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的美篇

天蓝地绿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北路那棵“古白榆”</b><b style="font-size:15px;">(散文)</b></p><p class="ql-block"> <b>雷锦</b></p><p class="ql-block"> 世间有树木,内心不荒芜。</p><p class="ql-block"> 有一棵树,一直占据在我的心中,其情结根深蒂固,久久无法释怀。</p><p class="ql-block"> 假如说安徽黄山的迎客松,成了人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记忆符号;如果说山西洪桐的大槐树,承载着多少人血脉不舍的故乡眷恋……那么,矗立在州府昌吉市延安北路与健康路西路交汇处人行道上一棵饱经沧桑而百年不衰的古白榆(属为榆科、榆属的白榆),则是延安北路乃至昌吉市最原始的标志物。 </p> <p class="ql-block">  延安北路街道地处市区中心,东至绿洲路街道,南临北京南路街道,西接中山路街道,北与宁边路街道接壤,辖区总面积8平方千米,党政机关重要部门都集中在此办公。因此,它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教育的要地,再加持古榆的匹配更具历史厚重感。古白榆周围,学校、书店、商场、医院、广场、影剧院集中布局,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p> <p class="ql-block">  闲暇之余,我每每逛街路经此处,情不自禁地回忆心藏27年的轶事:那是1997年的4月,昌吉市对延安北路进行大规模翻修改造。一天上午,当时的州党委书记带领秘书、我和昌吉市建设局的一位领导,由南向北去查看工程进度,当时马路两旁因需拓宽,树木都被挖走。当我们走到延安路北路与健康路交汇处的延安路时,新规划的人行道被一棵高大参天的古白榆占去一半,仿佛变为“拦路虎”。 </p><p class="ql-block"> “你们看这棵老榆树留不留?”书记征询道。</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延安路留一点历史记忆吧!”我们3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发表”了同样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那好,这棵大榆树就不挖了!” 领导很“民主”地采纳了我们的建议。于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决策”就这样定了,挽救了古白榆岌岌可危的命运。我庆幸这棵古白榆“解除”了去留存亡的担忧,内心万分高兴。从此以后,我每至此处,总忘不了那年我们对古白榆的“过命之交”,在我的情感深处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老榆情结”。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直到近日,我写此文查对昌吉市园林局的普查资料时,才得知古白榆迄今已有201岁了,仅次于昌吉市最大树龄242岁的古榆之后,胸围4米多,树高约20米。忽然间,我被这颗古白榆从悠远走来穿越时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所敬畏、所惊叹!</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以我的阅历无法穷尽对古白榆历史的追溯,仅定格我知晓的片断,就足以感慨万千,我多么想与它尽情地对话,以吐积蓄已久的内心情愫。</p> <p class="ql-block">  它在我眼里,仿佛像一位饱经沧桑的神圣老者,不知储存了多少浩如烟海的时代风云和悲欢离合的人间往事,沉淀了两百年神奇而厚重的历史,我无法掩饰对它的肃然起敬、顶礼膜拜,也无不感谢当年领导决策的“英明远见”。</p> <p class="ql-block">  27年来,古白榆阅览人间喜怒哀乐,见证城市日新月异变迁,成为如影随形的记录者。</p><p class="ql-block"> 如今,古白榆像矗立在十字街头的巨伞,呵护着过往在斑马线上的人车安全,也为城市增添着一道亮丽的景色。它那粗壮的根部周长组有4、5米,干裂厚实的树皮表面处处龟裂,道道凹槽纵贯上下,那是岁月刀痕剑印的形象记录。</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沟痕越深长,阅历越沧桑。在它的半身处,还有几个深洞式的伤痕。那可能是很久以前,由于枝繁叶茂,再加之风霜雨雪的施压,折断枝干而遗留的结疤。累累伤痕,足以折射往日无情风雪的千磨万击。</p> <p class="ql-block">  尽管古白榆看似老干虬枝,但它那层层叠叠、衍生四周的枝干仍苍劲盘旋,年年根深叶茂、新枝勃发,春生榆钱、夏长树叶,丝毫不亚于后生者的蓬勃旺盛。 </p> <p class="ql-block">  无数个春秋,古白榆以顽强的生命毅力,坚守在这里不离不弃、不枯不萎,也许应验了“古树逢盛世,枝叶分外茂”的说法。这棵古白榆成了稀世城宝,大家都呵护有加。由于树冠过大,生怕再遭不测,园林部门先后多次修剪、复壮、补洞、杀虫、修建围堰,以改善生长环境,还为其搭建支架,使它尽显刚毅挺拔。 </p> <p class="ql-block">  一位文学爱好者在树下这样感叹:“树荫让人心回归,以拥抱今天的朴实。站在一棵不知是谁人栽种、历经几百年才郁郁成荫的树下,太阳注视着,树木凝视着,我们阅读天空、歌唱云朵,涌现出快被遗忘的岁月和数不清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是啊!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参照物,这棵古白榆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可或缺的陪护,尤其是在一座座高楼林立的城市,无树就缺乏生机活力,蓬勃的树木提振了人们的精神,愉悦着出行的心情。这棵古白榆牵动着市民的情感,烙印着对城市的记忆,也成为生态文化的“绿色文物”,它还是城市“园林文化”的魂魄,少有他物可替代。2019年10月,昌吉市人民政府将其录入国家古树名木数据库,建档立卡,列为保护对象,给他挂上了保护标签标识牌,提升了其价值。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延安路上的古白榆精神矍铄,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眺望博峰巍峨、欣赏屯河绿谷,添锦城市美景、助力风景这边独好,见证着州府的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延安北路,它的重要意义无与伦比。逢年过节,有关部门还给古白榆披红挂彩、缀满灯笼,亮出一道霓虹闪烁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延安北路的古白榆,像历史记录仪,录制着州府由“小家碧玉”出落成“大家闺秀”的嬗变升华。 </p> <p class="ql-block">  27年来,州府昌吉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几何式地增长,城市人口由10多万增加了4倍多,吸引着东西南北的人们心之所向,纷纷前来就业发展、居住生活,昌吉市成为新疆宜居宜业的魅力城市,花容月貌惊艳四方。</p> <p class="ql-block">  延安北路的古白榆,如时代显示器,映照着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记述着喜怒哀乐悲忧愁的人间百态。世间纷繁事,尽在其中说。</p><p class="ql-block"> 27年来,昌吉市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无不令人惊叹:天上人间,今非昔比;前程似锦,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百年古榆,伴城而生,降祥纳福。古来有“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榆树本身属于一种长寿植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特殊地位,被认为是一种能够镇宅辟邪的吉祥之树。榆树乃百树中寿命最长,象征着长寿和健康。在古代,许多人喜欢种榆树。因为榆树的“榆”发音和“余”字相同,所以榆树寓意着财富与富贵之意。保护古树,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更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价值。 </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世事纷繁。延安北路古白榆栉风沐雨,一路风华,带着历史的巨大变迁,见证新旧社会的天壤之别,记录着昌吉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改革改放以来、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巨大飞跃,建树城市发展的历史丰碑。老古榆发挥着自然的佐证、历史的延续、血脉的传承、精神的慰籍的功效,是激发热爱家乡的教科书,无需说教的理由就能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这棵古白榆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勾起对昌吉这座城市乡愁的记忆名片、文化符号,将唤起故人热爱家乡的千般情思、万般魂魄。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沉淀,斗转星移,时光远逝,<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去物消,</span>人们将更多意愿情感寄托于古树名树,以储存生怕丢失的情思致远。</p><p class="ql-block"> 呵护好它们,让其讲述更多美好的昌吉故事,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培育精神家园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作于2024年4月23日</p><p class="ql-block">(所用照片是作者近7年来所拍摄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