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队员的故事——天山地窝子

杂面卜几

<p class="ql-block"> 天山地窝子</p><p class="ql-block"> 新疆天山的深山老林里居住的多是哈萨克族人,俗称“哈萨”。在新疆关于马、牛、羊等牲畜,有个有趣的特点,哈萨人一般习惯于牧养,维吾尔族多是贩卖,而汉族人只是负责吃。</p><p class="ql-block"> 在山里向哈萨问路,他说“前面就到了”,大概要一两个小时才行;如果他伸出一只胳膊说:“直直的就到了”,可能要一天的路程;可当他拖着长音,双臂伸长了比划着说:“直~直~~的就到了!”说明路途相当遥远,要好几天才能够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开始在天山以北考察时,对“问路”一事有所耳闻,但总认为是比较夸张的玩笑话。从驻地到第一个项目虽然只能骑马前往,但相距才三十多公里,给我们当向导的哈萨却说“直直的就到了”,我和同行的两个人相视一笑,却没有放在心上。不过,我们还是约好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吃早饭,六点钟出发,争取早去早回。</p><p class="ql-block"> 我们准时上路后快速骑行一个多小时,天已大亮,道路却开始崎岖不平,马的步伐也明显慢了下来。看着越来越难行走的前方,心里有些后悔不相信哈萨的话了。为了节约时间,大家一路都没有下马,累了就停下来趴在马背上歇一下,饿了啃一口馕,或者嚼一口方便面,直到项目所在地,骑了七个多小时,屁股都磨烂了,那可是钻心的疼。</p><p class="ql-block"> 项目上只有一个看场子的小伙子,叫小马,没有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地面建筑和帐篷,只有一个简易搭建的地窝子,除了巡查场地,他每天就生活在这里面。所谓“地窝子”,就是从平地斜着向下挖一个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再铺上一层芦苇或芨芨草,然后用草泥糊顶,有的在里面垒上火炉和土炕,地窝子便做成了。只不过小马的地窝子不大,也没有土炕。</p><p class="ql-block"> 等考察活动结束,已经接近下午五点钟。新疆早晚温差大,夜间走路既危险也容易迷路,当天回去是不可能了。可这简陋狭小的地窝子里就一张小床,就算打地铺也只能再睡下三个人,关键是还没有多余的棉被,地铺上的人只能挤在一起盖一床被子。没办法,大家只好轮流值班,每人值俩小时。说是值班,其实除了生火取暖外也无事可做。听小马说,这个地方已经很少有野兽了,就算有,地窝子里有火,野兽也不敢靠近。</p><p class="ql-block"> 轮到我值班时已经是最后一个了,我静静地看着从门缝里漏进来的丝丝月光,听着席卷沙粒的风肆意地掠过地窝子的草顶,时不时轻轻掸去衣服上自草顶落下的草屑和沙尘。炉火照亮的墙角边,两根刚刚钻出坚实地面的芦苇,挺拔着身躯,支楞着嫩叶,向大自然傲然展示着生命的力量。看着这一切,我突然想到一诗句“飞沙为舞风作曲,寒月吟诗酒当歌”。</p><p class="ql-block"> 我转过身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白酒,可是找不到下酒的东西,带来的馕和小马的熟食早被我们几个风卷残云了。幸好我衣服口袋里还有一包没有吃完的方便面,大概还剩三分之一吧。我拧开酒瓶的盖子,把方便面掰碎成渣,面对温暖的炉火,侧歪着屁股斜靠在墙上,一口酒一点方便面渣,细细地研磨着,免得让伙伴们被我这闹老鼠似的咀嚼声惊扰了美梦。好在他们个个都睡意浓浓,鼾声如雷。直到天亮,方便面吃完了,酒瓶子也快见了底,屁股也好像不怎么疼了,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新疆天山地窝子里的难忘之夜。</p><p class="ql-block"> 下一篇 湖南的蛇(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