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月九日上午,江南大学雍荣华贵的牡丹园旁,一场庄严肃穆又深情满满的缅怀老院长“陈德钧追思会”在长广溪宾馆隆重举行。陈老的亲属子女、老战友后代,以及现在的领导,当年的学生,共七十多人分别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等地汇集于此,寄托哀思,追忆纪念他们敬爱的老院长逝世五周年。</p> <p class="ql-block">追思会由陈老儿子陈果主持。他精心策划,组织准备了半年之久,并得到无锡市新研会领导,江南大学退管会,以及亲友们的积极支持,协助配合而成功举办。</p> <p class="ql-block">陈德钧(1922.5-2019.4),曾用名周铸,江苏扬州人,原无锡轻工业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37年8月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加入共产党。历任中共天长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淮南地区加山县委宣传部长、旅大区党委党校校务长、大连裕民工业公司副经理、总支书记,大连纺织⺁⺁长、总支书记,九江市军管会委员、市委常委兼交通接管处处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纺工部棉纺处副处长,武汉国棉一厂⺁长,郑州国棉三⺁⺁长,天津纺管局生产技术处处长,天津机电学院副院长,天津工学院副院长等职。1963年4月任无锡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文革”受冲击,1972年恢复工作,1979年任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88年末离休。曾当选无锡市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市八届人大代表、政协江苏省第五届委员。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将自已一生积蓄2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捐给灾区。荣获感动无锡杰出人物称号。</p> <p class="ql-block">来自天南海北参加追思会的人有:</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之子罗新安;红军老战士、原华东纺院院长温仰春之子温建民;江文团老战士、原浙江美院院长莫朴之子莫大林教授和《中国能源》杂志社总编李公然之子李晓春,和新四军老战士周利人之子周晓寒(博士)和陈锡明夫妇;新四军卫生部长崔义田之女陈德钧夫人之外甥女崔亚莉;陈德钧老战友孔再云之子孔永和、解有群夫妇;滁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刘扬生;天长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何允斌、副主任邹火根、党史办编研室负责人戴月林等同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间坐轮椅的是罗炳辉儿子罗新安</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后代莫大林和温建民合影。很巧,俩人还是上海中学的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浙江美院原院长莫朴之子莫大林回忆父亲与老战友陈德钧时说:他们真正自觉的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中去,是在 1937年的扬州。中共地下党员陈素(即陈德钧兄长陈德铭)和江上青等人创刊《抗敌周刋》,成立“江都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开始,他们受到影响参加活动,并成为终身战友。他们组建了“江都文化界抗日救亡流动工作团”(即江文团),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唱救亡歌曲、上演活报剧、书写标语墙报、街头演讲等。1939年又分别参加了新四军。他们一起在“江文团”的时间不长,但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解放后,陈老和我父亲都走上了教育岗位。他们面对共同问题、传递交流各种信息、经验、体会,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他们的战友情永远值得怀念!</p> <p class="ql-block">周利人的儿子周晓寒说:陈叔叔与父亲是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革命战友。他们是在1939年皖东省委党校时认识。父亲从新四军支队老八团到安徽肥东梁园党校担任政治指导员,并兼任党训班支部书记。陈德钧正是那期学员,他18岁,英俊帅气,学习认真,给父亲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期结束,父亲去天长日伪统治区开辟根据地。