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墨画史初探(六)

香港画院

<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画史初探(六)</p><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画理论源流考一 </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焦墨画理论的主要文化源</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焦墨画理论,本质上可以理解为古代关于焦墨画的“学问”或“焦墨画学”。历史的看,“画学”一词,首次出现在北宋中期郭思(郭熙之子)在《林泉高致.序言》上。郭思在谈历史上的绘画时说“先世无画学”。到了清代,王原祁提出了“画学”龙脉说。秦祖永著有《画学心印》。虽然郭思、王原祁、秦祖永的画学并没专论焦墨画学。但他们提出的画学理论,与中国焦墨画学在道理上是包容和互通的。秦祖永所说的“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不可以形迹拘也”,与焦墨画本体的“全素餐”“大美无言”和焦墨画造型的那种“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朴素审美观是互为关联的。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计白当黑,道生一,一生二……。中国焦墨画学是一门关于焦墨画画理与有关焦墨画造型艺术的学问,也是一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性艺术性融通的绘画学问。</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泰国贴金佛写生</p> <p class="ql-block">焦墨作为中国画一种表现形式,始于新石器时代。从最早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焦墨画人面鱼来看,再到“天命玄鸟,降以生商”、老秦人获黑龙得水德之瑞,一直到周天子五色观,孔子恶紫夺朱……。从这些个历史故事记载的正色、间色现象和它们所代表的社会管理层级来分析。应该说焦墨画的本体的意义在于写意,焦墨画的造型和敷彩本身也是写意。它的寓意最初是古代社会礼制的一部分。但《道德经》的出现、广泛传播和道家文化的兴起,又赋予焦墨画本体一种道德之美。焦墨与线条、皴法相和谐,让焦墨画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表现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绘画方法。焦墨画,以一种古拙朴实之美,一种玄净之美,一种纯净大美,一种理性大美,一种哲学思辨精神之美,发展到现在,是中国画历史上令人惊叹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作品(日进斗金)</p> <p class="ql-block">中国焦墨画理论,源于上古时期色彩观和《道德经》中关于“道”的学说,至六朝开始完善。隋唐元明清,民国至我朝,得到不断的补充、丰富,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焦墨绘画理论。</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焦墨画理论的主要文化源</p><p class="ql-block">五色令人目盲,知白守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美无言,大辩若讷,大道至简,天人合一。是焦墨画最根本的画理。焦墨画的本体在于写意,焦墨画形神也是写意。焦墨画写意精源自于《周礼》和《道德经》。</p><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转化到焦墨画上,是指焦墨画自上古时期,就是一种寓意艺术。在焦墨画本体上没有人单纯的将焦墨视为一种物质。而是将焦墨本体与焦墨画的统一体看成是一种“道”意,是关于“道”的文化艺术。张仃将其视为“全素斋”,一种“纯净之美”。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澄怀观道,中得心源,以神法道,以形媚道。无论是“物”、“象”、“源”、“道”,都是为了一个“道”字。但是这个“道”,不是那种具象的人物、花鸟、山水。对于焦墨人物画来说,当时周天子明堂上的焦墨人物,是借鉴贤愚,是一种社会礼制。对于焦墨山水画来说,即是含道、味象、观道、法道、媚道,一种意在笔先的过程。也是将道外化为开阔、巍峨、厚重、荒寒、苍茫……等以线写形的过程。</p><p class="ql-block">慧能大师创立禅宗后,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让焦墨花鸟画,包括焦墨山水画有了“禅意”。这说明焦墨画的写意精神,还在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但相对来说,传统焦墨画主要是关于“道”的文化艺术。</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焦彩作品</p> <p class="ql-block">彩陶焦墨人面鱼</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焦墨在生活容器上画《人面鱼》或许是表达人对水的渴望,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天命玄鸟,降以生商”,商朝是将黑色的鸟视为立国神物。据说妇好就是玄鸟的化身。而后周天子将焦墨视为正五色之一,代表诸侯王的政治地位。老秦人将黑色视为“水德之瑞”。老子将“玄之又玄(黑色)”视为“众妙之门”。又赋予“玄”以“知其白,守其黑”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人生理念。其实“夫唯不争”并不是真的“无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是最不伤害人的办法,它的矛和盾,充满了“无有入无间”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笔墨视野,有思想修为的画家们将焦墨画视为以阴阳变化为主,是“知白守黑”,充满“道”意的统一体。唐朝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说:“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南朝.宋.王微在《叙画》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神境。”之画论,“穷”、“显”、“太”,本质上是对“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的绘画解读。</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是焦墨画的广度与深度。