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一座默默无闻的三千年古城---邯郸博物馆

朝花夕拾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提前预约好了邯郸博物馆的门票,早上不到9点就到了,在附近广场看看,还是挺热闹的</p> <p class="ql-block">先拍合影,因为今天行程比较紧张</p> <p class="ql-block">走进邯郸市博物馆,在一楼大厅的正中央,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标志:两条龙相对,中间夹着“甘丹”两个字。“甘丹”即“邯郸”早期的写法。双龙相对的形象,则源于赵王陵二号陵出土的透雕夔龙纹金牌饰。现在它安静地摆放在三楼的展厅,透过玻璃罩,可以看到这件金光闪闪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说法,胡服骑射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为了教化赵国百姓和胡人,实现不同族群的互相理解与平等。原文是“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注意,著名的成语“胡服骑射”就是从这儿来的。第二,为了招募胡人骑兵加入赵国的队伍。也就是“遂胡服,招骑射”“西遇楼烦王而致其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赵武灵王利用胡服吸引、教化胡人,使其加入赵国的队伍,从而实现北方边境安全,以达到“北王诸胡,称雄诸强”的目的。客观上,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历经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终于振兴了赵国,使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甚至,到了战国末期,有能力与强秦正面硬刚的国家,只有赵国了。这不得不说是“胡服骑射”积累下的殷实家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了以上真相,我们就可以更清晰看清透雕夔龙纹金牌饰了。双龙相对,象征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边框的卷云纹具有浓郁鄂尔多斯格调,更是直接昭示着草原文明。这枚罕见的牌饰,以贵重的黄金制成,说明它的主人很可能是赵国的顶级人物。正是由于这件文物和另外三匹青铜马均出土于赵王陵二号陵,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赵王陵二号陵的主人很可能是赵武灵王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武灵王本人是第一个穿胡服的人。不仅穿了,他还把胡服穿到了朝堂之上,引发了满朝贵族、臣子的侧目。可以想见,当年赵武灵王很可能就是佩戴着这样一枚金牌,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改革蓝图,最终付诸实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首先是一场浩大的服饰变革,进而引发军事变革。这样奇妙的构想,难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盛赞赵武灵王是“黄帝之后第一伟人”。透雕夔龙纹金牌饰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器物,无疑是邯郸市博物馆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在这枚牌饰中间夹上“甘丹”作为博物馆的标志,精妙而恰到,隽永且深沉。</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厅三匹骏马竖立正中栩栩如生,墙上三副壁画更加形象的展现,分别是:胡服骑射、铜雀三台、磁山文化</p> <p class="ql-block">甘丹风华</p><p class="ql-block">据说邯郸不叫邯郸,而是叫做“甘丹”。甘是太阳初升,刚刚超过地平线的样子;而丹则是太阳刚刚落山。“甘丹”顾名思义就是日出日落之地。其后因“甘丹”是邑名,从邑(阝)而演化成“邯丹阝”。<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所以后来就改名为邯郸。(阝)就是城市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邯郸的历史文化沉淀,甘当风华位于博物馆的三楼,讲述了从30万年前的旧世纪时代新桥遗址,一直到1945年邯郸解放和邯郸建市的历史共设九个代表。邯郸作为一座有3100年建设历史的城市,博物馆里要传达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慈山文化。用石破天惊来形容邯郸的石器时代文化一点都不夸张。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慈山文化处于新世纪时代。出土的嵌入中,以赤壁孔琴陶和两首琴陶之间最具特色。在这个历史时期,慈山文化遗址还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这里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粟和黍,以及最早的有人工饲养的家禽。研究发现,这些鸡骨中除一具为雌性外,其余全是雄性,这明显是人工选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最早发现黍米的地方是邯郸武安磁山文化遗址。1933年首次发现该遗址,1973年开始考古发掘,发现了房址、灰坑、粮窖等四百多处,出土了骨器、陶器、祭祀品等文物万余件。遗址中的谷子储量达到14万斤,其中粟、黍的出土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将武安谷子的种植历史上溯至8000年前。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向世界宣告磁山是粟谷的发祥地,黍的起源地,开启了中国粟文化的先河,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文化</p><p class="ql-block">赵文化是以邯郸为中心,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交汇融合为特点的文化。开创邯郸158年赵独立。史的第一章照镜后在此刻登场。公元386年,就是他将赵国的都城迁到邯郸,而真正将赵国实力推向巅峰,则是开启。骑士改革的赵云,邯郸地区战国时期的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珍贵文,其中被誉为镇寰之王。就是这三批失而复得的青铜。</p> <p class="ql-block">1997年10月18日,邯郸战国时期的赵国王陵二号陵发现被盗三匹青铜马贩卖到国外,经过几个月的追踪调查。1998年5月12日,终将他们告回了。这三只鸡头马是典型的牛马形态,用立体原则手法铸造而成,马耳竖立,马眼圆睁。眼神凝重而神奇,尤其是简洁明快的马背线,准确的表达了肌肉的力量之美。马尾军塔节说明这是三匹教育战车的精美。高超的写实手法也代表了赵文化灿烂的艺术高超。