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汉郪县

猪小七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远在西南一隅的巴蜀之地亦被大国觊觎。周显王之时(前368~前321),秦惠王与蜀王在褒中、汉中行猎相遇,秦人即有了“当得蜀”之野望【1】。在川东,巴国在楚国的战略挤压下,战线逐渐向西收缩,都城由丰都、涪陵、重庆、合川、而向阆中不断迁移【2】,转而进一步侵切蜀国的空间,使两国矛盾激化,征伐不止。两国相争,秦得其利。“周慎王五年秋(前316),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三个月灭蜀,继而灭巴,其地尽归于秦【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华阳国志·蜀志》秦伐巴蜀</font></h5> 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即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对仍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部落联盟式的巴、蜀二国,具有压倒性的代差优势(三个月灭巴蜀足证)。而推行郡县制,则体现了其制度上的先进性。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先行在巴国故地设置巴郡,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蜀国故地因地方奴隶主势力“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并置“蜀侯”“蜀相”统治安抚地方势力,又“以张若为蜀国守”代表中央集权进行相应管制,实行“侯国”与“郡县”双轨运行。直到周赧王三十年(前285),“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4】,才废除“蜀侯国”置蜀郡,完全实行郡县制。 巴、蜀实行郡县制后,其下的部落王国先后改制为县,郪国自然也不例外,以其地域设置为郪县。任乃强先生在《郪为秦县说》中说到:“那时,秦所灭巴、蜀以外的部落置县颇多,如苴国为葭萌县,丹犁为南安县,僰侯之国为僰道县,鱼国为鱼复县。”关于建县时间,他推断:“《汉志》把郪县序在葭萌之后,新都之前,足见其建置与秦灭苴国同时。”【5】 在史书中,最早关于郪县的记载见诸于《汉书》,秦及以前无载,所以清代杨守敬绘制的《嬴秦郡县图》和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二册·“秦时期”)均未绘有郪县。但随着近代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特别是2002年湖南湘西“里耶秦简”的出土,证明了上述图册失载的郪、梓潼、资中、涪、雒、新都等都为秦县无疑【6】。如里耶秦简(8-75+8-166+8-485)即记载了郪县与迁陵县之间的公务往来: <h5>  <b>七月辛亥,少内守公敢言之:计不得敢(?)膻隤有令,今迁陵已定,以付郪少内金钱计。计廿囗囗年。谒告郪司佐:囗虽有物故,后计上校以囗迁陵,毋令校缪,缪任不在迁陵。丞印。囗囗...</b></h5> 关于郪县建县时到底属蜀郡还是巴郡,以前史学界一般认为属蜀郡,但现在随着考古新证据的不断出现,属巴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任乃强先生认为:“再按蜀国主要是平原地区,巴国主要是紫土丘陵地区说,也当属巴郡。”【7】周波在《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看汉初巴郡的属性及其辖界》中也论证到:“依《秩律》县名的排列规律,简文中‘朐忍’至‘阆中’当均为巴郡属县无疑。‘郪’、‘资中’,《汉书·地理志》分属广汉郡、犍为郡,汉初均为巴郡。...联系张家山汉简和秦国因巴子故国而置巴郡这些线索,秦至汉初‘郪’、‘资中’二地均属巴郡的可能性是很大的。”【8】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巴蜀地区的土壤情况(最左为巴郡的丘陵紫土样本)</font></h5> 进入汉代以后,巴、蜀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华阳国志》载:“高祖六年(今有学者论证应为汉武帝时期),始分置广汉郡【9】”“天下既定,高帝乃分巴、蜀置广汉郡。孝武帝又两割置犍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建元六年,分广汉置犍为郡【10】”。“广汉”为“广大汉业”【11】“广拓汉疆”之意,这和西汉初年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征伐四夷,开地广境”的国家政策相符。郪县、资中县由此从巴郡划给新成立的广汉郡,同时又从郪县划出一大片土地新设立广汉县【12】(县治在今射洪市,其疆域包括现在的四川省遂宁市所有县市区和重庆市潼南区绝大部分地区),郡治绳乡(也作乘乡)【13】。