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参加庆祝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我们于4月17日来到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p><p class="ql-block"> 庆祝大会结束之后,参观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黄沙坑革命旧址位于莲麻村黄沙坑客家围屋内,从化区将其打造成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2016年命名,同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2018年,该馆又进行了升级改造,更加全面地介绍从化的革命斗争史,成为广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分为多媒体播放厅、骁勇善战、峥嵘岁月、星星之火、薪火相传、燎原烈火等六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粤北会战”展厅即在燎原烈火项下。从化是粤北会战的重要战场。</p> <p class="ql-block"> <b>“十二集”政工队与粤北会战:</b></p><p class="ql-block"> 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后,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部长吴华动员、布置800名青年(其中200名共产党员),加入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训练班,在其中成立以廖锦涛为书记,陈中夫、陈長源为委员的党的秘密工作委员会,在各个中队中设立了支部或小组。1939年3月,训练班在翁源香泉水开学……</p><p class="ql-block"> 是年8月,香泉水训练班毕业,队员被分配到第十二集团军各师、团,组织政工队。为有效领导各政工队,党组织及时将工委改成总支(书记廖锦涛),各政工队设支部,并取得集团军政治部主任李煦寰的支持,设立政工总队部,党组织掌握了其总务、督察、视察组。被派往各师、团政工队的队员,深入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和驻地群众工作,鼓舞士气、激励群众、消除军民之间的隔阂,建议取消体罚、肉刑,改善士兵生活,教育士兵克服雇佣观点,增强当抗日军人的责任感和光荣感。随着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军民关系的改善,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 同年12月,广州日军分两路进攻粤北,第十二集团军起面迎击。政工队转入战时工作,出入枪林弹雨,或到前线鼓励官兵杀敌,协助指挥和联络工作,或组织群众搬运弹药,输送给养,抢救伤员。日军撤退后,政工队员负责收容伤病员,掩埋尸体。这种“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对提高士兵的抗战情绪和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0年5月,日军再次向粤北进犯,第十二集团军在清远、佛冈、从化、新丰一带迎敌。经过11天激战,终将日军逼回广州。是役,政工队员大多数被派驻连队,临战时随同连排长检查战备设施,战时协助连排长指挥战斗,传达军令,安置和抢救伤员,并成立军民合作站,组织运输队、担架队、锄奸队等。两次粤北会战,第一次打破日军策应昆仑关作战的企图,第二次打破其扩大广东占领区、打通粤汉路的企图。政工队在两次战役中,均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央出版社.2021.3.第1版.p365-366</p> <p class="ql-block"> 歩入展厅。</p> <p class="ql-block"> 左侧宣传墙: <b>从化革命历史</b></p> <p class="ql-block"> 右侧宣传墙: <b>从化革命历史重要事记</b></p> <p class="ql-block"> 第一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粤北会战期间行军照。</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粤北会战</b></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粤北会战——猫耳山伏击战</b></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粤北会战——牛背脊战斗</b></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次粤北会战——东明阻击战</b></p> <p class="ql-block"> 钟小洛的父亲钟紫前辈,当年战斗在六十三军一五三师政工队。</p> <p class="ql-block"> 第二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粤北会战——良口之战</b></p> <p class="ql-block"> <b>讴歌胜利的《良口烽烟曲》</b></p><p class="ql-block"> 《良口烽烟曲》又名《粤北胜利大合唱》,是第二次粤北战役刚结束,一五四师政工队负责人何芷(解放后曾任中国戏剧协家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和作曲家黄友棣教授合作的一部大合唱,何芷作词,黄友棣谱曲。全曲分《良口颂》、《魔爪揉碎村庄的和平》、《破路歌》、《粤北的铜锣响了》、《石榴花顶上的石榴花》,《血战鸡笼岗》和《怒吼吧!珠江》等七个乐章。这些乐章是军民团结抗日的壮歌,是战役中数万将土和从化民众用自己鲜血汇成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起到了鼓舞军民斗志、增强抗战必胜信心的作用,也反映了政工队在战争中工作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粤北会战——陈围、黄围肉搏战</b></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粤北会战——麻村战</b></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次粤北会战——鸡笼岗追击战</b></p> <p class="ql-block"> 庆祝粤北会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 <b>重要党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b></p> <p class="ql-block"> 位于前厅正中的粤北会战相关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来源于1939年、1940年的《中华(上海)》、《少年画报》以及新加坡的《星光》报刊。</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的《南粤抗战丰碑第四集——粤北会战》电视片(广东省民政厅于2015年制作),因故未能播放。</p> <p class="ql-block"> 参加此次从化活动的“十二集”政工队后人留影。</p> <p class="ql-block"> 叶穗虹的父亲叶铨在一五三师政工队,母亲李梓在“十二集”政治部机要室;</p><p class="ql-block"> 钟小洛的父亲钟紫在一五三师政工队;</p><p class="ql-block"> 李冰的父亲李震在一五七师政工队;</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伊玲在通讯兵团政工队。</p><p class="ql-block"> 下图前辈:</p><p class="ql-block"> 左上:叶铨; 左下:李梓; 中:钟紫;右上:李震(李卓江); 右下:伊玲(刘春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温粤北会战的历史,仿佛看到当年“十二集”政工队前辈们活跃在战场上的身影。他们正值金色年华,义无反顾地与广大官兵一起,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去夺取战斗的胜利。党史专家曾庆榴教授指出:“共产党员在广东参加国民党军队的工作,对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党军队抗日、坚持持久抗战和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在展览中缺失了。我们衷心希望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展览时,能够补阙挂漏,充分展示由中共地下党主导下的“十二集”政工队的光辉业绩。对于粤北会战,他们同样功不可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