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城和脱脱城

朋友

<p class="ql-block"> 浅析托城和脱脱城</p><p class="ql-block"> 文/杨建国</p><p class="ql-block"> 1964年我出生在托克托县旧城南街。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居住地是托城,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是托城孩儿,也偶尔听到有人说脱脱城的故事。在我的心中托城就是脱脱城,长大后才明白根本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和老同学杨利民、丁国元考察了东胜卫故城(脱脱故城)。丁国元从小就生活在故城内,耳濡目染好多故城的本来面目。他带我们在故城西北处慢行,不停的指手画脚:东胜卫西北部分北城墙是后罗城的北城墙,大皇城的北城墙(后罗城的南城墙)、大皇城的部分东城墙(小皇城的西城墙)、大皇城东南的部分南城墙(子城的北城墙)······丁国元小时候在子城捡到一枚双鱼铜镜,家里人都缺乏收藏意识,被一位呼市古董爱好者以五元人民币廉价收走了。我按照丁国元所讲画出了东胜卫故城和城中四城的位置图。</p><p class="ql-block"> 《绥远通志稿》第二册178-181页记载托克托县境内故城遗址,其中对脱脱故城遗址是这样记载的:“在县治东郊沙岗上。周二十里。城垣东北二面皆颓敝。西与南尚完整。城内西北隅有复城。周四里。俗称皇城。稍东复有一小城。周三里。无金石遗文。采访录······近西北隅有一复城。周四里。俗称皇城。皇城之北。有坎可蓄水。似久废之古池塘。又东复得一小城。周三里。传为古时驻兵之垒。城中旧迹虽多。惟无碑碣及其他金石遗文。据传明嘉靖时。西土默特台吉脱脱驻牧於此。因以其名名城。蓋脱脱即托克托译音之转云。”</p><p class="ql-block"> 《绥远通志稿》第一册84页记载:正统三年。复置东胜卫。以后仍废。而徙镇鲁卫於天城卫城。嘉靖中。西土默特部台吉驻牧。名脱脱城。一称托克托城。是即今县治也。清初。仍沿脱脱之称。”翻译成白话文:“正统三年(1438年明英宗正统三年),重设东胜卫,之后又废置,将镇鲁卫迁至天城卫城。嘉靖年间,西土默特部台吉在此驻牧,起名脱脱城,也叫托克托城,这就是现在的县治。”清初,仍沿用脱脱城之名。记载与我们考察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 《绥远通志稿》第二册436—437页记载了托克托县城:“县治向无城池。民国十一年夏。匪股窜入扰害后。始议筑城。是年秋。有驻军警备分司令王世林督工监修。有当地民户分担发掘土方工作。空阔处创筑新墙。有民房处增高补闕接连成围。周七里余。高九尺。底宽五尺。顶宽二尺。四面就原有高阁门洞为门······县城地势居下。西临黑河、黄河。黑河尤逼近城垣。自昔筑壩。以防水患。每遇河水暴涨。全城安危皆赖此长壩。以遏洪流。清光绪三十年。河口决口。托城、河口被灾甚巨。”这是文献中正式提出“托城”之处。因为托克托县城、河口是黑河东岸紧挨着的一城一镇,河口决口同时被淹没是情理之中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绥远通志稿》卷二十七(下)803页记载:据民国二十年调查。托城河口大小商号共一百三十家。这里的托城说的也是托克托县城。</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校史》建制沿革一章中记载:“1954年,国家拨款新建托克托中学,为了照顾托城、河口两地学生就近上学,校址确定在旧城银阁外……”也就是说托克托中学位于托城、河口之间。</p><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上述文献记可知:东胜卫城也称托克托城、脱脱城,这个城是一座军事防御故城。而托克托县城也称托城,这个城却是老百姓修养生息的环境(城市)。</p><p class="ql-block"> 讲到这里暂且搁笔,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没说清楚的地方请大家提出宝贵建议。</p><p class="ql-block"> 书于2024.04.22晚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