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溯源游(三)一日看尽长安花(之一,序曲)

Kirk

<p class="ql-block"><b>行程由来</b></p><p class="ql-block">2021年,我等同学因为共同的爱好,发起了中华文明溯源游,共分三期,遍历中华文明发源地豫、晋、陕。首期"<b>八方风雨会中州</b>"当年完成,游历中原六大古都,近观三千年历史(商周至唐宋)发生地。各团员以寻根之"根"字取别名,形成根字团。二期受疫情限制影响,时隔两年才成行,"<b>地上文物看山西</b>",纵横表里山河,饱览古建筑风采,收获满满。从此再见古建,重檐歇山顶,悬鱼、藻井,面开七间、进深八椽等名词,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期的标题原本顺着二期"地上文物看山西",自然而成"地下文物看陕西",但众根于春日来访关中,豪兴徜徉,故取名"</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一日看尽长安花</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语出孟郊的《登科后》。孟东野一生不得志,给人的印象是"郊寒岛瘦"的枯瘦艰涩,然则他在四十几岁进士及第时,也写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放诗句,恣意张扬,一扫颓态,好比终日锁眉的保根呲牙大笑,实为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配乐是带有西域风的《月牙湾》,部分照片取自网络及团友贡献,鸣谢。</span></p> <p class="ql-block">三期乃中华文明溯源游之收官之作,来到历史上最鼎盛时期之政治文化中心-关中平原。周秦汉唐,风起云涌,是中国历史中最出彩的篇章,也是对世界文明影响最大的时代。这片土地孕育过"凤鸣岐山"之朝气蓬勃,也留下"彼黍离离"之暮气沉沉。滋养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之丰功伟烈,亦见证了"历二世而亡"之遽然消逝。吟咏过"大风起兮云飞扬"之豪迈,终难逃"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悲凉。长安街头,疾驰过"银鞍白马度春风"之五陵少年,亦踯躅过"心忧炭贱愿天寒"之卖炭老翁。骊山脚下,纵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之缠绵悱恻,只恐怕"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梦醒时分。</p><p class="ql-block">朝代迭替,历史在不断重演,人民的苦难延续千年,关中大地也孕育出中国现代文学最耀眼的一部史诗之作《白鹿原》。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德国人的讽刺也是这么黑,一下子断了埋首《资治通鉴》的保根辈的退路。历史是厚重的,看历史的心情却未必。长安花自然一日看不尽,且待慢慢道来,但春风得意的心情可以有。同行者还是二期的原班人马,松根、掘根、笑根双档,保根、银根、海涅根单挑,一行九人。</p> <p class="ql-block"><b>行程安排 -西安</b></p><p class="ql-block">三期的行程自然以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中心,盘桓五天,先以三天时间到访"必游"项目:<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半坡博物馆,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span>抽空游览钟鼓楼,西安城墙,回民街,也不能错过<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灞柳飞雪</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之离别伤情之地,</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雁塔晨钟</span>之梵音袅袅,清润尘心,<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曲江流饮</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之春风得意,</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骊山晚照</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之美景如画(</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绿色</span>为关中八景之一)。再以一天时间探访西安周边一些"小众"景点:在暖玉生烟的蓝田,观赏有"第二敦煌"之称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水陆庵壁塑</span>。到鄠(音户)邑<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草堂寺</span>(三论宗祖庭,关中八景之<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草堂烟雾</span>),这里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还有鸠摩罗什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品味一下跨越千年的禅味是否还在。