含道暎物,澄怀味象,澄怀观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神法道,以形媚道,也是焦墨画理论上的最基本的关于“道”的写意观。</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画作品(大地也富豪)浙江台州写生创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1.五色令人目盲</p><p class="ql-block">“五色令人目盲”出自《道德经·十二章》。其意是说色彩缤纷,造成眼花缭乱,反而让视觉疲劳或丧失。引深为过度地追逐私欲,很容易丧失自我,迷失方向。因此需要一种玄净、纯净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人们保有一种朴素、朴实无华的精神状态。而焦墨画本体就是玄净之美,黑色之美,纯净之美。这种本体之美与画面造型的写意精神互为协调,便诞生了素绚、丰腴,润泽的黑色造型艺术。这种造型艺术,少奢侈,心平和,多宁静。代表着无为而无不为。</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画作品(大地也富豪)浙江台州写生创作之二</p> <p class="ql-block">2.知其白,守其黑</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白”,就是知道明亮鲜美靓丽的色彩,是令人愉悦的色彩。守其黑,是甘愿朴素无华,俭以养德。为天下式,就是将知白守黑树立为一种道德典范。通过推广“知白守黑”,让全社会崇尚简朴之风。中国传统焦墨画文化中,画家们将“知白守黑”转化为“计白当黑”的画理和绘画方法。</p><p class="ql-block">知白守黑有两个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一是笔墨实景。笔墨实景就是以焦线和皴法立“应物”的形质,即笔以立其形质。二是空白无形。白或是烟波浩渺之水,或是空明灵动之云……。白是画面中的意象,它能表现画意中的一切客体,是源于《道德经》中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极富想象力的空间。</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计白当黑”最精美绝伦之处。在水墨画中,水破墨是“迷远法”的发端。在焦墨画中“计白”代表焦墨画“意”中与造型、经营位置有关联的一切客体。在空白的世界里,观赏者与画家一样,“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笔以立其形质,“焦”以分其阴阳。画理画外,焦墨画共性的地方,是表现一种“道意”,与之相呼应的是大美无言的哲学思辨。也是焦墨画本体与生俱来的高尚的品质、德操。</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作品,敦煌莫高窟写生创作</p> <p class="ql-block">3.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八章提出水利万物,故几于道。水有利于万事万物发展的基本特性,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最高尚的“善”,是“大善”。所以水最接近于“道”。《道德经》中之水,接续老秦人获黑龙,得水德之瑞的寓意。又与五色五方相辅相成。黑为五色之一,位在北方。北方为水德。所以,焦墨画承续了水利万物,故几于道的理念。上善若水,是焦墨画核心价值观之一。</p><p class="ql-block">4.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是焦墨山水画中很重要的意境。《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法地什么?法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包容、兼容、从容。地法天,法天行健的精神,君子以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立于世。</p><p class="ql-block">天法道,就是法自然规律,是尊重客观规律。中国古画论中以神法道,以形媚道,其核心的就是“道”。地势坤是博大、包容,是大德也是厚德,所以厚德载物。大涤子说:“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这虽然是山水画的视野,也是人法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艺术化。而“我有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就是体现在焦墨画家身上那种主观能动性,自我解放意识。</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创作(人面岩画皴法)之一</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创作(人面岩画皴法)之二</p> <p class="ql-block">4.以神法道</p><p class="ql-block">道家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是焦墨山水画中很重要的意境。《道德经》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法地什么?法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包容、兼容、从容。</p><p class="ql-block">地法天,法天行健的精神,君子以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立于世。天法道,就是法自然规律,是尊重客观规律。中国古画论中以神法道,以形媚道,其核心的就是“道”。地势坤是博大、包容,是大德也是厚德,所以厚德载物。大涤子说:“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这虽然是山水画的视野,也是人法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艺术化。而“我有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就是体现在焦墨画家身上那种主观能动性,自我解放意识。</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创作(人面岩画皴法)之三</p> <p class="ql-block">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是崇高的道德。“天人合一”是焦墨画最核心的画理之一。</p><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许多经典论述与焦墨画有关,尤其是其中“柔”性思想、“简”的思想、“返璞归真”思想,处处体现着焦墨画本体的辩证思维。总体上,焦墨画是俭以养德,以素为绚,以“道德”为意境。《道德经》是焦墨画理论的总纲。