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敦煌》

叶知秋视界

<p class="ql-block">一梦入敦煌,一眼望千年,茫茫大漠,羌笛声胡旋舞……</p> <p class="ql-block">敦煌飞天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是中国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飞天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历时千年,变幻出姿态各异、意趣盎然的多种形象,既有取材于宗教的深沉敦厚,又有向艺术而生的热烈轻灵,唯美而不失隽永,健朗而不失温情。</p> <p class="ql-block">北凉时期敦煌的飞天形象,还具有浓厚的异域属性,人物形象也以男性为主;到了北周时期,石窟中的飞天形象才具备了较为明显的本土特征;隋唐时期的飞天,已经具备强烈的美学色彩,不仅仅是作为宗教维度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p> <p class="ql-block">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p> <p class="ql-block">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p> <p class="ql-block">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物的头上。</p> 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 <p class="ql-block">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横空飞翔,豪迈大方,势如飞鹤,鲜花飘香,姿势优美,动感特强。</p> <p class="ql-block">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服饰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衬长袍的。</p> <p class="ql-block">飞态不同,有单飞的,有群飞的,有上飞的,下飞的,逆风飞的,顺风飞的……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p> <p class="ql-block">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p> <p class="ql-block">敦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文字解说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叶知秋</p><p class="ql-block">出 镜:雨</p><p class="ql-block">服装/道具:慧慧</p><p class="ql-block">化 妆:俪人美容养生馆</p><p class="ql-block"> 同行摄友:彪哥、徐哥、文煌</p><p class="ql-block"> 场地提供:柠檬创意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4年4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