即向省委和新四军五支队要来陈叔叔,成立了由陈志方、周利人、陈德钧三人地下党天长工委会。陈志方很快撤回新四军,父亲和陈叔叔留下坚持,开办进步青年的党员培训班,成立中共天长中心县委,父亲任县委书记。陈德钧分管组织和宣传。时敌我力量悬殊,形势复杂,他们卓有成效地建数条交通线,隐密、及时向已跨过津浦铁路的新四军五支队(司令罗炳辉)和皖东路东省委输送敌占区情报,为新四军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还隐密地建立了一千多人的武装力量,在解放桐城和天长地区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指挥张云逸的高度称赞。 以后陈叔叔受党委派,化名周铸加入国民党天长县抗日民众会(在铜城镇),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在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半年时间发展了100多名中共党员,建立了15个党支部,为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其中陈叔叔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劳累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陈叔叔差一点双眼失明(视网膜脱落),我父亲即派人护送他到苏州的医院去治疗,保住了眼睛。父亲后随刘少奇去盐城参加组建中共盐城县委,与陈叔叔分开了。1947年,张爱萍与父亲去大连治病,遇到了陈叔叔也在那治病。战友相见,分外亲热。父亲还促成了陈叔叔与薛平阿姨的良缘。2013年10月,在家乡举办纪念父亲诞辰百年的纪念活动,时年92岁的陈叔叔坐着轮椅从无锡赶来参加。他亲笔题写:“周利人同志百年诞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深切怀念以天长为中心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周利人同志”并装好镜框送我。他对我父亲的深厚情谊深深感动了我。陈叔叔也是天长抗日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陈德钧警卫员孔再云之子孔永和说:父亲1928年2月生于扬州贫农家庭,1942年14岁时参加新四军。不久成为陈德钧的警卫员及通信员,开启了与陈伯伯长达70多年的革命情谊!抗战期间,他俩出生入死。为收集情报,化妆成商人和伙计,深入敌战区。当发生紧急情况,都被陈伯伯(化名周铸)机智脱离。1946年后,他们北上至山东、旅大(大连)特区忘我工作。新中国建立后,父亲随首长调至中南军政委员会,后转业到纺织工业部。1951年又去湖北武汉,在原汉阳铁厂旧址建立新的棉纺厂。建厂初期他们吃粗粮,住毛竹、芦席简易工棚,没日没夜工作,一年多时间建好占地23万多平米,建筑面积17万多平米,年产纱绽5万多绽的武汉市第一棉纺厂正式投产。是建国初期依靠自己的力量兴建的第一批大型国营纺织企业,陈伯伯任这家大型国企的厂长。1953年他又去河南郑州国棉三厂工作,父亲留在武汉至1985年离休。他俩虽不在一个城市,但革命友情一直保留。父亲离休后每隔两年不辞辛苦乘船坐车,从武汉到无锡看望老首长。1987年底首长携夫人薛萍到武汉重游故地,也来我家做客。</p> <p class="ql-block">1992年首长应武汉市国棉一厂邀请参加40周年厂庆,受到全体职工的热烈欢迎。他到车间了解情况,看到进口的织布机(喷气、键杆)使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时,感到无比的欣慰,鼓励在场的年青人要勤学多问,尽快掌握先进设备,为国家的富强努力工作。2012年,父亲患脑梗住院,首长邮来书信和慰问品,鼓励父亲战胜病魔早日康复。2016年,衰弱的父亲,牵挂着年事已高的老首长。在儿孙的陪同下到无锡,跟老首长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风风雨雨七十载,革命情谊万年长!追思先辈的革命历程,更鞭策我们后人牢记传统,励志前行。</p> <p class="ql-block">1962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直属国家轻工业部管辖。轻工业部党组委派陈德钧同志为无锡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主持工作),并经国务院任命,《人民日报》刊载。陈德钧同志到任后,召集院系党政领导,着手研究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上报轻工业部,并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为国家中等建设项目,在青山湾原校址基础上再征地73公顷,列入无锡市发展规划。1964年,在青山湾开始基本建设,先后建成教学大楼、化学大楼、三幢教职工宿舍。</p><p class="ql-block">学校始终传承着优良传统,执行党的决定坚定不移。六十年来,在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p> <p class="ql-block">无锡市新研会会员、原江大退管会的黄雷杰书记,回顾了老院长离休后的生活,是离而不休,心系学校的人生赢家。