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灵草湿行云

紫百合的视界

<p class="ql-block">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跟着跳跳小朋友一家,去体验采摘。教授奶奶带我们到长乐林场采茶叶,车一路开进去,过了甘岭水库,来到一片红豆杉下,粉嘟嘟的嫩芽正等着我们。细雨似乎和我们一样兴奋,刚下车,细雨也及时赶到。换上雨鞋,穿上雨衣,大口吸着湿润的富氧空气,采开了。这里是鸠坑种,一芽一叶正当时,二叶尚小。我虽是第一次正式采茶,但曾经的评茶工作经验,也懂得采摘的基本手法,还不停地招呼身边的队友,往大采!雨渐大,午餐的催促电话也不停响起,我们依依不舍结束了第一次的采茶。</p> <p class="ql-block">下午回到家,及时摊青萎凋。小竹匾不够大,茶人同学建议用竹席,说要通风,悬空。我土法上马,将亚麻布铺在藤椅上,摊青。随着茶青素的挥发,屋子里弥漫着阵阵清香。第二天早上,看天放晴,我将竹匾放到廊檐下弱日光萎凋。萎凋3天后,用烘干机烘干。外形带青色,条索紧密,白毫明显,回甘。哈哈,一款货真价实的“牡丹王”呈现在眼前。电子茶则一称,78.7克。</p> <p class="ql-block">清明过后,正是茶香最最浓郁的时节。4月7日,随“茶苑芬芳”的茶仙和老大茶艺班的茶仙一行近20人,相约前往余杭街道竹园村的翠羊湾农庄采茶。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山坡,种着龙井43号茶树,茶树高大的齐胸,低矮的等腰。北坡和西坡分别上长着高大的松树和枫树等,真真正正的阳崖阴林,高品质茶的生长地。这时的茶叶已嗖嗖往上冒,第二叶已完全长成,这天产量较高,两个人采了满满一蓝,约有4斤青叶。连续几天的细雨,茶蓬很湿。到家后用吸湿性较强的棉布,铺在地上摊青,同时,搬出电风扇吹。约2小时后,看叶面上的水分已干,才安心休息。</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雨停,茶随人走,从临安来到临平,小心翼翼地将萎凋中的茶,放置到阳台,沐浴早晚的日光。第三天在沐浴了短暂的晨光后开始揉捻,四份茶团,大概先后揉捻了近2个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眼见着茶叶慢慢变红,用热湿布包裹好,放在塑料框里发酵。我时不时拿到太阳下晒几分钟后拿进屋内,如此往复数次。午后太阳很猛,室外气温已高达30度,茶又随车回到临安,怕发酵过度,途中打开车空调。时至傍晚,队友说家里满屋茶香。这是,专家奶奶在群里说准备用铁锅炒干了,于是一只菜鸟通过电话的两头,遥控指挥另一只菜鸟炒茶。</p><p class="ql-block"> 用炒菜锅炒茶,须先将锅洗净,后用水煮开,再用茶叶煮,直至将锅内异味除尽。锅烧烫,茶叶下锅,用双手不停翻动,火要开开停停,直至将茶叶炒成9分干,放入容器(我家用新的不锈钢脸盆)摊晾,等回潮,数天后再烘干。手工红茶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试泡,第一泡汤色便黄,且带青色,第二泡开始,琥珀色渐显。醇,回甘、耐泡,但叶底有青张,不知是揉捻不够还是发酵不够?</p> <p class="ql-block">两次采茶做茶以后,兴趣渐浓。或许是自我感觉作祟,或许是听着老板介绍这茶树有机,不施农药不施除草剂,或许想改进工艺, 4月11日看着天气已晴朗3天,我和队友又悄悄潜入翠羊湾,采了满满两蓝青叶,准备红茶白茶一分为二。白茶么,想尽量不翻动,避免叶子发黑;红茶么,前次叶底有青张,想这次发酵透一点,结果,矫枉过正,红茶发酵过了头,出了霉点,只好扔掉。而白茶,想着大太阳晒晒香一点,结果发黑了,被戏说成了“做旧老白茶”。</p> <p class="ql-block">对茶着迷的,不只是我一个人。13日,5茶仙再次光临翠羊湾。看管茶园的“娘舅”指引我们去东坡的茶园,这里采摘更少,嫩叶更多。看,短短两小时,每人一蓝,个别貌似专业的人士,随身还带着茶匾,这不,在树荫下开始萎凋了,这是什么样的敬业精神啊!</p><p class="ql-block"> 吸取教训,第三次做白茶,不翻动,不猛晒。在腊梅树荫下萎凋,在阳台内晾干。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叶子不怎么发黑,但是呈黑褐色。猜想,这该是茶叶木质化所致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茶季,雨水似乎特别多,从清明开始,转眼已至谷雨。漂亮奶奶家曾经管理过的茶园,有个特殊的茶叶品种——翠峰,肉质厚实,香气醇厚。4月19日,谷雨前的最后一天空挡,顾不上东家没空,铁杆三人行,不畏路途生疏,直奔黄湖。交界村,这里已跟德清交界,故得村名。一路还抵挡不住各种乡村诱惑,东瞧西看,10点才抵目的地。一眼瞅见有辆德清车牌的车停在路边,而茶园里两人已各采了一大包。这是居住在德清贵州妹子,她们了解这茶园的品质,年年来采。<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果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茶蓬芽叶厚实,嫩叶呈紫色,我们争分夺秒加入采摘,</span>2小时后,饥肠辘辘的我建议停工用餐。一个粢米饭团就着酸奶很快下肚,热量、体力得到及时补充后,我们马不停蹄再上更高的山坡。雨越下越大,雨声打在雨衣上发出“咚咚”声,我们不得不下撤,打道回府。</p><p class="ql-block">满满一蓝青叶,我的采摘得到了漂亮奶奶的肯定——嫩,这次我也学习做黄茶。路上,我们已探讨的黄茶工艺,第二天下午1点多开始杀青、揉捻、闷黄。这次我用一台新的空气炸锅杀青,120度约30秒,拿出来翻个面,再30秒,揉,闷在不锈钢盆里,盖上纱布,再盖上亚麻纱。本来计划晚上稍炒一下,再闷,结果身体不适,第二天4点多醒来,记挂这茶叶,就开始用炸锅烘干。时间不长稍干一点,继续闷。到早上8点多,再加热,再闷。到中午11点半开始烘干,110度,2分钟,翻一次,再2分钟,至9成干。</p><p class="ql-block">加工尚未结束,品质已基本定型。我又匆匆挪窝,留下样品请专家评审中……</p> <p class="ql-block">仙山灵草湿行云,从清明的谷雨,一个完整的节气。5次采茶3次雨,接触了鸠坑、龙井43号和翠峰等三个茶树品种,尝试了白茶、红茶和黄茶的加工。一个既无理论基础又无实践经验的小白,体验了一回茶农生活,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