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终于写完了《曲江塬畔》,眼睛花了,劲椎疼了,回忆的心情也轻松了。</p><p class="ql-block">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字,没有写作章法和特点,结构不好,词语不优美 ,算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纪实性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学功底不行,那个年代的文化程度决定了这个水平,积累了二千的字词句反过来倒过去,再炒也是一盘黑不溜秋的青菜,不曾见过大厨炒菜不说,连大厨的所有辅料都不认识。</p> <p class="ql-block"> 纪实的内容,按小说的写作不能偏离太远,如果再过上个五年十年,很多真实的内容不但可以加进去,就连吸引读者编造的情节也可以加进去。</p><p class="ql-block"> 听一位抗战老兵讲,跟日本鬼子拼刺刀咱得俩人拚他一个人,并且还得拼上几个小时,体力不如人家,近距离拼不动刺刀就抱在一起摔跤,俩人滚在地下咬耳朵咬胳膊,都是用生命去付出代价的,不像小说和影视作品那么简单随意瞎编。</p> <p class="ql-block"> 心境不一样,作家和摄影师见到油菜花,苜蓿花,玉米花,荞麦花,甚至路边的野花都会洋洋洒洒写上几千字,富有诗情画意,在空旷的曲江塬上看苍穹皎洁的月亮,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看起伏的大地会心潮澎湃,而这些对待一个整天劳动,累的晚上都懒得刷牙洗脸洗脚的人来说,是会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当劳动时抬头就看见三兆火葬场大烟筒冒黑烟可以想象啥心情,当人们为生存煎熬时,他的精神世界是空白的,整天是紧张、疲惫和忧愁,当饥饿来临时就连尊严也会丧失,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既有社会性的自律和管束,也有自然性的兽性和掠夺,有的人有仁慈善良,为他人和社会付出,有的人有丑恶索取,寻衅滋事。</p><p class="ql-block"> 二葵本应该照顾不该下乡插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无奈还是去了农村,当二葵满怀希望拼命地劳动,年终得不到报酬,当招工受到挤兑,当爱情落空,心境从低潮降到了深谷,更多的是悲剧。</p> <p class="ql-block"> 以后修改还可以联想、想象、穿越,如周围村庄都叫寨,历史上有军寨和民寨之分,唯独黄渠头村不是寨,并且黄渠头没有家族大姓,所以自古没有祠堂和家谱,很多女人是甘肃、蓝田、镇安等南山过来的,据村里人讲,灶房妈妈就是过去甘肃国民党军阀的小老婆跑过来的,还带来了很多金银财宝;还有社员是土改时留下来的;西安城南和城北,三十里外口音就有所区别。</p> <p class="ql-block"> 文革村里也有派性,校长和村里的另一位同学都是高六六毕业生,校长属于保皇派学毛著好、能辩论人缘好,后来一直压制着另一位,把一个楞头吧唧的二球小伙子磨的没了脾气,等校长到了公社,同学才有机会到小学干个临时工。 </p><p class="ql-block"> 知青里边家境也不一样,二葵的特殊点是一九五三年,父亲抗美援朝没过江修补铁路,由东北支援大西北到的西安,后有支援大西南的成昆铁路,又去了大同铁路,家庭是五五年由东北辽阳搬到西安,所以西安没有任何亲属和人脉,哥姐工作又在宝鸡汉中工作,所有大小事情都是二葵自己闯荡;再有知识结构知青家里可能只有黎静家里有一个竹子书架有很多中外小说,再下来就是二葵家里的双柜子写字台里塞满了文史哲的书籍,陆小璐、田岚、晶晶、黛玉和建设都是西安东西南北大街的住户,都是城里学校上学,远比西安道北的铁路子女见多识广,处事老练,穿戴时髦,暂时还不能过多的展开写;七九年底,有些社员开始主动追求女知青,就连二葵都有社员给做媒,暂时也不能写,对号入座的知青很忌讳。</p> <p class="ql-block"> 写《曲江塬畔》有一定的优势,在农村干的活路比较全,接触大队干部机会多是非矛盾很清楚,再有在知青灶房是个小社会,很多事情和现象都发生在这里,再如余王碥筑坝截渗,公社很多大队都聚集在这里很热闹,二医大子知青就不在农村呆,每年花钱到生产队买粮,教育系统的子女矜持稳重,铁路子女的实干也能写上几笔,跨越一个细微的阶层是很难的。知青灶房旁边的推把厂,有二十多名女社员干磨砂计件活,每次都有大量不合格的产品退回来,这是乡镇企业雏形,如老舍的《茶馆》,这样给以后补充改编留了很大的空间,但目前知识水平还驾驭不住。</p> <p class="ql-block"> 网络文学讲究的是短平快精炼,现在写的稿子都是在手机上编写,而后把它复制到笔记本电脑上慢慢地扩展改写,在作品结构上多下点功夫,在人物刻画性格塑造多着笔墨,如田岚、陆小璐、三妹、诺诺、黎静、大山、魏军、汪洋、大个子、大明、孬蛋、灶房妈妈、大队长、张伯、梁老师、校长、副书记、书记、糊糊、卞英、老右、饼干、强子、景慧等,都有很多故事,特别是有些人可以离开二葵的视线成为主角单独成章。