再到香积寺(净土宗祖庭)凭吊古战场,安史之乱最惨烈的一战在此爆发。附近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陕西考古博物馆</span>也值得一游,重在表现考古发现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b>行程安排 — 西安以外</b></p><p class="ql-block">剩下的行程却费思量。原计划北上陕北,二期保根晒出家书,引出乔奶奶"八千里路云和月"壮举(详见二期游记),众根觉得可以沿着乔奶奶的路走陕甘(山西段已走过),到兰州。这一路可以到访"三秦"之一的扶风,<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周原博物馆</span>展示周的起源,<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法门寺</span>的出土文物堪称国宝,顺路访问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乾陵</span>,可能是唯一没被盗掘的汉唐帝陵。</p><p class="ql-block">继续西行至宝鸡,参观<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宝鸡青铜器博物馆</span>,领略"青铜器之乡"的风采。溯渭河跨省至甘肃天水,这里是秦人的发源地。游览<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麦积山石窟</span>,是延续了自一期之龙门、响堂山,二期之云冈以来对石窟造像艺术的浓厚兴趣,也可逆石窟西风东渐之路,对比了解其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兰州,花一天时间在市内。这里有收藏"马踏飞燕"之<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甘肃省博物馆</span>,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地点,<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西关清真大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东川大拱北</span>,也许尚存些许信息可以帮助了解清末西北之复杂格局,莫衷一是的陕甘回乱以及左宗棠平定西北,维持国家统一的艰辛。游览兰州西边的黄河<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刘家峡水库</span>和<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炳灵寺石窟</span>,为三期陕甘游划上句号,兴尽而返正当时。乔奶奶继续西行至酒泉寻夫的征途,留给保根继续发掘。</p> <p class="ql-block"><b>西安篇</b></p><p class="ql-block">一、丰镐宗周</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大城市里,西安是为数不多的简称不为人所知的城市,其实她有个很古远的简称"镐"(音号)。</p><p class="ql-block">西周起源于关中平原西部,今宝鸡市附近的岐邑,到了周文王时代,已经有了向东发展,进而与商争霸的雄心,所以说商纣拘文王于羑(音友)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此处可看电影《封神》补习,虽是胡诌,还是有点基本常识的)。周文王攻取今西安附近的崇国(封神中的崇侯虎疑似其国主),赶紧在沣水西岸建起了丰京,迁都于此,作为向东发展的前线指挥部。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岸建起了都城镐京,丰镐两地隔河相望(在今西安市的西南),都被称为京,这大概是最早见诸于文献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先河,孔子日日念叨的周礼也诞生于此。丰、镐寓意美好,常用作人名、地名,吾乡凯申公在溪口老宅的房号即以"丰镐房"名之。</p><p class="ql-block">丰镐两京在文献上又被称为宗周,周的宗庙社稷皆在于此(近来考古证据指示宗周还是在宝鸡那边的周原,存在争议),直到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平王东迁洛阳,政治舞台中心移至中原(详见一期游记)。</p> <p class="ql-block">二、黍离之悲</p><p class="ql-block">后世东周的官员曾回访宗周,看到昔日高贵肃穆的宗庙成了农田,一片败落景象,不禁发出"彼黍离离"的悲叹(亦称"黍离之悲",保根常作蹙眉沉思状,叹今不如昔,能从中读出些黍离之味)。保根以为这是古代官员的日常用语,我则认为文言只是书面语言,且囿于书写的困难与昂贵而非常简练(和电报文同理),日常口语应该还是这味儿:"那边的狗尾(yi) 巴草长得贼密了"。</p> <p class="ql-block">三、长乐未央</p><p class="ql-block">群雄逐鹿的战国之后,秦凭借关中平原的富饶和地理优势(守着函谷关,山东诸国就攻不进来),励精图治,一统天下,都于咸阳(位于山南水北,都是阳面,故名)。