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故居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祖籍安徽宿州砀山,1864年元旦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夏、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 、三百印富翁。</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于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弃凿学画,从此终生作画,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p><p class="ql-block"> 今年阳春三月,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我来到了位于湘潭县白石镇杏花村的齐白石故居。</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故居坐落于湘潭县白石镇杏花村星斗塘侧,总占地面积3400平米,建筑面积200平米。齐白石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坐西朝东,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两端各横三间,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土砖为墙,茅草覆顶,是典型清末民初湖南乡居建筑,清同治三年(1864年)1月1日,齐白石诞生于南正房,并在此生活了36年。</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对故居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故居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故居正堂屋门上悬挂着黑底黄字的“齐白石故居”匾牌,正堂屋内右墙悬挂了齐白石的四幅画作品的复制件,左边墙上则挂着《齐白石在故居生活年表》和《齐白石世系简表》。</p><p class="ql-block"> 紧邻堂屋左边的一间房是齐白石父母的卧室,右边一间是齐白石和夫人陈春君的卧室。他的祖父母的卧室靠近厨房的里间。三间卧室所摆设的家具极为普通,也显示齐白石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p><p class="ql-block"> 故居北侧的三间房现为辅助陈列室,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齐白石在家乡时研习诗、书、画、印的部分事迹和他从木匠到艺术巨匠的成才之路。</p> <p class="ql-block">  故居堂屋四幅精品条屏 ,是周树邦老师代笔高仿捐赠的。分别画的是虾、鼠、蛙、蟹,是齐白石在此生活时最为熟悉的田园伙伴。</p> <p class="ql-block"> 题灯鼠</p><p class="ql-block"> 昨夜窗前点灯早,待我解衣未睡倒,</p><p class="ql-block"> 寒门只打一钱油,那能供得鼠子饱。</p><p class="ql-block"> 何时乞得猫儿来,油尽灯枯天不晓。</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寒门家庭夜晚点灯的情景,以及老鼠偷油和等待猫来的情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刻感受。这首诗展现了齐白石诙谐巧妙和质朴浪漫的风格,与他的画作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原配夫人陈春君长齐白石两岁,童养媳。生育三男两女。</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父母卧室</p> <p class="ql-block">  故居辅助陈列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年表》,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了齐白石一生的重要事项。</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186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弃凿学画,先后师从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1889年,师从诗人画家陈少蕃学习诗文;1894年,任龙山诗社社长;1899年,师从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学习诗文;1902年,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获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获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8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成才之路</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诗草、印章</p> <p class="ql-block"> 三百石印富翁</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先生一生所刻印章有三千方左右,而他自己常用的印章多达300多枚。所以他自称三百石印富翁,并且专门刻了一枚“三百石富翁”印章,他的很多作品落款都使用这枚印章或这个称谓,这也是齐白石先生对自己篆刻艺术的肯定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早年木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于1951年为老舍先生画的水墨画;后来收入《齐白石全集》中,是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p><p class="ql-block"> 画作描绘了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的情景。这幅画是齐白石对蝌蚪千锤百炼之后的艺术表现,画面留有众多空白,天与水不着墨色,画面虚实结合,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尽管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但通过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主题,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的继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墨虾》</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以画虾而闻名于世。据说当年齐先生为了画好虾,专门养了几只虾,他在一旁聚精会神地观看虾的各种姿势,所以其画的虾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墨虾》作于1942年,原作34.5×70厘米。尽管没有水草、水纹的陪衬,但整个虾的透明感和灵动感展现地更加细腻、自然,而且还注重虾游动、觅食等变化,画风清奇,笔墨间浓淡适度,将虾的生命动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尤其虾的头部,笔墨由浅至深,生动、自然。</p> <p class="ql-block"> 《柴耙图》</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晚年长期定居北京,分外想家,于是画了一堆儿时旧物,比如这支耙子。</p><p class="ql-block"> 这幅《柴耙图》画的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耙子,农民用它来耙草耙落叶、耙松针,一器多用。用完就随意丢弃在田边、屋顶或是草垛旁,甚至可以轻微到视而不见。然而齐白石似乎有着“点石成金”的功力,在他的慧眼妙造之下,多少无用之物,皆化作了一片神奇,这支柴耙就是如此。就是这样一件平凡无奇的物品,齐白石刷刷几笔画出大形,再题几句话几首诗,让它立刻有了艺术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祖国万岁》</p><p class="ql-block"> 1955年国庆时,95岁高龄的齐白石以真挚的感情画了这幅《祖国万岁》,原作67×33厘米,纸本没色。画面以一棵果实累累的万年青作为象征物,加上“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强烈地表达了老人的爱国之心。形式上,图中的字、画总体看是粗细、长短不等的错落排列着三条竖线,并不做复杂的穿插变化,可谓简而又简。色彩上红的果(还有印章)、绿的叶、黑的字、白的纸互相对比,艳而不俗。</p> <p class="ql-block"> 《荷花图》 </p><p class="ql-block"> 荷花是齐白石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该幅画作笔墨简约,意蕴丰厚,是典型的“红花墨叶”风格。构图上荷花实中带虚,下部涟漪虚中有实。荷叶自画面右侧底部贯直而上荷花则掩映其间,蜻蜓、青蛙置于上下空间。荷叶纯以墨色铺毫刷笔,再勾出叶脉纹络,形成如荫似盖的绿叶。两叶之间,用胭脂红涂出荷花。花苞在田田荷叶之间,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木雕艺术馆珍藏有各类古代木雕作品200余件,其中齐白石木雕真迹20余件,遗憾的是,我去的那天没有开馆,只能在门外打个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