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 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建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些日子写了《说酒》、《说茶》,有朋友就说:烟酒茶不分家,你还应该写一篇《说烟》。其实所谓烟酒茶不分家,说的是有相同嗜好的人之间,可以不讲客气不分彼此地共享这些东西,并不是说这三样东西一定要相互关联。比如当我掏出烟来时,如果在场有抽烟人士的话,就应该发他一枝,这就叫不分家。当然,这三样东西同时出现的几率也是蛮高的。酒酣耳热之后,泡上一杯香茶,点上一枝香烟,海阔天空胡聊乱侃,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了,言归正传,说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般认为烟草源于美洲。因为迄今发现人类使用烟草最早的证据,是墨西哥南部贾帕思州一座神殿里的一幅浮雕。神殿建于公元432年,浮雕上画着一个叼着长烟管烟袋的玛雅人,在举行祭祖典礼时吹烟和吸烟的情景。1558年航海水手们将烟草种子从美洲带回葡萄牙,随后传遍欧洲。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徐迟先生在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里,曾经描述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在云南试种美国优良烟叶品种“大金元”的情况。“大金元”及后来“白肋烟”的成功引进,使中国进入了世界烟草种植大国的行列,这个好象并不值得骄傲。现在中国还有一个不太光彩的头衔:地球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烟草与香烟是两个概念。我揣摩,与人类发现咖啡一样,人们最早发现烟草,也是偶然的。人们在采集食物时,无意识地摘下一片植物叶子放在嘴里咀嚼,发现烟草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够起到恢复体力和提神的作用,于是便经常采来咀嚼,时间长了,就上了瘾。现在,在东南亚,不是还有人把烟草、槟榔和生石灰一起放在嘴里嚼么?后来,不同地区不同口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烟叶又进行了深加工,于是就出现了烟叶不同的用法。有的把烟叶加工成烟末,用烟斗来抽;有的把整片烟叶卷在一起加工成雪茄来抽;有的把烟叶切成细丝用纸卷起来抽。总之,经过加工后,改变了烟草的形态可以供人吸食的,才叫香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香烟不是个好东西,或者可以直接把它叫做毒品。烟草本身就含尼古丁。人们又在香烟内加入大量不同的添加剂。烟草和添加剂共同燃烧,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40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会使人产生依赖性。它能通过激活相关神经来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人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清醒程度更高,所以说“烟出文章酒出诗”,因为写文章是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的。酒可以出诗,是因为酒令人飘飘然,而所谓诗,多半就是飘飘然状态下的胡话——呵呵,顺便开个玩笑,诗人们不必在意。烟瘾很大的林语堂老先生也曾就此幽过一默,说吸烟者不一定为文,为文者一定应该吸烟,因为文人是香烟慢慢“熏”陶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焦油就更厉害了,它可以直接诱发癌症。英国医生蒂尔登早在1927年就撰文指出:他看到或听到的肺癌病人,几乎都有吸烟史。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里的氧含量,这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是致命的。我有一位老同事,得的是冠心病。有一次发病住进了职工医院。医生查房时,他给医生递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枝。医生指着他说:“你不能抽烟啊!”他说:“没事,我的情况我晓得。”结果一枝烟还没抽完,又发病了。十几分钟以后,人就没了。他叫王福如,和我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香烟的制作,要选叶、凋萎、发酵、晾晒、烘烤、切丝、配料、调制、包装,非常复杂。所以我说它就是一个精心打扮的女妖精。你一旦惹上她,她就会迷住你,缠住你,要你的钱,要你的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很后悔当初惹上这个“精心打扮的女妖精”。这个“当初”,是初中毕业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六、七岁的年纪,离开父母远离城市,到一个无人管束的广阔天地,学好学坏都是很容易的。那个时候对香烟的危害知之太少,大家都抽。特别是饭后、工间休息,叫“饭后一枝烟,快活象神仙”。老老少少聚在村口地头,九分钱一包的“经济”、一毛五一包的“大公鸡”,你递一根来,我发一根去。队长说话:你不抽,怎么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所以很快就上了瘾。六九年发大水,公社组织人员上堤防汛,晚上巡堤是绝不能睡觉的。瞌睡来了,就是拿抽烟顶着。那时的香烟没有过滤嘴,有时候甚至把两、三枝烟接起来抽,烟瘾就越来越大。及到招工返城,两年的“再教育”,已经把我锤炼成了一杆老烟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工厂之后,慢慢知道烟草的危害了,但是没有想到去戒烟。