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憨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听着《抗日英雄王二小》故事、看着《少年英雄王二小》小画书、学着《王二小》课文、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长大的,尤其是那首歌唱王二小的歌曲,至今仍能完整地唱下来。</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以来,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的人生。几多回,梦想着能到故事的发生地去拜谒一下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去感怀一下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故事。然而,由于忙着生病和路途遥远的缘故,加之发生在太行山的类似人物不下10余个,山西有、河北涞源有、平山也有,经过比对筛选,最后确定了中山国故都的平山县王二小。</p><p class="ql-block">哼唱着“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一路从齐国故都辗转江北水城、赵都邯郸、赵云故里而来。这里是巍巍太行之东麓,有着自然大美与文化积淀。余既不是被革命圣地、中山国故地所吸引,亦不是叫驼梁、沕沕水美景所招致,无可置疑的记起了我生命中的偶像少年英雄王二小,想到了我们的行清节之约。</p><p class="ql-block">宅北乡地处平山西北部,拥有20个行政村,大部分为深山区域地势较高,境内有滹沱河支流郭苏河流经。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党政军机关、晋察冀行政委员会、晋察冀日报社、晋察冀画报社、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华北联大等党政机关旧址都坐落于此,是不折不扣的红色根据地。不仅仅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刘少奇《论党内斗争》等著名文章,首先从这里发出;耳熟能详的《狼牙山五壮士》《雁翎队》《纪念连》等经典作品,亦是最早从这里传遍四方;鼓舞人心的《鬼子,大大地赔了本》《制裁汉奸特务》《汉奸的下场》等作品,无一不是从这里走向社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报社工作人员方冰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是刊登在此印刷的《晋察冀日报》上,方才一步步成为“我最喜欢的十大抗日歌曲”之一。</p><p class="ql-block">事先从石家庄文友处打听到: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而得名的滚龙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温泉喷涌,溪流潺湲;古木参天,怪石林立;水丰草茂,森林浓密;水瀑作响,景色旖旎;鸟语花香,诗情画意。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好去处,王二小墓就在南滚龙沟内。这里既是风景区,也是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家乡,还是抗日喉舌《晋察冀日报》所在地。该报系《人民日报》的前身,在此演绎出“七进七出铧子尖”、邓拓和丁一岚的“战地婚礼”“包围圈里报道世界反法西斯”等感人事迹。</p><p class="ql-block">驱车来到南滚龙沟路口,一道拦索挡住了去路。春天正是容易引起火灾的季节,宅北乡的防火员正在履行着职责,任何旅游者谢绝游览,以防不测。当工作人员张彦龙得知我们远道而来,并且是采访红色遗迹后,立即电话请示领导并得到了应允。由于这里道路曲折、沟壑交错,外地人别说找看点,迷魂阵一般的晕头转向是再正常不过了。否则,当年扫荡的日本鬼子怎么会逼着王二小给他们带路呢?张彦龙先生深谙此举对我们实属不易,主动请缨给我们带路,方才使得我们滚龙沟之行,顺顺利利,圆满收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道弯弯,崎岖不平。艰难的行走,提升着我们的海拔。抗日小英雄墓地、牺牲处以及他的家都在前面等着呢。伴随着脚步的移动,由近及远的“王二小”系列依次收入囊中。当“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之墓”进入视野时,心里酸楚楚的难受。想他和我孙子年龄大小时,就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王二小墓地不远处,有一片碑石林立的墓地,他们都是抗日战争牺牲在宅北乡的革命烈士,其中就有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侄女杨展。凭吊一番之后,我又来到松柏掩映的王二小墓前,凝视着描红的“王二小”字迹,仿佛他的胸口仍在流血。一旁的《王二小墓简介》告知着惨烈的曾经:1941年9月16日那天早上......</p><p class="ql-block">沾满王二小鲜血的石头还在,静静地躺在二道泉旁,向每一个到此造访的人诉说那壮烈的一幕。