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中南</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解放军美术书法创作院委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学书之道」</p><p class="ql-block">我的学书之道最初阶段,自上学、下乡、参军,始终没有放弃习字,一直到专门从事博物馆展览文字说明书写,十年多手写各种楷体、隶书、美术字,提高了书写能力。尽管根据工作要求临摹过比较工整的魏碑、楷书及隶书碑帖,但是只满足于规整、清晰、符合观众识读需要的实用层次。这一时期对书法的认知尚停留在写规矩字阶段。甚至固执地坚信书法最好看的是唐楷,其中最好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对于众多的书法宝藏“零接触”。这样的一叶障目和孤陋寡闻,影响阻碍了我全面深入学习书法。后来经过两年系统学习书法文化专业知识,才纠正了我的偏见,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于书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学有了清醒的认识。通过几十年的习字和书法实践,总结下来有几点心得:一是:选对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一旦选择不要轻易放弃,坚持到底。二是:学不纯师,兼收并蓄。以我的经验教训,只写楷书,写不好楷书;只写《九成宫》更写不好《九成宫》。有人说我只能写楷书,其它字体不行,这确是事实,也是我的不足。说明了书法学习不仅需要始终如一,更需要广开眼界,多练几手。历览古今大师楷书精彩卓绝,行草书也可圈可点。过去我主要兴趣和精力都集中在楷书,这就造成了学书之道单一受限,不利发展提高。我必须在今后实现认知转变,加强学习、努力拓宽才是出路。</p><p class="ql-block">恭请方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时二零二四年三月廿四日 卢中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明臣</p><p class="ql-block">原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学书之道」</p><p class="ql-block"> 余幼家贫缺衣少食,体弱多病,几频夭没,总角之年入乡村小学。三年级始接触毛笔字,初依老师书写之范字描红后,得到一本柳公权玄秘塔帖,爱不释手,除每周半天毛笔字课认真临帖外,常在晚间煤油灯下习写,然苦于纸墨匮乏,不能尽兴,文革初期,红卫兵队伍串连游行,撒下大量传单,余随行捡拾,择油墨轻者,裹订成册,又四处寻觅到废弃的广告色瓶子,加水溶解残渣,充当墨液,以此维持习字。志学之年,余因“字好”颇得师生和乡邻赞许。高中将毕业时,适有空军接兵人员闻我喜文好墨,略有小才,接我入伍,从此,在部队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 初到部队,担任电影放映员,做幻灯,写标语,刻钢板,抄文件,亦是份内工作,与笔墨为伴成为日常,有大块时间,大量纸墨可资使用。不久又参加了军区举办的放映员美术书法培训班,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此后的二十年里,由于岗位的变动,工作异常繁忙,学习书法的路走走停停,弯弯曲曲,未能窥得堂奥。二千年左右,余有幸认识了李铎、刘炳森、张荣庆、张海诸位先生,得蒙指授,茅塞大开。二零零三年夏,军队为了培养书法人才,迎接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举办了一期三个月封闭式书法培训班,遴选全军优秀书法骨干三十多名,聘请全国数十位名家授课,工作之余,我既参予组织保障工作,又努力当好旁听学员,几个月下来,聆听了沈鹏,欧阳中石,李铎、刘炳森、刘艺、钟明善、张荣庆诸位导师的精彩讲课,与全军书法骨干一起训练交流。使我对书法审美的认识,对取径取法的选择,有了质的飞跃,并确定以魏晋小楷为宗的学习方向。二零零四至零五年,我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届书法高研班的学习,对书史、书论、临帖创作以及书法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二零零五年我调到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任专职书法创作员,直至退休。回顾自己的学书之路,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短板。如学卷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等,好在学无止境,留在以后慢慢解决吧。数十年学书的经历,我体会较深的有三点:一是要坚持以经典为宗,一上路就要以经典为法乳。一路走下去要有经典相伴随,不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创作始终有根有源,然后才有可能守正创新;二是要有名师指授,若闭门自学,终不得要领,往往会长期在黑暗中摸索,徒费时日。若遇名师点拨,常可收茅塞顿开、事半功倍之效;三是要勤耕善悟,养成用脑子写字的习惯,勤奋可以提高熟练程度,助于思考,善于总结,经常发现自己的缺板,找到解决的办法,方可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甲辰三月 杨明臣于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杨</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趣乃最好的老师。儿时,我即对写写画画有着一种天生的兴趣。对书法只是在无师的状态下自学。参加工作后机缘巧合,得到启先生等诸大师名家指教,继而力攻经典法帖,寻着历代文人临帖、摹帖、背临、仿写的传统之路,一步一趋、不越雷池。古人云,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纵览揣摩。我临得最多的即《九成宫》《兰亭》。总结我的学书之道:简单至极,即如前贤所云,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帖,除了临帖,还是临帖,临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法帖中蕴藉着书法艺术的基因密码,哺育了一代代书法家。当然学书法还要广以圣哲之学,心中有道义。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毕生追求。</p><p class="ql-block">罗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