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姓裔孙---帝王陈友凉

谢氏宗亲兰花苑

<h5>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曰:“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故知陈友谅祖先陈千一原为谢姓,因过继母系而改为陈姓。其父陈普才,本业渔夫。父陈普才有五子,陈友谅排行第三,陈氏嫡传。陈友谅少时好学,略通文义,姿貌丰伟,膂力过人,优于武艺,曾任元沔阳州总管府“狱吏”。</h5> 原创 2017-03-03 谢文华 谢氏风云录 <h1> 谢姓在历史上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诚如宋代文豪苏轼为谢氏族谱作新序时所说:谢氏“将相公候,文人学士,奕世蝉联,难更仆数。然而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谱则照耀谱乖”。</h1> ↑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比常遇春还勇猛的战将) <h1> 陈友谅,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之后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祖父名叫谢千一,因入赘陈家,遂改姓为陈,元末参加农民起义,称帝于采石矾,国号汉,后败于朱元璋手下。<br><br>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湖北沔阳(今湖北仙桃)人。大元后期陈汉政权的建立者。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其杀害。</h1> <font color="#ed2308">↑</font>陈友谅墓 <h1>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商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商,改元大义,以恢复商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h1>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商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商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箭)而死。陈友谅不善于抓住战机,是他失败的很重要原因。<br>  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 是为汉末帝。24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末帝陈理出降,汉国灭亡。 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数年之后,朱元璋出于“安全感”,将其送往高丽定居,“平安无事”。<br>  陈友谅阵亡之后,其部下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现今谅墓凄凉,墓前三楚雄风的牌坊,字迹已显模糊,墓冢荒芜,周围垃圾遍地。当年一代枭雄,今亦荒凉如斯! <h5><p>1常遇春和张定边都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将领,他们的能力和特点有所不同。常遇春以勇猛善战著称,被誉为千古难遇的先锋官,他在先锋官的职位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然而,在谋略方面,常遇春的表现就相对较弱。相比之下,张定边则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他的能力并不亚于常遇春,甚至在谋略上可以与刘伯温相提并论。因此,如果从综合能力来看,张定边可能更为出色。</p><div>2元末猛将排名:第五名王弼、第四名廖永忠、第三名傅友德、</div><div>第二名常遇春、第一名张定边。</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