最初,广汉郡承担了汉帝国开拓西南疆域的重要责任,犍为郡成立后,这一作用弱化,郪县、广汉县从广汉郡的开边前哨变为了南部边境,全郡重心自此北移梓潼县,以防西羌。 东汉初年,一场大战曾发生在古郪国(郪县、广汉县)境内,古郪国为巴、蜀两国战略要冲的区位重要性再次得到证明。西汉末年以来,天下纷扰,王莽篡汉自立,公孙述割据蜀地。东汉建立后,建武十一年春(35),光武帝刘秀遣大司马吴汉、征南大将军岑彭、辅威将军臧宫从荆门入巴蜀伐公孙述,进军的路线与古代巴、蜀两国相攻的南、北钳形攻势如出一辙。 当时战役态势为:东汉大军攻占江州(今重庆市)、垫江(今合川)后,公孙述“使其将延岑、吕鲔、王元及其弟恢悉兵拒广汉(今射洪市)及资中(今资阳市),又遣将侯丹率二万余人拒黄石(今泸州市)【14】”。在垫江相持时,汉军分出奇兵,南路军由岑彭率领,乘船返回江州,再溯长江、岷江上行,大破侯丹于黄石,绕过龙泉山脉攻占武阳(今眉山市彭山区),前锋“精骑驰广都(今成都市双流区),去成都数十里”,势若风雨,蜀地震骇。北路军由臧宫率领,“从涪水上平曲”,沈水大战后,攻占平阳乡、拔绵竹县(今德阳市黄许镇),绕过龙泉山脉夹攻成都。 北路这一战的主战场在郪国旧地,即今天的射洪市和中江县境内。公元35年八月,“辅威将军臧宫与公孙述将延岑战于沈水,大破之。”沈水即今射洪市东南洋溪河(涪江支流),此一战“斩首溺死者万余人,水为之浊流”,延岑丢下大部队奔逃成都(必是穿过今中江县南境小路窜经金堂峡)。臧宫乘胜向北追击,数十万人投降。汉军继续沿涪江上行,入中江水【15】(今称凯江)进军平阳乡,迫使蜀将王元率众投降,进而攻占绵竹,完成对成都的战略合围【16】。“平阳乡”应即“阳平乡”,又称“阳平关”,为郪、绵竹、涪三县交界的战略要地,民国版《中江县志》载:“西北阳平关最古,《旧志》称阳平镇,县西北三十里,明末毁于兵…昔舟楫达罗江,此为水陆交通之中枢...而地极繁冲。”【17】 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灭公孙述,定成都。光武帝以蜀地新定,任命臧宫为广汉郡太守,管理包括郪、广汉在内的十三县。 东汉安帝时期,关陇地区爆发羌乱,为祸十数年,累及益州腹地,广汉郡葭萌、白水(今广元市青川县)、梓潼(今绵阳市梓潼县)三县先后陷落。益州不得不调发巴、蜀、犍为、越嶲、牂柯等各郡兵马,“诸郡太守皆屯涪”统领,以捍卫成都平原,并将广汉郡治“元初二年移涪(115)”。这期间,由广汉郡都尉负责,征发郪、涪、绵竹、雒、新都五县民众,在郪县和涪县交界的今中江玄武山附近,修建“五城都尉仓”屯田戍守,为各路大军提供粮食保障。【18】 郪县“塔梁子崖墓”(今中江县民主乡)里的八幅东汉彩绘壁画和墨书榜题则印证了这一段历史。其中“主客宴饮图”(壁画一)中墨书榜题记载: <h5>  <b>  <font color="#333333">先祖南阳尉,囗囗土乡长里汉太鸿囗文君子宾。子宾子中黄门侍郎文君真坐与诏,外来内亲相检厉见怨。囗囗诸上颁颠诸囗囗囗囗囗囗,绝肌则骨当囗。囗父即鸿芦,拥十万众,平羌有功,赦死西徙,处此州郡县乡卒。【19】</font></b></h5> 显示墓主先祖为南阳郡都尉,后官至大鸿芦,曾领兵十万平羌,因事获罪,被贬在郪县居住。这一记载和《后汉书·西羌传》史实相合:“二年春(115)...而零昌种众复分寇益州,遣中郎将尹就将南阳兵,因发益部诸郡屯兵击零昌党吕叔都等...四年夏(117),...尹就以不能定益州,坐征抵罪。” 东汉后期,原郪国旧地又进行了一次区划调整,广汉县析出一大块土地成立德阳县(县治今遂宁市龙凤场),由此,秦郪县一分为三:郪县、广汉县、德阳县。<div>  (作者:钟力生)</div> <h5><font color="#b06fbb">【1】《华阳国志·蜀志》: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br>【2】《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合川),或治平都(今丰都),后治阆中(今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br>【3】《华阳国志·蜀志》: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惠王方欲谋楚,群臣议曰:“夫蜀,西僻之国,戎狄为邻,不如伐楚。”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华阳国志·巴志》: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4】刘琳《华阳国志新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P107~108.P111。<br></font><font color="#b06fbb">【5】任乃强、任新建《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巴蜀书社·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P243。<br></font><font color="#b06fbb">【6】韦荣越《里耶秦简(贰)》郡县乡里的初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1.P88。