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响堂山石窟(英文名:Xiangtangshan Grottoes)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鼓山,是中国重要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34.5平方千米,被誉为“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响堂山石窟主要分为南北两石窟,其中南响堂石窟现存7窟,北响堂石窟现存8窟,小响堂(水浴寺)现存2窟,共计17窟,总计造像4000余尊,窟内还刻有北齐时期的刻经,艺术形式多样。由东魏末年开始建设,北齐时期完成,后在隋、唐、宋、元等多个朝代进行增凿,现存的艺术作品为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和艺术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遭受过沉重的打击,多次被人为破坏和劫掠,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灭北齐后开展了灭佛运动,响堂山石窟遭受了扫荡,经文佛像尽毁,而在民国初期,文物贩卖的昌行,让石窟内大量精美的文物流失海外,此后常乐寺被毁、石窟被征用或占用,直到响堂寺文物保管所的成立,石窟艺术才得以被保护。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响堂山的名称源于石窟内的回声效应。响堂山的石窟幽深,洞内空旷而宽敞,壁画精美,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参观和欣赏,若在山洞里击掌甩袖,回声则会在洞内回荡,使得山洞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堂厅,声音清脆悦耳,宛如宏亮的钟声,故名“响堂”。而石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包括佛像、壁画和浮雕等,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对佛教教义的崇敬,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备受推崇。因该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响堂山的石岩中,故名“响堂山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响堂山石窟最初的用途是为武王高欢作为虚葬的墓穴来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咱就是说吧,最早对响堂山石窟开展研究工作的是日本的学者长畈大丁,这张照片是他拍摄的,1922年,他曾先后三次考察了响堂山石窟,并在日本发表了调查报告。然后,然后这张照片里的佛像和供养人塑像都没了!1922年哦!至今也没有人出来展示收藏,就这样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看人家家里有好东西,是不是都有占而已有的欲望?要不过来就抢,抢不过来就偷,偷不着就联系人家家里的败家子(袁克文呀,卢芹斋🤔)……国家身陷困境,民不聊生,无暇顾及,再加上叛逆期的自己家孩子嫌弃自己家的老祖宗的🙏,家长这么多文化瑰宝多灾多难啊!</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山下博物馆展厅里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如巴米扬大佛般的全息影像🙏</p> <p class="ql-block"> 现有的造像🙏,造像的灵动在于五官,要不怎会有眉目生情之说,所以被盗取的多是头像,也有整身盗走,是分割后再拼装,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强盗的行为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常乐寺塔,始建于隋代,现存为宋代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塔高约三十米,各层出单檐,一、三、五、七层檐下为斗拱,二、四、六层塔檐以莲瓣承托,第九层残存少量塔檐,为斗拱上加莲瓣,第八层塔檐已完全损毁,无法辨识。古塔的外墙装饰复杂,每层的八个平面无一空闲,大部分装饰以砖雕假门和浮雕塔,另有少量假窗。</span></p> <p class="ql-block"> 塔后就是响堂山常乐寺遗址,常乐寺自北齐始,在河朔之地已傲立千年,有河朔第一古刹的美誉,历经千年岁月打磨,使得常乐寺遗址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沧海桑田,遗世独立。常乐寺毁于1946年,是被当地一位(有名有姓的)先生带领他的学生烧毁的,这位先生枉为读书人啊!带着学生拆了寺庙的房梁砖瓦在山下镇里盖了一个学校,学校至今仍在使用,一把火烧了寺庙,千年古刹不再有!望着残垣断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佛头是另外修补的🙏。细细看的话,可以看出造像敦厚结实的北齐少数民族的风格,相比佛像而言背光则更为精美,火焰纹、忍冬纹浅浮雕甚是精细,不愧是北齐浮雕中的最高水准。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背光中的雕龙造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宝相花,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刻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北响堂山石窟,刻经主要集中在刻经洞、大业洞以及半山腰位置。刻经洞内前壁窟廊刻有姚秦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和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佛说佛名经》。在大业洞内刻有《佛说决定毗尼经》中的七佛和观音名号。石窟半山腰刻有《大般涅槃经》卷和《狮子吼菩萨品》一节,窟内现存的《唐邕刻经碑》详细记录了刻经的时间、刻经人和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响堂山石窟中最特别的莲花纹出现在北响堂刻经洞顶部的藻井处,只见硕大的莲花居于洞顶,花蕊红艳居中,6瓣明黄花瓣环绕四周,极具视觉冲击力。另一类常见的植物纹饰是忍冬纹,在响堂山石窟,忍冬纹常与莲花、摩尼宝珠、山花蕉叶等组合呈现。比如北响堂的释迦洞,就在窟廊上方凿有山花蕉叶、刹杆及火焰宝珠等,窟门两侧雕八角束莲柱,门额饰以精致的宝塔、飞天,门侧壁浅雕肥大忍冬纹,整个外观装饰华丽非凡。这种饱满丰富的叠加风格既保留了北朝的率性大气,又开启了隋唐的富丽奢华,是北齐佛教艺术的代表。</span></p> <p class="ql-block"> 网上搜来几张图片。</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