汉承秦制,因咸阳宫被项羽烧毁,都城长安建于咸阳之南(隔着渭河),长乐、未央两宫东西相邻,取长乐未尽之意,位置在现在的西安市的西北部,未央区即以此为名。咸阳和西安现在也是靠得最近的两座城市,几乎可以合为一体。</p><p class="ql-block">长乐宫是在秦离宫基础上兴建起来的,汉高祖刘邦初居于此,丞相萧何又大兴土木,建起规模更加壮丽的未央宫。村夫皇帝刘邦刚从匈奴的白登之围逃回来,被浩大的工程惊呆了,责问萧何天下未定,何以如此铺张营建宫室?萧何答以"…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意为此乃面子工程,要靠它让四海臣服,后代也不用再添加了。咋不说增加政府开支可以提升GDP呢?)。于是龙心大悦,欣然接受(我怎么看着像是出双簧戏呢)。然终其一生,刘邦还是以长乐宫作为中央办公厅。高祖驾崩后,其子汉惠帝为"避尊"而迁未央宫,以后未央宫为皇帝居所,长乐宫用以奉养太后,吕后杀韩信即在此。在外戚长期擅权的西汉,长乐宫地位也很重要,皇帝经常来往于东西两宫请命。简单来说,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的北部,渭河以南。</p> <p class="ql-block">四、西风残照</p><p class="ql-block">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代,各种典章制度于此逐步完善。汉高祖葬于长安西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是为长陵。后世帝陵按昭穆制度左右排列(始祖之子为昭,排在右,始祖之孙为穆,排在左,孙之子又为昭,孙之孙又为穆,循环往复),唯有汉文帝、汉宣帝是例外,葬于长安东郊之霸陵(白鹿原上)和杜陵。文帝和其前面的惠帝是兄弟,不符合昭穆。代替不成器的海昏侯做皇帝的宣帝是前任昭帝的堂孙,隔了一辈,也是尴尬的地位。这两位少年困顿,不受待见的皇帝都是有为之君,文帝宽俭待民,开创了文景之治(详见二期游记),为汉武帝的大施拳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宣帝朝则终结了长期的汉匈战争。匈奴呼韩邪单于受不了汉朝自武帝以来的打砸抢行为,又受自己兄弟攻击,来朝内附。单于后来娶了王昭君(宣帝子汉元帝时的事),漠南蒙古"自古以来"也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领土,皆大欢喜。宣帝另一为人称颂的事,是他顶住外戚霍家压力,坚守对糟糠之妻(平民皇后许平君)的忠贞,有"故剑情深"的典故。</p><p class="ql-block">汉长安城是个内城,面积较小,只能安排宫室和显贵居住。高祖时便在长陵附近设置长陵邑,迁徙关东贵族子弟至此,拱卫陵墓,又能成为长安的屏障。后世延袭此法,形成五座有名的陵邑,称作五陵邑,实际上是分散长安城市功能的副中心(古代之雄安新区)。五陵的居民非富即贵,唐人以汉自居,常以五陵少年或五陵公子称呼长安城中的世家子弟,如储光羲"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白居易"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p><p class="ql-block">陵邑不止五个,渭河南岸的杜陵邑是第二大的陵邑,人口约三十万。汉宣帝迁丞相、列侯、将军等至杜陵邑,这里是管理京畿的"三辅"之中心,陵邑居民俨然是有了"北京户口"。唐朝的温飞卿为了生计离开长安,人走到了商洛山中,还念念不忘他的长安户口,一步一回头地念叨"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p><p class="ql-block">然而,繁华终要归于寂寞,王莽篡汉,理想主义的改革家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天下大乱。赤眉军攻入长安,焚烧宫室,劫掠街市,盗发帝陵,陵邑亦遭损毁,只落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海宁王国维先生评价太白诗纯以气象胜,"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诚哉斯言。</p> <p class="ql-block">五、大明宫墙</p><p class="ql-block">隋朝结束纷乱的南北朝,再次一统天下,出身关陇集团的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命宇文恺(此君在一期游记中提到过,大概是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规划建造了长安、洛阳两座世界级都城)兴建大兴城,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宇文恺按周易卦象,在都城最北端建太极宫,以对应天上的紫微星(北极星)。</p><p class="ql-block">同属关陇集团的唐摘了隋的桃子,把大兴城改回长安城,就在前朝的房子里住下了。唐太宗因为太极宫位于地势低洼之处,夏天潮湿燥热,而欲兴建新宫,"以备清暑",安置太上皇李渊,以表孝心。实则是因为自己杀了手足兄弟,篡了父亲的位,住在一起总觉得膈应。新宫选址在城外北面的龙首原上,地势高爽,设计师据传是大画家阎立本,宫殿在唐高宗李治时才匆匆建成,而太上皇是无福消受了(上图是按想象复原的大明宫正南门丹凤门,有五条门道,气势雄伟)。大明宫<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了,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唐高宗开创了"永徽之治",武则天在此坐上皇帝宝座,唐玄宗开设梨园,编排霓裳羽衣曲。