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开时节(南京国防园)

老宅

<p class="ql-block"><b>东吴第一军事要塞</b></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山筑金陵邑。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将都城迁至秣陵(今南京),为拱卫都城,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在楚金陵邑原址筑石头城,城上设置烽火台及大型堡垒,城内堆积军粮和兵器,为东吴水军总部,城下建有大型军事码头。</p><p class="ql-block"> 石头城倚长江为天堑,石头城的得失关乎战事成败,因此石头城历来都有重兵把守,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东吴第一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东吴大帝孙权 </p><p class="ql-block">孙权与诸葛亮(三国时期吴蜀联盟抗魏,即孙权、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p>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下面的城墙因色彩不一凹凸不平,有如兽面,故俗称鬼脸城。 </p> <p class="ql-block">石头城就自然山岩凿成,中段有几块荡红色砂砾岩因经古时长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兽面,故俗称鬼脸城。</p> <p class="ql-block">石头城(现在的国防园公园)</p><p class="ql-block"> 石头城是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位于现清凉山一带,筑于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城,有 “东吴第一军事要塞” 之称。</p> <p class="ql-block"><b>炮台(晚清)</b></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甲午战争爆发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提出优先发展军事,此炮台为1894—1898年间修建的炮台工程遗迹。南京同一时期的晚清炮台大多已经消失,城内仅余此一处。现存炮池及附属坑道一处,炮池保存较完好,呈园形,内径5.7米,池深0.75米,砖砌,外层铺设水泥,并以钢筋加固,近坑道处的圆壁内侧有12个储弹盒,龛通高0.5米,肩高0.3米,宽0.25米、深0.3米。此炮台设快炮(即速射炮),属于兼顾水陆的炮台,与控御陆路的富贵山、雨花台两处小炮台均归狮子山炮台兼管。</p> <p class="ql-block">跑台(晚清)</p> <p class="ql-block"><b>83式122毫米榴弹炮(</b>Type 83 122mm Howitzer)</p><p class="ql-block">总重:2700千克 最大射程:15600米</p><p class="ql-block">包口初速:618米/秒 口径:122毫米</p><p class="ql-block">最小射程:3750米 炮管长度:3634毫米</p><p class="ql-block"> 中国83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国陆军的装备。该炮主要用来杀伤有生力量,爆破野战工事,支援步兵和坦克的战斗行动,对战斗火器和锱重车辆进行压制和歼灭射击,还可以在地雷区开辟通路。火炮配有榴弹、子母弹和远程弹,射程比较远。采用三角形展开的大架,确保射击稳定性好。它既能间瞄射击又能直瞄射击打坦克。</p> <p class="ql-block">59式130毫米加农炮</p><p class="ql-block">(Type 59 130mm Cannon)</p><p class="ql-block">口径:130毫米 初速:930米/秒</p><p class="ql-block">最大射程:29150米 炮班人数:9人</p><p class="ql-block">身管长:6850毫米 有效射程:27400米</p><p class="ql-block">射速:6-8发/分</p><p class="ql-block"> 1959年,兵器工业部127厂按照原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59式130毫米加农炮。在整个上世纪60年代,59式加农炮成为解放军军属火炮里的“常青树”,其地位无与伦比。该炮在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b>62式坦克(Type 62 Tank)</b></p><p class="ql-block">战斗全重:21吨 乘员:4人</p><p class="ql-block">公路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p><p class="ql-block">公路最大行程:450千米</p><p class="ql-block">主要武器:85毫米线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2挺7.62毫米机枪</p><p class="ql-block"> 62式坦克是中国研制装备的第一代轻型坦克,于1958年开始研制,1963年投产并装备使用。62式坦克主要用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装甲师团,遂行侦察、迁回、同敌方轻型装甲车辆作战等主要任务,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一定的火力和防护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