</p><p class="ql-block">群马像中的青铜马形态各异,看上去健硕壮美,形象描摹得栩栩如生,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最早的写实艺术风格青铜马”,比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青铜战马</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红玛瑙带钩</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珍品,由整块红玛瑙雕刻而成,工艺精美</p> <p class="ql-block">石刻文化</p><p class="ql-block">如果赵文化给邯郸带来的是历史的厚重,那石刻文化代表的则是邯郸古代艺术的高度。从三国时曹操在此营建邺城,再到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再次割裂,邯郸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北极阳神,北极的微笑将是北魏更加含蓄,也许越苦就越需要微笑了。在变幻无常的世界里,寻找一种确定性一直是人的人。隋唐之际,佛教造像艺术虽然没有变成宏大,但内容上更加丰富,是邯郸地区佛教造像的又一高峰</p> <p class="ql-block">石刻文化代表响堂山石窟</p><p class="ql-block">展厅还复制了一个石窟!!太壮观了</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笑面罗汉头像</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最著名的邯郸微笑</p><p class="ql-block">这尊红砂石罗汉,体型虽小,却有个响亮的名号,号称“邯郸微笑”,它面带笑容,面颊带两个深深的酒窝,不论从哪个角度欣赏,它都在笑,形态传神,造型逼真。</p><p class="ql-block">这尊小小的罗汉,可爱中焕发着纯真的欢喜与祥和,虽然历经磨难,身躯不全,但他那份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喜乐,让他就这样甜甜的微笑了一千年。</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东汉铜熨斗</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p><p class="ql-block">磁州窑是中国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窑厂就位于邯郸市慈县,这里在北朝晚期初创青瓷。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磁州窑成功的将中国书法绘画技法用于此,形成了划花、剔花,珍珠地等装饰技法,并创造了瓷砖窑精品白底黑花。明清时期磁县被称为北方瓷都,与景德镇可称为北有彭城南有景德。</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之先河,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融入瓷器,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底黑绘装饰艺术,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这件白地黑花“时苗留犊图”瓷枕,便是元代磁州窑瓷枕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瓷枕呈长方体,侧面绘有竹叶、团花纹饰,枕面正中绘有史上著名的清官廉政故事——“时苗留犊”。图中描绘了时苗与老乡依依惜别,乡民手里拿着干粮、酒水为他们送行,以及母牛与小牛即将分离的场景。这也使得这件瓷枕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和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斗三井式斗拱陶楼</p> <p class="ql-block">北齐~按盾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北朝~螭首石刻</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爵酒樽</span></p><p class="ql-block">这座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也一定要细细观赏,它是当年蜀郡西宫专为皇家制作的御用品,虽然如今已看不出其华美,最初铸造时,却是以名贵的玛瑙、绿松石等多种宝石镶嵌而成,可谓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凤鸟型青铜灯</p><p class="ql-block">凤鸟顾首回望,线条简洁流畅,它的使用方式和排烟原理与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有异曲同工之妙。灯点燃时,油烟顺着灯罩进入颈管,再导入腹腔,腹腔内盛有清水,有冷却和净化烟尘的作用,古人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相当有环保意识了。</p> <p class="ql-block">岳飞与磁州</p><p class="ql-block">岳飞,字鹏举(1103-1142年),河北西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磁州城破前,岳飞随宗泽抗金活动范围在以南北官道为轴,以贺兰山所在的磁州为据点,北起真定,南至黄河边的广袤地域辗转战斗。磁州贺兰山一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廷南迁后,金兵欲保燕京必然要在此凭险扼守,磁州自然成为岳家军北伐的进军目标,那首激动人心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便由此产生。词中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句,不仅表明了岳飞的战略部署,而且也表明他对磁县贺兰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熟悉并极为重视,以此山入词既在情理之中,又是顺理成章。</p><p class="ql-block">清 《磁州志》</p><p class="ql-block">磁县贺兰山为太行山余脉,在县城西北三十里处(宋真宗赐号“玄宗大师”的贺兰真人曾隐居于此,故名此山“贺兰山"。)贺兰山每年冬天积雪“碎玉平铺,积雪凝素数十里,云天一色"。整个山野银装素惠,似一幅幽静悦目的山水画,故“贺兰积雪”为古磁州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化已经成为邯郸的名片,邯郸博物馆里还有成语典故,古代钱币、太极文化、梦文化、女娲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的展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但原始的动力还是来自个体的追求。历史遗存的文化信息越丰富,先人的面容也就越发鲜活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