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故土——记巴西温州人林训明

田东无界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泽民1993年11月在访问巴西期间会见了巴西华人企业家林训明,江泽民和他的合影上了当地报纸的头版,盛赞他在巴西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为巴西大豆种植业和石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林训明,乃温州人氏林炯明也,这是他1938年在中国植物油公司西南分公司任职时改的名字。林先生虽客居巴西几十年,仍心系祖国,痴心不改。巴西的咖啡是世界上佳饮品,然而在林训明家里,则依然飘逸着乌龙茶的清香,那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宅院,那古色古香的国画,那贝雕镶嵌的屏风,无不凝聚着主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风物的一往情深。</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记忆里,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自童年起便根植于脑海中,“人无信不立”等古训成为他生活的准则,是他一生所遵循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林训明1921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林立夫早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法,曾被选为浙江省议会议员,后当选北洋政府第二届国会议员。1923年国会解散后,林立夫携眷返里,息隐家园,在家中开设私塾,聘请名师教导自己的子女及亲友子弟,在私塾林训明幼年便表现出聪颖的天资和勤奋好学的品质,在同辈儿童中出类拔萃。林父在世时为人清廉,故他1933年去世后家道逐年困乏,林训明十四岁时只好中断学业,到江苏省农民银行镇江分行当练习生。四年后他回到家乡,加入中国植物油公司温州分公司当职员,先后辗转大西南各省分厂逾十年,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总公司回到上海,他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晋升,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主管。1949年林训明随同原中油总公司去台湾,当时政局变幻莫测,他感到难以发展,便决心到国外另辟蹊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1年林训明初来到巴西,举目无亲,双手空空,后经老上司张德成介绍,他在一家华人开设的油厂当协理。在南大河州首府愉港城落脚。两年后的1953年,生活稍安定下来的林训明,把远在香港的未婚妻王丽君接了过来,二人完婚,喜结连理。也就是这一年,日后称为林训明事业好帮手的朱孔惠也来到了巴西。朱孔惠是原“中油”财务总监,亦是林训明之前的老上司。</p> <p class="ql-block">(林训明与王丽君伉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夫妇俩迁居巴西西南隅的圣罗莎镇,从采购黄豆起步,又与原中油公司同事朱孔惠合作,收购了一家巴西人开的小油厂,由此“两个中国人主持开发大豆价值的企业开工”,竖起了“巴西大豆史的里程碑”。这个名叫“高乔”的小植物油厂刚开始总共只有七个工人、一个职员,日处理黄豆七吨。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企业,为林训明奠定了后来成为“大豆大王”摩天大厦的基石。从1955年在圣罗莎接管高乔植物油厂,到1972年正式成立巴西植物油公司时,已发展到有职工六千余人,日加工大豆五千吨的大公司。“巴油”就是靠大豆发展起来的,而巴西的大豆种植业又是随着“巴油”的壮大而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年后该公司成为出口值最高的民营企业,受巴西总统颁令嘉奖,林训明从而获得了“黄豆大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此后,林训明的事业开始向多元化拓展,“巴油”又建成化纤织物公司,这是巴西也是南美最大的聚丙烯工厂;1976年成立林业公司;1979年收购南大河肥料公司改建为农牧业公司,1988年与比利时一家公司合资建立化工企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89年9月,林、朱两家正式分开经营,彼时67岁的林训明接过新兴的陌生的石化部门,把它当成是自己二次创业的起点,日后的事实也证明,这也是他事业辉煌的新起点。接管石化产业后,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修剪枝叶”,对自己旗下的产业进行重新布局。他将南大河肥料公司、以及农牧公司持有的2万公顷土地出售,聚拢资金集中发展石化产业。他的石化公司在巴西国内外的事业扩展的步伐不断加大加快,聚合物的深加工能力已从1989年的一万四千吨,增加到1995年的七万一千吨;无纺布的产量居全巴西第一位。古稀之年的林训明,可谓壮心不已,再创辉煌,一跃而成为“石化巨子”。</p> <p class="ql-block">进入九十年代,聚合物深加工工业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巴西市场,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从此,林训明以古稀之年迈人事业发展的新领域,在他光辉的道路上又留下成功者璀璨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林训明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凡能有所成就,都在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要有清晰的战略,明确的目标;要致力于效率,质量和生产力;要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和高效能的技术。这段足以供今人后人借鉴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是林训明大半生的心血结晶。美国《时代》周刊1977年12月号在介绍海外华人的专刊上,以林训明的事迹为例,说明“华侨成功的榜样不仅仅限于北美”,在巴西“飞黄腾达者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 论及事业的成功,林先生说:“人和为事业成功之本”,“我本人能自立而在海外创业,得之于人助与人和。先人后己乃人助、人和之道。”林训明的成功还有赖于一位“成功的女性”,这便是与他同甘共苦的贤妻王丽君女士,他说:“美满的婚姻给了我力量”。“我有四个子女,幸皆学有专长,胜过乃父,事业继承有人,可以放心。”林训明表示:“本人在海外已四十余年,身在海外,心在故国。每念于何时能回国创业,有生之年必求实现此愿,子女们也知应助我完成此愿。”林先生虽身在海外,仍心系故园,念念不忘能回国报效。由此,他女儿林薇和女婿李启耀迁居香港,主持新创办的广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西方大企业,共同投资中国工业。子女的作为,已了却林先生报效祖国的鸿愿。</p><p class="ql-block"> 巴西人民对林训明先生为巴西经济发展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给予他较高的荣誉。巴西总统伊塔马尔·佛朗哥会见了林训明先生,并颁令嘉奖他对巴西经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南大河州当局授予林训明“荣誉高乔人”:圣罗莎市和愉港市都正式接受他为“荣誉市民”。他除了不断地向企业投资作回馈外,还积极捐资支持当地社会福利事业,赞助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这里当要特别书写一笔他与国画巨擘张大千交往的故事。1952年张大千携家眷迁居阿根廷,当时林训明正巧也在阿根廷,于是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就联系林训明让他协助张大千接眷安家,与张大千在阿根廷相处了近一个月,成了忘年交。后来张大千特地去巴西回访林训明,对巴西情有独钟,对林训明说:我到巴西能遇到这么多的中国人,在这里可以随意说中国话,不用担心自己与他人的言语不同难以沟通,让我有种自己身在异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因此也给他带来非常多的安全感。不管将来我们身在何方家乡永远都是我们唯一的归宿。虽然阿根廷的生活费比香港少很多,但是巴西的生活费相较于阿根廷来说更加便宜,是一个非常适合定居的国家。于是张大千斥资一万美金在圣保罗郊区买下150亩的柿子林,开始营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开启在巴西隐居17年的绘画历程。张大千在巴西定居期间,林训明得以有机会常去拜访张大千,因此受惠良多,当然也包括得到张大千馈赠的多幅画作,在林训明的客厅里就悬挂着张大千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1985年9月林训明踏上阔别40余年的故土,对温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敬佩不已。更为故乡青少年好学上进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特地陈书市政府,在温州二中、瓦市小学和茶山小学分别设立“立夫奖学金”、“芝苑奖学金”和“乐平奖学金”,每年对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中评选出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他还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倍加关怀,多次垂询国内读书费用情况,并希望在回国时能与得奖同学会面,爱国之情,助学之心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林训明先生又特地致函温州二中,乐助校庆和设立升读大学的助学金15000美元,奖掖先进,激励同学刻苦学习的良好风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载《温州日报》1996年6月2日第三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