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现代与经典 享教学之智慧

小媚

<p class="ql-block">——记第35届现代与经典(苏州)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有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什么人相伴。”2024年4月19-21日,广信区兴园学校四位数学教师赴苏州参加“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p> 活动安排 <p class="ql-block">本次观摩活动可谓名师云集,徐斌、强震球、贲友林、吴正宪、顾志能、俞正强等名师亲临现场,为大家授课和报告。</p> 精彩课堂 <p class="ql-block">徐斌——《数的认识(总复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苏州人的徐老师以欣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之美》的小视频和包含各种数据的文字简介,从而展开了有关“数的认识”的回顾与梳理。通过自主研究整数、合作探究分数和小数、小组讨论三个问题,完成数的分类、意义(计数单位×个数)、价值(数量,关系)的体系建构。最后的课堂总结环节,更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和延伸,“有了负数,从此减法畅通无阻;有了分数,从此除法畅通无阻”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并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是三年级《加法的数量关系》,由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青年骨干教师曾娴秋执教。曾老师在苏州湾博物馆统计数据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从算式到画图,用简洁的方法表达数量关系,从而建立“分量+分量=总量”的加法数量关系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模型的诞生,都需要足够的直观支撑,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上午最后一节是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的报告《数学教育教学的“大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还是要有一定的批判性,不要盲目地追潮流。”郑教授的话掷地有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法改变教育现状,那就从改变我们每个“小”老师的教育理念做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在小小的数学课堂上,陪伴孩子们一起拥有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引”领学生向“深”处去,“放”心去做,因为“你带给学生怎样的课堂,你就让学生有了怎样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立足专业成长、坚持独立思考。我们要有坚守正道、向善向美的信念和信心,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一起塑造,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是强震球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先猜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验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同学们利用手中学具进行探索,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这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强老师通过学生猜测—质疑—操作—探究—结论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p> <p class="ql-block">贲友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p><p class="ql-block">贲友林老师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贲老师的课是一节几乎没有课件的课,很实在,没有老师的过度讲解,非常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探究操作获得新知。当出现学生连续发言且有不同观点时,贲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与联系为什么他们的观点不一样,而并不是各自发言孤立,不相关联。他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学生自我纠正,老师等待。贲老师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如何让学生的研究学习在课堂里真正发生。</p> <p class="ql-block">今天最后一节课是主张“好吃又有营养”儿童数学教育的吴正宪老师的精彩的“新授课”。</p><p class="ql-block">她肯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吴老师带领学生聊着聊着“周”的世界就已深深烙在孩子的心中。课下意犹未尽,“面”与“周”顺理成章地一起走进了孩子们的数学世界。触摸中感受,感受中理解,让孩子获得思维的发展,人格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是周卫东老师执教的《加法数量关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唤醒学生关于加法的已有经验,自然地引出三个加法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能动性。</p> <p class="ql-block">顾老师通过三次智慧风暴,让学生感受运动过程的多样,体会运动方式的灵活,锤炼创新求变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俞正强——《曹冲称象》 </p><p class="ql-block">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观摩课《曹冲称象》。他风趣幽默、博学睿智,他无需精美课件的加持,只用一段视频、一支粉笔和一连串的追问,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课上的《曹冲称象》到底和语文课上的《曹冲称象》有什么不一样。俞老师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一步步从视频信息中找到重要工具“船”,让学生充分讨论船起到的作用,最终得出“船起到等量转化的作用”这一结论。俞老师“转化”的数学思维,不仅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心境中深刻体会数学的魅力,更让孩子们懂得,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巧妙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p> <p class="ql-block">下午场,第一位主讲教师是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她执教的是三年级观摩课《射线、直线和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借助一把“神器”(激光测距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孩子们在尽情想象中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又通过数形结合、理性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之间竟然也存在如此亲密的关系。在认知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学生真实感受了数学知识本身的亲和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数学史的介入,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深度学习的路径,在寻根究底的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原由,又体会到了价值所在。</p> <p class="ql-block">执教第二节课的老师是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他为我们展示的是四年级观摩课《度量衡的产生和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跨学科主题活动《度量衡的故事》共5课时,此次呈现的是第2课时《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以一条时间轴为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历史文化,让学生清晰地学习、了解“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历史、语文、数学等学科完美融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和“主题活动与项目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下午最后一节课,是由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大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带来的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人工智能、在线教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因为天气等原因,广州到苏州的所有航班全部延误或取消,导致已经赶往机场的焦教授无法现场赴会。正因为这样一个特别的机缘,让本来是关于在线教育的现场讲座,变成了焦教授为大家演绎一场真正的在线示范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坚守到最后,收获满满。</p>

学生

老师

数学

平行四边形

课堂

曹冲称象

执教

教学

教育

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