屹立天地间的王二小石雕像,用无声的话语诉说着日寇的残忍、英雄的壮烈;黄泥筑就的王二小旧居静卧山坡,光秃秃的土炕似乎在等候着放牛郎的归来。任由“不知是他贪玩丢了牛”的旋律盘旋天地,乱石的房基在固守着英灵的归属。我看到:不远处的《晋察冀日报》旧址,与其比肩于滚龙沟,承载着“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的说辞,彰显着王二小牺牲生命的价值所在。尽管有着后日复建的成份,原址还原旧日面貌是没问题的。徘徊于此,血与火的洗礼让我感受到了王二小真真切切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亦体味到抗日喉舌《晋察冀日报》的顽强与刚毅。</p><p class="ql-block">一路山沟的缅怀追思,一腔热血的激情澎湃。抗日根据地的艰难困苦已随风飘散,日寇欲消灭晋察冀日报和抗日武装的图谋化作泡影,数次组织上千人进行的扫荡终未得逞。一阵阴云自峰头掠过,幻化出白羊走牛,将我的思绪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一次扫荡中,滚龙沟村的一个放牛娃被日军抓住带路,这个孩子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带入我军的埋伏圈,被发觉上当的日军用枪刺挑死。《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人员,根据这个感人事迹,谱写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由是《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抗日赞歌传唱开来。</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的张彦龙虽然没有念过课文《王二小》,有关的传说还是知道不少的。他说:《歌唱二小放牛郎》是艺术升华的结晶,与现实中的王二小还是略有出路的。他说真实的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当时家住滚龙沟的儿童团长闫富华和同村好友史林山正在山沟里放牛,突然发现日本鬼子进山扫荡来了。闫富华知道《晋察冀日报》社就在他们村子里,一旦被日军发现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于是他让史林山赶紧回村报信,自己则带领着鬼子在山沟里打转转。等八路军后方机关做好了战斗准备,闫富华便带领着鬼子走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日军感觉上了当,于是穷凶极恶的日寇便将闫富华残忍地杀害了。接着,他告诉我们:亲眼目睹小英雄牺牲的小伙伴史林山还健在,具体情节知道的更详细。我一听,无异于打了一针兴奋剂,顿时心花怒放起来,催促着张彦龙先生带我们马上去拜访村民史林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昔日的南滚龙沟村地处大山深处,生活十分不便。后来就将村子整体迁移到了山脚处。有着张彦龙先生做向导,我们毫不费劲的就在离南滚龙沟村委不远的一家农户家门前,见到了双烈士家庭的史林山老人。虽然93岁高龄的他身患脑中风,思维还是蛮清晰的。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比划着对我们说:闫富华比他大一岁,活着的话今年是94岁,牺牲的那年13岁。阎富华在家中排行老二,村里人便习惯叫他“二小子”,我则喊他“二哥”。当时发现鬼子进山后,“二哥”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于是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我,催着我赶紧给八路军报信,他则领着鬼子兜开了圈圈。等八路军做好了战斗准备,我亲眼目睹了敌人用枪刺将“二哥”捅下了山崖。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林山停了一会,抓着我的手伤感地说:“二哥”牺牲后,乡亲们就把他掩埋在了牺牲处。由于我是逃荒来到滚龙沟的,二哥处处对我体贴照顾,形影不离的一块放牛、挖野菜,因此和二哥的感情很深。我感觉他始终没有离开我,因此陪伴二哥说说话成了习惯,这一守墓就是70多年。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一一,现在走不动了,还是怪想念二哥的。从老人伤感的表情上看得出,他与“王二小”的情感是极其深厚的。从他的叹息中可以听出,步入晚年的他,有着诸多的牵挂与不舍。蓦然间,不远处传来“山鸟啼,红花开,阳光照大路,少先队员扫墓来......”的歌声,但见老人眼睛一亮,脸上流露出欣慰的一笑。</p><p class="ql-block">仰望着那张饱经沧桑的老脸,似乎看懂了他的心思。诚然。对王二小、闫二小、张二小的牵挂,仅仅是史林山老人的担忧吗?一阵阴冷的山风吹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左二为憨仲先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憨仲,山东淄博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残文联副主席、《东方散文》杂志总编辑。出版有“乡村三部曲”“齐风三部曲”“杖行三部曲”等文学专著20余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