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民居的平民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要说明传统建筑的等级,就离不开城乡的建制。这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体系,包括建筑的规划、大小、样式、用料、颜色等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 以城市为例。《周礼·考工记·匠人》将城分为都城(春秋战国时称“王城”,为天子之城)、府城(春秋战国时称“国”,为诸侯之城)、县城(春秋战国时称“都”,为宗室大夫之城)三个等级。古代城市的这种等级制度以后为历代所继承,至清不改。每一个级别的城市都有不同的规制,如都城每侧城墙设三门,而典型的府城每侧城墙只开有二门,典型的县城每侧城墙有一门。</p> <p class="ql-block"> 以乡村为例。乡里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五家为一邻,在儒家思想理想的设计中,五家民户比邻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相互伺察,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赏罚相延,上级管理者于各户之出入、存亡、臧否、逆顺,皆可得到了解与把握。里以村落为基础,或以一村为一里,或合数村为一里,或将一大村(包括城邑)编排为若干里,而乡则是包括若干村落的乡村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乡里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基本制度。王朝国家通过掌握土地支配权,在不同程度上“授田”给乡村民户,从而获得了控制并剥夺农民的权力与“合法性”,并进而将农民尽可能地固定在给定的土地上,使之“土著”,并且“安土重迁”;通过户口登记,掌握乡村民户,将之编组进层级制的乡里体系中;又通过乡里制度,控制、调整乡村民户的土地占有和使用,检括户口,强化对乡村民户的人身与经济控制,强制性地征发赋役,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王朝国家的各种需要。到解放后,村,乡,镇,这些乡村的基层单位面积有多大,每个基层单位共有多少户,多少口,其实都有一定之规。</p> <p class="ql-block"> 与城乡的建制规模相适应,其建筑的规模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p><p class="ql-block"> 比如居宅。唐《营缮令》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房屋,最大规模为五间九架,五品以上官员房屋,不得超过五间七架,六、七品以下官员房屋,不得超过三间五架,而普通庶民所建房屋则不能超过三间四架。明代也有官方规定,一二品官员正房为五间九架,三至五品官员正房为五间七架,庶民房屋不能超过三间。清代也有相关规定,如王府正殿七间,后殿五间,一般百姓的正房不能超过三间。这是古代房屋在开间数量上的规定。一般乡村民居正屋都是三开间。</p> <p class="ql-block"> 比如台基,《礼记》中记载: “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是建筑在台基上的规定。至于连士都达不到的平头百姓,则只有一级不足一尺的台阶。我家祖屋就很典型。</p> <p class="ql-block"> 比如样式。最当说的就是屋顶。传统的皇家建筑,有庑殿顶,歇山顶,有官爵地位的是悬山顶,一般民居里比较有档次的是硬山顶,但在老百姓普遍非常贫困的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能有茅草屋和窑洞住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我家准备拆掉的改革初期盖的祖屋,也不过就是贫困人家最常见的单面斜坡顶——当然现在村民们的屋顶早已变成了硬山顶,屋瓦也变成了红色的机瓦,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礼制上也不会允许。</p> <p class="ql-block"> 比如色彩。传统皇家建筑色彩一般为红色黄色和绿色,而以红色为最上。比如故宫三大殿。民居里上档次的为黑色。记得小时候走亲戚,看到人家的门窗就都上黑色漆,而我家祖屋就只上了薄薄的一层清漆。至于装饰雕刻,则更无法提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民居的人文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德格尔说过,建筑是人类存在的本体。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建筑和其他艺术形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人的反映,比如北方的粗犷,南方的婉约,在文学绘画上如此,在建筑艺术上同样如此,民居当然也不例外,于是也就有了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福建的土楼、西南的吊脚楼、岭南骑楼、藏式碉房等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即使是同一个地方的民居,也会因主人的志趣爱好而有着细微的不同,这是一个家。家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凝聚着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的能给人们提供一个栖息之地和精神寄托的地方;如果说乡村是城市的根,那么家就是一个人的根。