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进中山图书馆

李庆余

<p class="ql-block">时隔六十多年,近日再次来到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感受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是个刚上初中的学生,正处于知识饥渴期,常来这里泛舟书海,关注的只有书。凭学生证进馆,押学生证借书,上二楼南边的阅览室看书。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转换成知识更新充实期,关注的不再是馆里的书,而是藏书的馆,包括优美的环境,华丽的建筑,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告诉我:民国十六年(1927),广州市政会议决定筹建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同年9月派员前往美洲向华侨募捐。资金到位后由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设计,于1929年12月在文德路原广府学宫旧址动工兴建,于1933年落成开馆。</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正方形宫殿式建筑,红墙绿瓦,这就是图书馆的主楼。楼前立着一尊孙中山塑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塑像前面是一个方形水池,碧水之中乌龟沉浮。这是广府学宫原有的泮池,名叫翰墨池。</p> <p class="ql-block">转个弯来到图书馆主楼北面,可见一个小山坡,坡上有座亭,亭上写着“番山亭”。亭边一石碑上写道:“番山亭址,古番山遗迹也。”原来,这里是广州建城的肇始之地啊!</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历史太悠久了——秦统一岭南后,首任南海郡尉任嚣,依靠番山和与之毗邻的禺山建任嚣城,为广州建城之始。南汉国皇帝凿平番、禺二山,番山有幸余下一丘,仍让今人可见。北宋绍圣三年(1096),丘旁建起广府学宫。南宋乾道三年(1167),丘上建番山亭,此后屡废屡建。现有之亭,当为立碑之时201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进入图书馆大楼</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大楼中央,是一个大跨度八角形大阅览室,气势非凡,以前因为里面高大的书架林立,完全看不到其竟然如此壮观。</p> <p class="ql-block">其它阅览室</p> <p class="ql-block">上二楼阅览室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从不同角度观赏这座宫殿式的图书馆大楼。</p> <p class="ql-block">1986年,中山图书馆迁往文明路。1989年,这里改称孙中山文献馆。</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省立中山图书馆少儿部。</p> <p class="ql-block">本人找到当年常进的那间阅览室,坐下来看书,试图找回当年的感觉,但找不回来了。现在觉得,以纸为载体的书,已不再那么重要了。要查找资料,只要拿起手机,打开百度APP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而且几乎无所不有,不用一页一页地翻书。可以说,图书馆就在手机里。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起步于中文海量信息全文检索技术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32年前,本人所在单位的资料室着手数字化改造,有幸认识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苏东庄,他就是中文海量信息全文检索技术的开创者。正是他的开创性研究,经过其他专家的接力,最终令图书馆搬进了手机。(可惜没有当年的照片,这是网上资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