<br></font><font color="#b06fbb">【7】同【5】。<br></font><font color="#b06fbb">【8】周波《汉初简帛文字资料研究二题》.《文史》(2012年第4辑·总第101辑).P166~167。</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9】近年考古成果显示,此时间存疑。马孟龙《西汉广汉郡置年考辨—兼谈犍为郡置年》.《四川文物》(2019年第3期·总第205期).摘要:以往学界根据《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将广汉郡置年定于高帝六年(前201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透露出吕后初年不存在广汉郡。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史事的考辨,可以将广汉郡的置年限定在武帝元光三年(前133年),与犍为郡的设置时间相当。广汉郡与犍为郡是武帝为适应唐蒙开南夷之新形势,全面调整巴蜀地区郡级政区的产物。明确广汉郡、犍为郡置年,可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书·地理志》注记西汉初年郡国建置沿革之可靠性。<br></font><font color="#b06fbb">【10】任乃强先生将此文多补一个“蜀”字,并随文注释:建元六年,分蜀、广汉置犍为郡(《巴志》已云:“高帝乃分巴、蜀置广汉郡。”谓牛鞞、资中初属广汉,后与蜀郡之武阳、南安、僰道为犍为郡也。故补“蜀”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蜀书社.2023.P283。<br></font><font color="#b06fbb">【1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汉释名广大地,言能广大汉业也。”<br></font><font color="#b06fbb">【12】《射洪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P1047:唐麟翔《康熙射洪县志·序》“汉名郪县”。<br></font><font color="#b06fbb">【13】广汉郡郡治绳乡的具体位置,有属广汉县(今射洪)、梓潼县、雒县(今广汉市)三种说法,力生认为,西汉初年新置广汉郡,同时新置广汉县(今射洪),郡治当设在郡、县同名的广汉县为合理。在广汉郡成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又成立了犍为郡,并将广汉县以南的资中县等划归犍为郡管辖,广汉县的位置即变为广汉郡最南端,在犍为郡接手广汉郡开拓西南疆土的责任后,广汉郡的郡治则从广汉县迁徙到更为居中的梓潼县,并一直延续到东汉。按《华阳国志》“广汉郡...本治绳乡,安帝永初中,阴平、汉中羌反,元初二年移涪,后治雒城”表述,“本治绳乡”应为“本治(广汉)绳乡”为避免与前面广汉郡重复而略去(广汉)二字。当时《华阳国志》已记载梓潼县为梓潼郡的郡治,如果绳乡属梓潼的话,此处应记载“广汉郡...本治(梓潼)绳乡”更为准确而无歧义。就其“本”字理解,也是指最初设置的广汉县为“本”。其他论据在《射洪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P1042:刘光谟《广汉、黄虎、通泉故城考》。P1043:《广汉故城考》中有详论,不赘述。</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14】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蜀书社.2023.P653:今合江县弥陀场大江东岸神臂崖(老泸州),即南宋余玠徙泸州治处,疑即汉世之黄石也。<br></font><font color="#b06fbb">【15】南宋郭允蹈《蜀鉴》按:中江县有一水入涪,臧宫旋平绵竹必自今中江水也。<br></font><font color="#b06fbb">【16】此段平公孙述之战史实参见:《后汉书》光武帝纪、公孙述传、吴汉传、岑彭传、臧宫传;《资治通鉴》汉纪;《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等。<br></font><font color="#b06fbb">【17】民国版《中江县志》.四川科技出版社.2016.P24~25.关隘。</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1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蜀书社.2023.P209~213.P324.P330.<br></font><font color="#b06fbb">【19】《中江塔梁子崖墓》.文物出版社.2008.P93:M3壁画墨书榜题与墓主身份和家世。</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