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壮年、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盛世中华,既是打江山的人,又是见证新中国发展的人。年近百岁,人生嬴家!</p> <p class="ql-block">无锡轻工业学院率先开始食品工业研究生教育。1962年,饥饿的巨大阴影,依然可怕地笼罩在中国人头上,所有人都在为"吃"耗尽心血。但在江苏无锡轻院,却悄然发生着一件对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无锡轻工业学院院长陈德钧,率先在学校开始研究生教育,为共和国培养食品工业高级人才。</p> <p class="ql-block">江大后勤处原处长许明楠说起老院长的二、三事,感动非凡。老院长严于律己,不搞特权。出差路过他抗战时工作的天长县,拒绝安排当地干部接待,只是悄悄地在他曾经艰苦奋斗过的根据地走了下,就驱车返回。他离休后原居房越住越小,坐的车越坐越大,衣服一穿20多年,袖口还有磨破的洞。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履行夫人薛平的遗愿,用俩人一生积蓄的2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支援汶川灾后重建。</p><p class="ql-block">缅怀陈老院长光辉的一生,他的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实事求是、关心群众的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笔笔"特殊党费"正汇向中央、注入灾区。大爱在延续!大爱在传递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大爱在灾区重建中绽放人性的光华,放射中华民族的精神光芒!</p> <p class="ql-block">原轻大副院长张瑞平说:陈老院长离开我们已有5年,但他的英容笑貌常浮现在我们面前。他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65年认识陈院长,他注重抓党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文革”时期被打倒批斗,还不忘保护同志,与造反派拒理力争。到1980年,他恢复名誉重返领导岗位后,即选送一批骨干教师到美日英等发达国家进修,提高学术水平,为学校当今成为“双一流”增强了基础。陈院长离休后仍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为现任校领导献计施策。他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精心育桃李,荣校报国。陈院长的光辉业迹永远记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江南大学原校长陶文沂作了“事业先驱 人生导师……缅怀敬爱的陈德钧老院长”的发言(摘要)。他从自己1963年作为一个学生进校开始,毕业后十年又入校读研、博,后留校当老师、校长,到退休至今,回忆与他在一起的片段,仍记忆犹新,也不断启发、引导或鞭策着我。尤其在文革那狂热氛围中,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屈服的老革命总能从容应对,还一直注意保护知识分子,保护干部和老教授们。这样一种对于理想、信念、事业的韧心,在一些特殊曲折的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无论是雄心、韧心,还是爱心、恒心,都体现了一位事业先驱对党的事业的忠心,对党的宗旨的初心!他的言语和行动,给我启迪、指导,成为我行动的楷模和方向,引导我努力为实现他的目标前进,陈院长真是我永生铭记的人生导师啊!</p> <p class="ql-block">原无锡轻院74届一班班长苏国荣对老院长爱生如子的情怀,发自肺腑的肯定和赞美,其敬佩爱戴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当时是工农兵大学生,基础很差。很想在校认真学习,对工宣队开门进厂、去农村办学进行抵制而受到批判。然而得到陈院长的理解支持,并在毕业前解决了被久拖不决的入党问题,使他以后工作一路顺遂。他在深圳得知五年前陈老噩耗,和同学们同悲痛而聚网吊唁,敬献花篮,悼陈老“为国育才鞠躬尽瘁,德高望重风范永存,陈德钧老院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一群和老院长接触不多的青年学子,离校几十年仍对老院长深厚感情,彰显其人格魅力。他们感谢这个追思会,给予缅怀纪念老院长的机会,让老院长光辉榜样得到赞颂,让他高尚的精神财富得以挖掘和发扬,时代需要陈院长这样具有高风亮节的人,他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楷模,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p> <p class="ql-block">周亚梅代表原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原中国工业设计学会装潢分会理事刘淑琴发言:陈院长不仅是杰出领导,更是良师益友。他的离去,是我们的巨大损失。老五界是个具有历史感的名字。