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塬

吴艳芬

<p class="ql-block">  关中的塬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分布广泛的一种地貌特征。塬是指由黄土风沙堆积而成的台地,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关中的塬算不得“黄土高原”,准确地说,它们属关中平原,由东南趋向西北呈倾斜形。从秦岭到渭河,这片区域被大自然切割成众多个塬。关中地区的塬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关中的塬地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和政治中心所在地,如西周的镐京、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等都位于关中地区的塬地上。这些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衰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原县以南有丰塬,西有孟侯塬,北有白鹿塬而得名。丰塬因丰塬里在此,孟侯塬因有孟侯祠,也叫天齐塬;白鹿塬又叫万寿塬,因此地曾出现白鹿,所以称白鹿塬。</p><p class="ql-block"> 在三原、阎良、富平交界处,有一个荆山塬,又称中华塬,当地人称荆山或者北塬,大禹曾在此铸鼎。</p> <p class="ql-block">  西府的周塬天下闻名,这里是周秦的发祥地,据史书记载: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周人的首领带着他的族人,迁徙到这里定居,从此人们才把这里称为“周塬”。这里分布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址,历史厚重。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p><p class="ql-block"> 和周塬隔渭河相望的是五丈原。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咸阳塬,以咸阳城得名。咸阳原上有众多的帝王陵墓群。而在此建陵的原因,除了风水考量之外,还有压制前朝的意思。咸阳是秦朝都城。西汉建立后,咸阳虽然风光不再,但在西汉皇帝眼里,威胁仍未解除,在此地密集布置墓群,可以起到威慑和压制作用。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咸阳原上的帝王陵群,是西汉王朝把地理形势与政治军事需要的紧密结合。按西汉传统,一个地方修建陵墓,往往会迁徙民众到此居住,并在此设县,设守陵人员五千。像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迁徙人数在万户以上,最多的是武帝茂陵,达到一万六千户。咸阳作为长安北面的一个门户,在此建陵,相当于在长安北侧设了一道缓冲的防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与白蟒塬隔渭河相望的是蓝田县的白鹿塬(不是三原县白鹿塬),此白鹿塬就是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南方,浐河以东,蓝田县西南方,灞河以南,长安区东北方,焦汤河以北;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白鹿原上还有一个炮里塬。</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墓选择在白鹿原陵区安葬,既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也考虑到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据说还有个人的情感因素。</p> <p class="ql-block">  关中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南有楼观台,北有庄子塬”。这里的庄子塬就在今天乾县县城西北五十里地的梁山乡龟盖山下。当年老子出关居楼观台时,庄子也从河南游学于秦,居庄子塬修道著书。庄子居住于庄子塬史书上有记载,庄子的《南华经》很有可能是在此写成的。</p> <p class="ql-block">  塬,从下看,似有数十米甚至百米高,斑驳的植被零散分布在塬的表面。间或露出黄土本来的颜色。上塬爬坡,没一把子力气很难一口气上去。到了塬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一马平川的土地,纵横交错的小路,相聚而居的村落,更有金灿灿的麦子,硕果累累的果园。</p> <p class="ql-block">  关中多塬,究竟有多少塬,没人能说得清楚。对于绝大数关中人来说,不是生活在塬上,就是住在塬下。无论你在城市还是在乡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