政府部门的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都集中于此,百官上朝时,"双阙龙一对,千官雁一行"(白居易)。大明宫长期作为巍巍大唐的政治中心,直到唐末三次毁于兵燹。</span></p> <p class="ql-block">六、盛极而衰</p><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面积大大超过汉长安城,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形制规整,中轴对称,朱雀大道居中,东西两市(买东西由此而来),一百零八坊分布城中。皇宫位于城北,三大内除了太极宫、大明宫,还有兴庆宫,位于城东春明门内,原为唐玄宗李隆基做藩王时的潜邸,玄宗及位后,将其扩建,移杖听政于此。后又建一夹城,北接大明宫,南通曲江池,连成一片,方便出行。玄宗朝的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前)是盛唐时期,长安繁华似锦,文化外溢,"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韦应物)。唐诗也进入了全盛时期,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孟浩然、岑参等如耀眼群星般绽放(可参考电影《长安三万里》)。</p><p class="ql-block">李白在兴庆宫沉香亭写下应制诗《清平调》数阙,其一是:"<b>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b>"。 虽是奉命拍杨贵妃马屁,诗才却是极好的,词语浓艳,满纸风光,极具盛唐气象。我早年在化妆品行业,有家美国公司Revlon,彩妆做得很好,她的中文译名即是露华浓,这是我见过的翻译"信达雅"的典范,有书卷气,可以和可口可乐、奔驰一起进入最佳译名的前三。</p><p class="ql-block">繁华掩盖的矛盾终于爆发,渔阳鼙鼓动地而来,玄宗入蜀避难,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人间空唱雨淋铃。安史之乱后,依靠江淮财力,大唐又顽强地挺立了150年,但由盛转衰,陷入与藩镇割据的长期斗争中,直到黄巢作乱,摧枯拉朽,攻入长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至黄巢旧将朱温篡唐,彻底废毁长安城,取其建材,沿渭河、黄河,运往洛阳,一座世界名城化为丘墟。随着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关中地区再也没有回到政治舞台中央。明朝改城名为西安,自此以后,其作用只是西部的门户和区域中心了。</p> <p class="ql-block">七、西安城墙</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代所建,面积比唐长安城小多了,但已是现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了。明好建城墙,关中民间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描述各个朝代留下的遗存,多少反映了明朝内敛保守的一面。民国军阀混战时,依靠此城墙,"二虎守长安"(李虎臣,杨虎城),保得西安城未受土匪镇嵩军的荼毒,《白鹿原》中有提到。西安事变的发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影响极为深远。</p> <p class="ql-block">八、梧桐大道</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西安有件事还是和我伲上海有关系,那就是交大西迁。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交大被迁至西安,只留下船舶等不便在内陆开展的专业在上海。同时迁来的西北工业大学有一半南京的血统,这两个外来户后来成为西安乃至整个西部最牛的大学。交大被安置在西安城墙东南角,兴庆宫遗址以南的地方,西工大则在城墙的西南角。大批才子从温润的江南背井离乡,来到干旱的西北,颇不适应,总惦记着家乡的风貌。交大人趁旁边兴庆宫遗址改建为公园之际,赶紧自告奋勇去挖了个兴庆湖,过上了在湖边杨柳依依的小日子。西工大搞航空的,挨着西安老机场,边上没有空地挖湖,只能闷头种上南京带来的法国梧桐树,聊解乡愁,准备择梧桐而栖了。他们不仅在校园里种,也种到校外,自西向东。那边交大看到了,也开始种梧桐,自东向西,结果连成了一条今天的友谊路。法国梧桐这种有点小资的树种在大西北扎下了根,梧桐大道成为古城一景。</p><p class="ql-block">大学思政课上,老师讲交大校史,重点讲与国民党的斗争。1947年,为抗议缩减教育经费,国立交通大学师生决定去南京请愿。当局设置障碍,藏起火车头,拆除铁轨。工科学生那是人才济济,自己组装车头,开火车,铺铁轨(拆后轨补前轨),突破封锁,搞得风生水起。国民政府也是怕了,经费一分不减,直到逃去台湾。后来国民党主席来访大陆,据说受邀去上海交大,没敢去。台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台下学生问起西迁之事,一时哑然。我大一的班主任是从西安回迁的,蹉跎半生,但毕竟"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改开以后,上海交大满血复活,一骑绝尘,和什么"交大精神"关系不大,是魔都这个城市赋予其源源不断的活力,以及当时强力校友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