,情绪乐观,手脑眼并用,努力达到身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有条不紊正常运转,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读有悟,抄文有获。阅读、抄写《古文观止》上起周代、下迄明末共12卷222篇散文,诚然远远不及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们背诵《古文观止》的奋发经历,委实自惭形秽。一部堪称经典的《古文观止》,既有洋洋洒洒的长篇,也有简短精致的短篇。记史叙事,抒情写景,咏物明志,表彰信札,诸体皆备,可谓达到“观止矣”的境界,中国古代最好的古文选编在此,只等后来人学习欣赏。我们在阅读抄写过程中,即便是收获到古典文学中星星点点的知识,也会余生受益,终身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抄写影响历久不衰的《古文观止》,于我而言,仅仅是初步的、粗浅的。文史基础浅薄,文言知识匮乏,空有一腔热情和兴趣,恐在人生余年难以达成自己的志趣了。但是,阅读、抄写《古文观止》,却能不断丰富并深入一些自己的常识性文学知识。曾几何时,我对于文章中使用的一些成语或短句,知其为古语,但只会使用却不知其来处。读抄《古文观止》,竟在《左传》文和《国语》文中就遇到不少,是否为最早出处尚不知晓。但仅此就觉得是大开眼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部《古文观止》在手,必能读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佳作;抄写一部《古文观止》,盼能获取更多古人智慧和粗知古典文学精华。随诌小句权作结尾:古文观止观不止,灯下读抄暮迟迟。秃笔一支跃纸上,历史长河寻印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