让田岚狠心割舍二葵在那个年代也有它的合理性,如学校村东头的女老师,家子妹几个学习都很好,人说只有知识改变命运,自己转成了公办教师,她弟弟高考体检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而不被录取,失望的跳井自杀,再如饼干家的故事就很丰富,饼干他大(爸)的死,就知道那一点内容,卖掉房屋扩写就要合情合理的编造,大妹子因失去父母,受人欺负被逼成精神病,小妹子是长的标致又能干的灰姑娘,如果知青是永久扎根农村的话,二葵失恋后心态的变化,很有可能追求这个灰姑娘或梁老师的妹妹;可以把吆大车的把式改成小队的张伯,把张伯写的更加丰满,使得二葵与张伯的感情更加丰厚。情节还可以让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政策与实际之间的矛盾都能够通过故事细腻地表现出来,如不写出来可惜了那个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零年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大背景,可惜了那个岁月城乡的碰撞演变,而写出来能反映农民的思想变化还得通过每天看报纸的副书记、老右的言行听着朴实却看的透彻。</p> <p class="ql-block"> 延伸知青的命运,如分配到肉联厂和大雁塔苗圃,陆家寨高一级的一位同住公房里的知青被分配到长安县生猪收购站,工作不如意每次见到比猪脸还难看,仅是由农村的工分变成了城镇的工资;曲江公社通往火葬场路上的供销社的北京知青营业员,后来调回到北京;再如招工分配到大集体企业的知青工作后又最早一批失业了;而大明后来却能成为电子企业的老总,陆小璐成为私营饭店的大股东,岁月作弄人卜卦都不灵验。</p><p class="ql-block"> 二葵下乡插队前的一九七五年,曾到过上一届知青插队到渭南和扶风,一九七八年、七九年曾到过同学插队到韩城和渭南,大同小异的知青生活都是枯燥的。文中的胡子喜欢读书,但言行与二葵是南辕北辙的,多样的社会生活存在就是合理,也能给人带来启迪。</p> <p class="ql-block"> 故事只有延伸没有闭环,副书记,大队长、张伯、冯队长一代人,图的安稳、名誉和遵循着乡间民俗,自给自足,第二代人饼干、强子、糊糊、腊月、艺术家,有知识,见多识广,开始思想和行为的分叉,呈现出了多元化,第三代梁老师的儿子买了大货车开始跑运输,大队长的女儿在西安交大开饭馆都脱离了农村农活。</p> <p class="ql-block"> 有两位同学从下乡插队后当兵两年,一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胸部擦边受了伤,他的班长机枪手死到了他的怀里,一个班打了四五个小时,结果是打死的是一个越南女兵阻挡着前进,另一位新疆兵经历了一级备战、请战写血书,部队组织了一个团上了前线实战锻炼,经历都很英勇惊险,过去草稿有下乡那一天先送二葵,复原的列车到西安西站兵站为二葵抢军帽,后到黄渠头找二葵在大队长家吃的饭,如果编成小说可以俩人事迹汇成一人写一章。</p> <p class="ql-block"> 东邻居的李世俊是和姚连蔚、吴桂贤一批的工农干部,十大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大中央委员,西安机务段1060机车司机长,过去是631机车司机长省劳模苏金河的机车组,就是这样高的地位却与二葵家是左右挨着的邻居,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同样去蝇蛆爆满,屎尿横淤的公厕也是那段历史的独特,他家的女儿同样要下乡插队。</p> <p class="ql-block"> 农民几千年来,战胜瘟疫、灾荒、战争的最好办法是存有余粮,黄渠头村社员大多没有余粮,每年都吃喝包括烧柴都需要精心计划,分忙吃干闲吃稀,粗细粮搭配即不借贷也不富裕,再有家庭养猪养鸡的也很少,由于老庄子的限制有些人家就没有前厅后院,每家每户最少都有一个打工的,如在城市里工作、公社农机站、砖瓦窑、纸箱厂,大队的窑场、推把厂,还有大小队的出纳会计。</p> <p class="ql-block"> 一次与省文物局的一位女高级研究员活动时游览曲江南湖,聊到中国十几亿人口,如果哪天再缺粮食会怎样,我说过去大明宫麟德殿遗址曾经当过农场,未央宫前殿遗址被开荒缩小了面积,但愿这旅游的地方不再回到一年两季的庄稼地。朝鲜七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吃红利,由于苏联的解体,美国的制裁,没有了石油的来源,所有机械陷入瘫痪,年轻人已经不会手工种庄稼了,无奈靠中国大力支援粮食和煤炭,不支援冬天鸭绿江结冰难民都跑过来咋办,这都是媒体里透漏出来的,粮食是命根,这一代的农村青年还有几人会种地。</p> <p class="ql-block"> 好的作品需要从哲学、社会学和美学去思考问题,去记录去描述,做到“不给君王唱赞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过去有句话叫“八百里秦川养懒汉”,现在种植的土地没有了,要给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有点思考的价值,不唯书、不唯上、仅唯实,不喧哗取宠,不沽名钓誉。</p><p class="ql-block"> 作品要反复修改推敲,精雕细琢不求做一个作家,但求内容对后人有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