焦墨画是典型的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经典艺术。</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焦墨山水</p> <p class="ql-block">二,焦墨画中的“物”“象”“道”</p><p class="ql-block">1.含道映物</p><p class="ql-block">在焦墨画造型上,“含道暎物”属于思想认识方面问题。在焦墨画中,含“道”的“道”是以《道德经》中所提的非常道为前提的。是以“无”“有”一种哲学思辨为方法论的。体现的是大道至简、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无言……“道大”的含道暎物过程。</p><p class="ql-block">也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一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物像外暎过程。关于“暎”,古人解释为“应对”“反映”(语出《佩文斋书画谱》)应该是指以心中的道意,应对或反映万物的质量。焦墨画造型,是以黑白、有无、虚实之“道意”,外应事物形神。例如“知其白,守其黑”是焦墨画“全素餐”中最贴切的“含道暎物”。</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创作(人面岩画皴法)之四</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创作(人面岩画皴法)之五</p> <p class="ql-block">2.澄怀味象</p><p class="ql-block">在古画论中,澄怀味象不是指一般的画者、画匠对万事万物的外暎。而是指有思想,有哲思的画家澄怀味象。是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守住寂寞。“致虚极,守静笃”,体味事物本质上的形神。中国当代有数以万计的画家,真正做到澄怀味象的没有多少。看张仃的焦墨山水,看李可染的计白当黑,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是静下心来,咀嚼什么叫“大美无言”。还有范曾的水墨人物画《老子出关》,画中老子仙风道骨,真正让人体会到“气韵生动”是怎么个样子。真正的澄怀味象,是澄怀观道。</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作品(埃及写生)</p> <p class="ql-block">3.澄怀观道</p><p class="ql-block">我认为澄怀观道来源于《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几句话,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将它理解为其它文化,不太贴切。澄是澄清,有沉淀之意。怀是胸怀。“致虚极”就是排除物欲横流的诱惑。“守静笃”,守住“静”,排除一切干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万物生长繁荣衰败中,观察规律。澄怀观道就是极力让思想沉淀下来,心灵达到一种顶级的不受任何干扰的状态,犹如坐禅、坐忘。这种状态,绝不是形式上的东西,而是观察、思索、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从中端倪、观察、体味万物生长循环往复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作品(云岗石窟写生创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4.以神法道</p><p class="ql-block">以神法道的原意是说圣贤们的思想认识是与道一致的。他们以道为法,顺道而行,尊重自然规律,讲究天人合一。而有思想有修为的焦墨画家,用焦墨法将胸中所认识的“道”,外映到人物、山水、花鸟等万物上,使“道意”外化。外化也不是标准的外化。是法道。核心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还是“以形媚道”。</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作品(云岗石窟写生创作)之二</p> <p class="ql-block">5.以形媚道</p><p class="ql-block">以形媚道,是以形画“道”。人物以形模为先,“道”意超越外表(这里的道意,绝不是具体的道士外表,是非常道)。一般指人物精神气质上的节操、风度、道德素质、思想境界。道意虽然超越外表,但却是通过外表释放而来,以形写神。山水以气韵为主,形神蕴含在其中。人物用它的节操、风度、品格、坦荡、仁厚……表现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道”意。山水用它的巍峨、开阔、深邃、荒寒、寂寞、空旷……,表现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天行健的“道”意。我认为应将以形媚道与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澄怀观道、以神法道严密地关联在一起,不能将其简单的看做以形媚形,以貌媚貌。画理上是以形写“道”。“媚”并不是媚俗,也不是媚世,是将“道”意以一种大美意向表现出来。是大美无言,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艺术化。焦墨画中的以形媚道,不仅仅是以线写形,还以“全素餐”的画面,深度反映出繁忙世界中存在的素绚、纯净、玄净之美。</p><p class="ql-block">古画论中,虽然在山水画上,提倡“含道”“观道”“法道”“媚道”。但“道”之为用在万事万物上。不单是山水画中的乐山、乐水。最主要还是人,无论是圣人,还是贤者,都是以人为主。宗炳提出山水画中的乐山乐水,还是循着谢赫“气韵生动”而来。因此焦墨画的写意过程,其前提即是焦墨画本体的意境,也是有思想有情操有作为的画家含道“暎”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焦墨创作(佛山古韵)</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 </p><p class="ql-block">本系列焦墨画史研究,在分析中国焦墨画发展轨迹,借鉴同行一些观点基础上,提出笔者个人对焦墨画发展轨迹与史实的再认识。非经本人许可,谢绝非法转载、复制粘贴传播。有意探讨焦墨画历史者,留言与我探讨焦墨画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对中国焦墨画有不同见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 </p><p class="ql-block">丹青居士</p> <p class="ql-block">马培童,笔名守一,香港画院院长,香港原美协主席,中国画院研究员,焦墨刻石皴创始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