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火柴一一仅以此小文纪念大师一一作者:下关风

下关风

<p class="ql-block">  香港《星岛日报》《苹果日报》等今晚(30日)报道,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p><p class="ql-block"> 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宁人。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鵰英雄传》、《神鵰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其作品更屡被翻拍电影。</p><p class="ql-block"> ( 今天是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之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发的一篇小文,把几十年前的一段读书经历忆述出来,以期不忘过去,珍惜今天。)</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3日</p> <p class="ql-block"> 一地火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关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青时馋两样东西,油水和书。</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什么书可读。中外名著,统统打成了封资修毒草,能看的,除马恩列斯加毛选语录,就是鲁迅的书了。文学读物更少,印象中只有《金光大道》,《西沙之战》之类。社会上纷纷传说的什么《第二次握手》,仅是耳闻,在遥远边地,即使你有敢于被打成反革命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书偷偷流传到你手上。</p><p class="ql-block"> 没有书读的日子寂寞而漫长。</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一天,突感觉连队里的气氛有些诡秘起来。</p><p class="ql-block"> 几个平日间的“闹包”突的收敛,且行踪鬼祟,举止躲闪。胶林稻田白天晚上,碰在一起就耳语,说话时眼光四顾,手上悄悄传递东西,或做些莫名其妙的手势,特务接头似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边疆搞政治边防,指导员说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要严密注意,迅速搞清。</p><p class="ql-block"> 我在连里任文书,“闲”时间稍多,“光荣任务”便落在头上。</p><p class="ql-block"> 经暗中观察发现。</p><p class="ql-block"> 首先,接头之人都要请病假。其次,请了假的人都要“失踪”,连打饭都不见身影。再次,数天后失踪人现身,不显病态,反流露一种亢奋和激动。</p><p class="ql-block"> 那天嘟嘟接头后,我就盯死了他,在苗圃地堵个正着,包括他手上的书。。</p><p class="ql-block"> 距今五十多年了,一闭眼,那书还清晰的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纸张不太好,粗糙,泛黄。右翻,边缘卷缩。十二本一套,书名《碧血剑》,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p><p class="ql-block"> 后又查到《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等,均是从71号界碑大青树下缅甸小贩处租来。</p><p class="ql-block"> 指导员姓杨,现役军人,三十多年纪。拿到收缴的书,躲在宿舍里“审查”,吃饭都叫人打进去。末了退书回来,学着鬼子腔调:悄悄的,打枪的不要!</p><p class="ql-block"> 我也趁机“失踪”两天,直看得头昏脑胀,满脑子亢奋刺激,之后好长时间,都念念不忘陈家洛霍青桐金蛇郎君袁承志。   </p><p class="ql-block"> 武侠小说,原来只看过七侠五义,金庸先生的书,初次拜读。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个性鲜活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枯涩年代,给我们打开了一个鲜活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书传回去,最后接手的是胯胯,他拿到书已晚上十点多,早迫不及待,忽的就不见了踪影。</p><p class="ql-block"> 他时间不多,明早租约期满。</p><p class="ql-block"> 那时连队里照明,是用手扶拖拉机发电,昏暗淡黄,且十一点准时熄火。</p><p class="ql-block"> 胯胯运气不好,一会就熄了灯。等他把手边的煤油腊烛点烬燃完,夜已深沉,眼前一片黑暗,四周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无奈,他划燃一根根火柴,就着如萤的微光,把小说看完。 </p><p class="ql-block"> 清晨,火柴梗丢了一地。</p><p class="ql-block"> ……出工路上,胯胯乌着眼窝,满脸洋溢幸福而满足的亮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普通一本书,在那个贫瘠的岁月,给我们留下许多丰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后来条件好了,买来金庸先生小说精装本又读了一遍,却再找不到当年的感觉和激动。</p><p class="ql-block"> 某年,报载金庸大师授荣誉市民于大理。想起这段经历,曾瞎思暗忖,若有机会把故事当面说予老先生听听,他会不会感慨系之,唏嘘不已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发表于《春城晚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