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的地位至关重要。“父母在,不远游,”与处于社会上层的精英们不同,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高的眼界,没有那么大的目标,繁衍生息,平平安安,这才是过日子的精髓。一家人能幸福和睦就是最大的心愿,能将儿女培养成人就是他们最大的事业。即使到现在,仍然有好多这样的家庭:老人们守着家这个根,而放儿女们出门去闯荡。只是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被撕裂:一方面,人们鄙夷乡村的愚昧落后,希望能到城市里去享受现代文明,另一方面,人们又厌弃城市的势利冷漠,希望能够拥有小时家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观念里,即使再穷,也要尽量把大门修得高一点,除了追求视觉的空间感,满足人们对威严气势的情感需求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家门代表着一个家的家风和希望。而“高”字,在中国人心里多与褒义相连,比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中国人有着特别强的门户观念:家族繁衍,人丁兴旺;在传统的大家族里,往往都有堂口,每个堂口往往又都有一个堂号,这个堂号又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家训,传承着一个家族的门风;在传统中国,代表着姓氏的男丁尤被看重,如果某个家庭缺少男丁,则往往会从亲人那里过继一个过来,改作本姓,俗谓之顶门。如果一个家庭的男主因故离世,家里的女主也一定会“垂帘”主政,担起顶门立户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无论房子多么简陋,也都不能少了一道高高在上的屋脊。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利用物理原理,来使房子变得更加坚固,也更有利于排水。但房子并不是只有实用的功能,哪怕它是一个简单的民居。像意大利的圆锥石顶屋,法国依瓦利小镇的石头屋,日本白川乡的荻町合掌屋,英国的茅草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A形茅屋,意大利阿普利亚的圆锥形石灰岩民居,也都有着各自的美学意义和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屋脊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通过其独特的形状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屋脊还象征着正气、尊贵、权威、庄严,以及吉祥。想想看,这和做人又有什么区别呢?门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拆除,但存在于中国人心里的那道“门”,哪根“脊”,则屹立千年,不倒不朽。</p> <p class="ql-block"> 大院落小院落都是院落。一个建筑的规模可以缩小,但其隐含的思想与文化意义却一样也没有少,也不能少。在以农耕文化和儒家文化作为原始根基的文明体系里,安定,平和是其最重要的内核,中国的建筑,即是这种文明和思想的物化。皇城,可以说是扩增版的民居,而民居,则可以认为是缩略版的皇城。比如,皇城的几进院落,到了民居这里,就只剩下了一进,皇城的重檐,到了民居里,就只剩下了单檐,皇城的九门,到了民居这里,就只剩下了一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等人下等人都是人。“人”是立体的,不能只有“人”之外,而没有“人”之内,有品未必一定有格,无品未必一定无格。就像这些村民,房子再简陋,也要在房脊的两头立两只鸽子;生活再穷困,也会用坚实和笑声去面对生活的苦难。你富贵你的,我贫贱我的,虽有羡慕,但他们不会妄自菲薄,更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做人的根本。这就像一座房子,它可以简单,但隐藏在后面的美学和人文意义则不可省略。</p> <p class="ql-block"> 我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单纯的乡村院落,而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物”化。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民居,尤其是古建中遗存的民居,比如像徽州古城、平遥古城、绍兴古镇、周庄古镇等。相比皇家建筑,民居自有它们的魅力,它更显亲切,更富烟火气,也更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精神。就像我看到祖屋和时候,就如同看到了一个个自己的祖先,他们正身着葛麻粗衣,拱手而立,面含微笑地注视着我。正是这样一座房子,在那时也带曾给了我们无比的幸福和希望。我还清晰记得,进门正中挂一中堂,下置方桌,两边各一木椅,有人串门,父亲便与其分坐两边,闲话农事家事。后来父亲身体状况渐差,便常在炕上倚窗而坐。过年前,父亲常会帮母亲剪窗花。窗花一贴,家里节日氛围顿生。在千千万万个像自家一样的农家院落里,都曾演绎过并且仍在上演着一个个的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柴米油盐,关于老人和孩子的上慈下孝,关于街坊邻居的互帮互助,关于凡夫俗子的生老病死。中国民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史,精神史,奋斗史,可以说,它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俗生活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