我有幸就读于陈院长执政初期的老无锡轻院,尽管当时国家处于物质极其困难的阶段,我们那辈人度过了充实、快乐、收获满满的大学时代。在陈院长的领导下,文革前的造型专业老五界毕业生,无论在设计界、教育界还是其他领域,不负众望,许多成为业内的领军人物,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群体优良的局面。就我们型621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获得副高职称。这样的育人成果,即使是在现代也是难以企及的。这应该归功于陈院长。文革后,改革大潮席卷全国,老院长面临第二次巨大挑战:传统工业设计也需要改革创新。陈院长高瞻远瞩,知难而进,以其魄力和责任感,通过派出去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工业设计系由此诞生,成为八十年代中国同类院校学科的先行者,誉满全国,号称“小清华”。无锡轻院的毕业生在全国高校学生就业人员中成为佼佼者。陈院长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悠悠梁溪河,依依青山湾。</p><p class="ql-block">难忘母校恩,难忘老师情!</p><p class="ql-block">笃学尚行育新人,止于至善轻院魄。</p><p class="ql-block">桃李芬芳誉中华,轻工领域遍英才。</p><p class="ql-block">春华秋实六十载,不忘初心中华魄。</p> <p class="ql-block">毛庚年悼念陈院长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原无锡轻院校友臧恭安现场赠送书法作品,并展示。</p> <p class="ql-block">轻院已故老干部 张广洪 之女,原无锡轻院马列室教师张和平说:有机会表达久存心中的一份两代人之间的往事和情感,很高兴! 因为陈院长既是我敬重的领导,更是一位亲切的前辈。我的追思:</p><p class="ql-block">一、德高望重的老院长</p><p class="ql-block">我是无锡68届初中老知青,在1975~78年作为工农兵学员入轻院纺工系,与他人一样渴望知识,抵制当时学工、学农、学军路线。时老院长被“解放”恢复工作时再次遭“工宣队”批判、打击。我是织751班的党支部书记,与“工农兵学员”一起争取教师与校“工宣队”斗智斗勇。终于 十年“文革”结束,开展拨乱反正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又重新恢复工作的陈院长有关联,我们敬重的老院长当年忍辱负重、敢于担当,与我们工农兵学员共同走过那一段特殊的岁月,他的形象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他的言行和风范也留在了轻工业学院的校史上。</p><p class="ql-block">二、言传身教的老领导</p><p class="ql-block">学校是十年动乱的重灾区,面临百业待兴,教师队伍严重不足。陈院长等主张选拔优秀毕业生送高校培养,解决师资困难。就此我被纺工系选送到院里,作为基础课留校生送南大历史系学习。1980年回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因误传我是开后门进校读书和留校,被受到诽议,还影响住房等待遇。巧遇陈院长并受其开导,“不要在乎人非议,我与你爸爸在文革中受了那么多不实之词,受了那么多诽议,找谁去说,你要以自己的工作成绩回应那些非议----”。得此指导,解了我心结,也给了我信心和鼓励,多少年我都记忆在心。伴随着努力和进步,我通过师资考评,承担了学科教研组组长和马列室党支部委员的工作(室相当于现在的学院)。之后又从学校调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这都得益于母校当年的培养措施和陈德钧老院长的教导和鼓励,感恩之情常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三、亲切的长辈</p><p class="ql-block">我在工作场所称陈德钧为院长,私下称他叔叔,他也叫我“和平”。此称呼来自父辈间在特殊工作期间关系的延伸。 </p><p class="ql-block">父亲祖籍扬州,从小随父母到苏、沪读书、打工,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1937年底从上海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在中央党训班入党,分别在八路军120师部队和晋绥分局编报刋和做青年工作。1949年秋随120师进军西南后留在四川。1963年末被轻工业部调入无锡轻工业学院。为院领导班子团结和平衡,推辞分管行政副院长职务,任党委常委和院办主任、人事保卫处长职务。他全力支持陈德钧工作,文革中差点整死的罪状之一,是与陈德钧合穿一条裤子执行修正主义路线。1973年底反击右倾翻案风,陈院长恢复工作不久,又受牵连。父亲与陈德钧院长仍站在一起,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渡过了一次次难关。 其间也有陈院长夫人薛平阿姨当秘密联络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回顾父亲与陈院长共事十四、五年,感慨前辈们为了政治理想,对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心胸坦荡,无任何私利的权衡和交换,很少有人如此默契和配合。 