因为我有数不清的理由抽烟。先是在厂创作组,要写新闻稿、要为宣传队编节目,怎么能够离开烟?后来有点小名气了,要搞创作写小说写故事写评书段子,没有烟的帮助怎么写得出好作品?再后来读大学啃书本要熬夜,没有烟的支持怎么能够考试过关?毕业后分到宣传部工作那就成了专业笔杆了,更是离不开香烟!“烟出文章酒出诗”嘛,写文章不抽烟,怎么可能?!最厉害的时候,一晚上两包烟。第二天上班,同事都不愿意进我的办公室——烟味太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有一天,心脏病发作了,才真正想到要改邪归正不抽烟了。从想到戒烟到今天,我先后戒过两次,两次都是离开写东西的岗位,立马就戒掉,一戒就是六年。然后,因工作变动,又要写东西,于是又被这个“精心打扮的女妖精”缠上,直到现在。看来,林语堂先生的理论还是蛮有道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明进步到今天,香烟已经是声名狼迹了,戒烟应该说已经有很好的社会氛围。首先是公共场所禁止抽烟,使我们这些瘾君子已经感到被社会严重不待见。你若不自觉地在公共场所拿出烟来,立马会招来周围的白眼。即使有些地方宽容一点,给瘾君子们留点面子,设个吸烟区什么的,那也实在不是人的待遇:比如机场吸烟室,那种空间狭窄空气污浊的环境,完全不是人呆的地方!不是铁杆瘾君子,是不会进去受哪个罪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觉得瘾君子的最大压力,是来自于家庭。家里人都嫌弃你,那个日子就真的不好过了。我现在在家里抽烟比在外面要收敛得多。如果我饭后拿出香烟想过过瘾,老伴的反对就不用说了,连最喜欢我的小孙子都会毫不客气地指着厕所:“爷爷,到那里去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有厚脸皮的瘾君子,能够找出很多抽烟无害的理由。前些日子微信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林彪不抽烟不喝酒只活了60多岁;周恩来不抽烟只喝酒,活了70多岁;毛泽东只抽烟不喝酒,活了80多岁;邓小平又抽烟又喝酒活了90多岁!甚至言之凿凿地说:邓小平如果老了不戒烟,还会活得更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呵呵,这话连我都觉得是强词夺理、狗屁胡说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戒烟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戒过两次烟,两次都持续六年之久,最后还是复吸了。我不敢下决心第三次戒烟,是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某人戒过两次烟,两次均以失败告终。不但烟没戒掉,反而变本加厉,烟瘾从每天一盒上升至每天两盒!第三次下定决心,把香烟和打火机扔出了窗口,忽然想起前两次的戒烟经过,便拔腿冲下4楼,接住了还未落地的香烟和火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请还没有吸烟或刚开始吸烟还没有上瘾的朋友们牢记:与其等到上了瘾再来戒,不如一开始就不抽烟。这才是治本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近有“砖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科学健康地吸烟”。吸烟怎么可能健康科学?!这叫混帐逻辑。如果说要隐君子们尽可能减少香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毒害,那倒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以为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不吸假烟。正规烟厂生产的香烟,是在国家有关制度和标准的约束下生产的,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是公开、受控的。而无良厂商生产的假烟,是不受控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添加剂都有,对人的毒害更大。所以,要避免抽假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要选毒性小的烟。一般混合型卷烟比烤烟型卷烟的毒性要小。同样类型的卷烟里,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的含量是不一样的,选烟时可以看烟盒上的标注进行比较,尽量挑选含量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要有控制地吸烟。一要少抽。医生希望我一天不能超过六枝(我不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呵呵......);二要会抽。一枝香烟的长度是84毫米,黄金分割处是最佳的吸食位置,剩下的三分之二就不再吸了,因为剩下的三分之二可以起着过滤作用。听说邓小平晚年时,给他特制的香烟,有四分之三是过滤嘴。他每次抽烟,吸不了两口就没了,一气之下就干脆不抽烟了;三要吸食的深度要控制。吸一半吐一半,是比较好的办法。有些人认为花钱买的烟是绝对不能浪费的。所以一枝烟不吸到过滤嘴处不丢,一口烟不吸到肺的深处不吐,其实这是花钱给自己买更大的伤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是吸烟要讲究社会公德,不要危害他人。我等烟民,明知香烟有害,自己戒不了已经很可悲了,就不要再去毒害其他人。不在室内的公共场所吸烟,是应该遵守的烟民道德。至于在家里,我家老伴和小孙子对我的要求是,走路吸烟要走在家人的下风处,家里吸烟要呆在厨房或卫生间的抽风机前。我深知自己理亏,只能照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