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窑老人去世了

周起权

原创 <p class="ql-block">  龙窑老人去世了,时间终止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初十,享年88岁。老人带着遗憾告别了他坚守一生的龙窑——生前他曾多次表示希望如能恢复龙窑他愿重操旧业。</p> <p class="ql-block">  跟老人接触源于我伯父和他一起守望龙窑。业余有时间就去看望伯父,老人和伯父七八十岁还在窑棚做陶器。没有了火红时期的条件,他们只做粗加工日用品,纯泥胎,少用陶釉。</p> <p class="ql-block">  拖来黄土,放进土坑,灌水醒泥,过滤去渣,晒场铺晒,碎块碾末,回炉土坑,灌水润湿,切块搬运,窑棚踩练,堆积成垛,切泥成团,放上窑机,摇柄拨动,窑机飞转,润湿双手,捧住泥胎,收放自如,炉坛罐钵,坯胎纷呈……安柄装耳,画花上釉,阴干晾晒,转运装窑……</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的龙窑因为多年无人管理荒芜废弃了,他们便在老家路边挖土、垒窑、封土,买来大批的枞桠,烟熏火燎,小火加热,大火烘烤,慢火固体……油坛、花钵、火炉、米缸……型号不一,花色不同……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辛辛苦苦折腾了大半年,将泥土变成各种陶器,最终能卖出的却寥寥无几,传统陶器终究干不过轻便美观品类繁多高端大气的塑料和不锈钢制品。当年一货难求的嫁花火炉,现在少有人买,且只当古董保存。堆放多了,半卖半送处理一些,不少至今堆放,自此老人不再做活了。练好的熟泥、堆搭的泥垛阴干变硬发白,多年不再转动窑机蒙上了厚厚的灰尘,锃亮的摇柄头已被虫蛀了,泥锤泥刀泥板泥线泥笔散落隐藏失去踪影。窑棚养起了兔子,晒泥场成了夹板厂。伯父回家养老,老人依然不愿离开,蜗居于此。政府出钱出人帮着翻盖了不足30平米的平房,窝棚里锅瓦瓢盆饮食起居林林总总一应俱全,老人安心地过着自在的生活。养花种菜,自得其乐。伯父特别给我们做了油坛,给儿子做了漂亮的上釉绘画火炉,年幼的儿子高兴极了,提着火炉高兴的在校园晃荡,较大的玩伴争抢拉扯,提柄断了,儿子伤心的哭了。为安慰儿子,我们再去要,没了。</p> <p class="ql-block">  闲谈之余,老人讲了龙窑的历史,据老辈说是明洪武二年开窑,请宋埠的师傅过来传授手艺(这点只做谈资不可推究)。窑棚是周家岗祖业,周家岗祖辈历代谋生之所,因姻亲关系周边其他姓氏慢慢加入;土改时土地国有,窑厂也收归集体,大集体时改为傅新陶器厂(傅兴大队、新建大队共有),窑业很是红火;改革开放初期,挑卖窑货让很多家庭过上富裕的日子;新世纪初,窑厂衰落。老人把记忆中龙窑合伙人,姓名份额传承一一写出,给我们留存,算是他为守望龙窑尽了最后的心力。</p> <p class="ql-block"> 跟老人深入交流的是承担家族修谱一事后,希望能寻求年代久远的宗亲故事,老人记忆力较好,知无不言,能很好的再现人情事由,给我的编修提供了不少的史料。老人陪我上象棋山,看龙泉寺,寺前的啸天狮就是老人的手迹。寻访祖坟,曾想手绘祖墓分布路线图,因手颤无法达成。老人生日是九月廿二,八十生日那天我特地赶过去看他。看到我编的谱书样稿,老人很是满意,坦言文化人用个人心血为家族办大事是积德行善惠及子孙的好事。每年过年我都会带着麻城义工联义友给老人送来米面油肉甚至纸巾等过年货,我额外给他几百元钱。值得欣慰的是,家谱历经七年成书发放时,老人还健在,老人直言谱书他要买一套,当谱书送到老人手上时,老人高兴的翻看着,说可惜老眼昏花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  老人坚守龙窑,引来了社会的关注。政府人员多次登门慰问,湖北电视台楚天网做了特别跟踪报道,省财政厅领导寻访故旧也前去看望,麻城作协、摄影协会,麻城义工联、夫子河五安家园社工、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关爱之手……</p> <p class="ql-block">  老人病逝了,离开了他奉献青春呕心沥血以命坚守的岗位。愿老人在天堂,一如生前,坚强、恬静、自在、释然。尚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