虽有广大干群、学生的支持帮助,主要是他们本人对党事业的坚定信心,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是最主要的。追思故人往事,痛惜!哀惜!制止文革悲剧的重演是我们共同责任。我们要学习老院长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理想情操,继承他为我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追思会组织者和我愿意远道来参加追思会的初衷,更是今天追思会的目的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陈德钧夫人薛平和姐姐薛和,弟弟薛俊生烈士都是新四军。</p> <p class="ql-block">陈德钧夫人薛平外甥女崔亚莉深情滿怀回忆姨夫点滴:小时候见到姨夫,衣服整齐,人高大乐观。五年级时在天津见到姨夫,知道他喜欢吃红烧肉。文革初期,父亲崔义田(原新四军卫生部长)文革初期与别的走资派一样,在北京体育场示众,脖子上挂着一块“打倒老爷卫生部崔老爷”的重木板,木牌的铁丝很细,嵌到肉里。在台上跪着,坐“飞机”,后去五七干校。1970年初,我因病未去东北兵团,碾转到无锡平阿姨家住了一个多月,知道了姨夫也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批斗,常被打得腿不能走路,但他们坚决不承认栽赃陷害。姨夫和父亲一样内心强大,平阿姨性格刚强。他们当时靠边站时还利用一点点宽松时机,保持每日读书看报习惯。八十年代姨夫几次来京治病,以后平姨逝世,我母亲逝去,都见过姨夫。最后一次见姨夫是2015年,我和姐姐回江阴母亲老家扫墓后去无锡看姨夫。他已是93岁的耄耋老人,仍精神矍铄,身板挺拔英气。姨夫依旧喜欢看书读报,关心天下事,还请我们吃红烧肉。文革中感受到他的坚强,对信仰的坚定,晚年他则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生命实践了他最喜欢的江文团团歌:我们不畏风霜,不怕艰苦,振作起精神,喊破喉管,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p> <p class="ql-block">中共天长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戴月林是一名长期从事天长地方党史研究的党史工作者,因工作原因和陈老有过多次接触。其中,最难忘的是1983年的两次:元旦先去无锡走访陈老,6月又在天长县招开了一个星期的老干部座谈会,为编撰修定“开辟天长工作的经过”、“1940年天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天长地方武装及独立第四团的创立”等专题征集到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为后来编写《中共天长地方史》第一卷奠定了坚实基础。天长地下党组织初创时期陈老是周老(周利人)的亲密伙伴和得力助手,1983年老干部座谈会期间,他依然和当年一样是周老的亲密伙伴和知心朋友。他渊博的知识、超强的组织能力、精准的记忆能力,深受与会者的敬重和信服。会议的圆满成功,陈老居功之首。</p> <p class="ql-block">陈德钧兄长陈德铭曾孙陈济洲同学说:按照传统我应该称陈德钧为“叔老爷爷”。我的曾祖父陈德铭于1938年牺牲于武汉会战,年仅24岁,素未谋面。因此自我出生,陈德钧便成了我的“曾祖父”。由于相隔两地,与曾祖父相处时间不多,多的是从长辈讲述中构建的曾祖父形象。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在他的领导下,江南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远见卓识和卓越领导,为江南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位学生前行。他的一生是奉献和责任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我一路考研考博,回到了曾祖父曾经工作的地方,“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句话常在我脑中显现,也是我在江大求学的重要动力,曾祖父在江大的点滴无时不刻在对我鞭策,激发我前行。两位曾祖父在不同领域内的极大贡献造就了我得以在江大这座设计学的黄埔军校求学的牢固基础。曾祖父的离开让我感受到一种缺失。然而,在这片缺憾中,我发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他的形象,话语,智慧,如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精神和品格,成为我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他虽离开,永在我心中。他离去,深感悲痛不舍,我们将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前进,为实现教育的伟大理想而努力。在此表示最深切的哀悼,愿他的灵魂安息,他的光辉永远照耀在江南大学的历史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