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梁启超天津的故居。现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有两部分,一是故居(展览集中在此),一是饮冰室(书斋)</p> <p class="ql-block">谈到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谈到梁启超。</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维新变法的主将和反袁护国等诸多重大事件的策划者与参与者,梁启超的言行不仅表明了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一段激烈动荡、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从而使他成为重要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还是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学者。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龟勉勤奋,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堪称一代学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蜂拥而来的西方列强逼迫腐败、没落的中国清朝政府与其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一步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不甘祖国陷入水火的志士仁人,为中国的发展积极寻找出路。</p> <p class="ql-block">勤学苦读的"神童"</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自幼受过良好教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慧使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享有"神童"美誉,之后拜康有为为师。早年的求学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的主将</p><p class="ql-block">1895年,结束了求学生涯的梁启超来到北京,参加会试。适值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梁启超遂协助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这是他首次参加政治活动。此后两年,他奔走于上海、长沙等地,办报纸,写文章,宣传维新变法。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他与康有为一起成为运动的主将而载入史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p> <p class="ql-block">1895年,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稍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5月2日,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松筠庵,发表演讲,并写出万言书,由梁启超等誉清,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史称"公车上书"。</p> <p class="ql-block">时务学堂教习</p><p class="ql-block">1897年10月,由谭嗣同发起、熊希岭任提调(校长)的时务学堂在湖南长沙开办,同年11月、梁启起离开上海,来到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务学党为维新变法运动培养了一批人才,蔡鄂就是其中之一,图为时务学堂部分经办人员合影、左起:叶党(中文教学)、谭嗣网、王史(西文教习)、欧甲(中文教习)报希处、韩文学(中文教习)康才常(中文教习)、李维格(西文总教习)</p> <p class="ql-block">严复。1897年10月26日,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扬西学与民主,倡导中国变法与自强。在维新运动中与上海《时务报》南北呼应,起到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895年,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汉译《天演论》)。严复指出,他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其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天演论》为变法图强提供理论依据,对思想界的影响很大。梁启超曾仔细阅读该书。(图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手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p><p class="ql-block">1898年1月,康有为应诏上疏"统第全局"(即《上清帝第六书》),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1、"大警群臣以定国是":2、"立对策以征贤才";3、"开制度局而定宪法"。</p><p class="ql-block">戊戌变法运动引起了清政府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福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索禁城,直入光绪帝寝宫,命收皇帝印绶,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并借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吁请太后训政的诏书,随即桢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深官员,废除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戊戌变法失败。</p><p class="ql-block">1898年9月22日,梁启超在日本人的护送下逃至天津。乘海河中的帆船至塘沽,登上停泊在厚的日本军舰,东渡日本,开始了流亡生涯。</p><p class="ql-block">戊戌六君子</p><p class="ql-block">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在北京将参与戊成变法的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林旭、刘光弟、杨锐六人杀害,史称"戊成六君子"。</p> <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梁启超在澳洲</p> <p class="ql-block">君主立宪的鼓吹者</p><p class="ql-block"> 流亡期间,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起政闻社,设立高等大同学校等,宣传保皇立宪,为维新运动培养人才,并与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展开论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在此期间,他曾游历澳洲、加拿大及美国,宣传君主立宪,组织维新团体。梁启超还曾短期回国,策划武力"勤王"。</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在大力宣扬君主立宪制的同时还积极准备武装暴动。1899年,康有为,梁启超与唐才常(如图)商定在长江两岸各省起兵"勤王",并于1900年组建自立军。同年8月21日因事情泄露,唐才常在武昌被捕,并被处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反袁护国的组织者</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开始了新的政治生活。他先后人阁任司法总长、制币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参加与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战争,之后参与讨伐"张勋复辟"。巴黎和会旅欧考察后逐渐离开政坛</p> <p class="ql-block">上图天津利顺德饭店</p><p class="ql-block">1912年9月底,梁启超由日本神户启程回国,10月5日,抵大沽,8日,到天津。梁启超到达天津的当晚和第二天晚上,民主党与共和党先后在利顺德饭店举行欢迎会。梁启超致答辞。图为利顺德饭店。</p><p class="ql-block">下图梁启超在天津李公祠民主党大会上演讲。</p> <p class="ql-block">杨度</p><p class="ql-block">1915年8月1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为大规模推行帝制运动,在北京发起组织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认为共和国体,不适合中国国情,通电各省军政长官及商会派代表到京请愿,改变国体,为袁世凯称帝大肆鼓吹。</p><p class="ql-block">"二十一条"谈判</p><p class="ql-block">1915年1月,日本政府命令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目的要使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与日本代表日置益秘密谈判。图为中日双方在进行谈判。</p> <p class="ql-block">上图,袁世凯称帝招致全国反对。1915年12月25日,秘密回到昆明的蔡锷(1882-1916)与唐继尧、戴戡在云南宣布独立,并起兵讨袁,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带兵入川,与袁军激战屡获胜利。嗣后,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纷纷独立,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图为蔡锷)</p><p class="ql-block">下图,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帝位,13日,受百官朝贺,下令将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图为袁世凯于称帝前在天坛祭天)</p> <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16日,袁世凯称帝后三天,梁启超离开天津南下,18日,抵达上海,在沪七十余天,除策划滇、黔、桂三省起义外,还打算说服当时坐镇南京的北洋军阀重要将领冯国琼,最大限度地孤立袁世凯。</p> <p class="ql-block">1916年5月1日,两广护国军督司令部在广东肇庆成立,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任参谋,这是梁启超与岑春熔合影。</p> <p class="ql-block">1919年4月末,因巴黎和会将德国在青岛特权转交给日本,梁启超自巴黎致电张赛等人发起组织的国民外交协会,要求"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p><p class="ql-block">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反帝爱国示威游行,"五四"运动爆发。</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归葬河南彰德</p><p class="ql-block">由于全国各地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反袁护国战争取得彻底胜利。同年6月6日,袁世凯郁病而死,归葬河南彰德(今安阳)</p><p class="ql-block">护国战争中梁启超活动路线略图</p><p class="ql-block">天津﹣﹣上海﹣﹣香港﹣﹣越南海防﹣-镇南关﹣﹣南宁﹣﹣肇庆﹣﹣广州﹣-香港﹣﹣上海﹣﹣南京</p> <p class="ql-block">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p><p class="ql-block">自欧洲回国后,梁启超潜心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担任京师图书馆与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他还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涉猎之广,造诣之深,著述之丰,影响之大在当时学术界鲜有匹敌,成为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旅欧回国后,决心放弃政治活动,专心教育和学术事业,他曾多次到清华大学讲学,并于1925年9月开始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工作。当时,梁启超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被誉为清华四导师。</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国学研究院教师合影: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前排自左至右)。</p> <p class="ql-block">1926年梁启超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学生时代书写的梁启超诗</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邀请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邀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这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著作等身啊!</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1926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上海两地都举行了公祭。</p> <p class="ql-block">满门俊秀</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堪称典范,他既尊重子女对生活、专业的选择,又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因材施教。梁启超九个子女均学有所成,且品德高尚。其科学而独到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优秀,最著名的还是长子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馆的另一建筑饮冰室,是梁的书斋。</p> <p class="ql-block">"饮冰室"书斋</p><p class="ql-block">"饮冰室"书斋建于1924年,建筑面积约949平方米,是梁启超晚年著书立说的地方。流传后世的《饮冰室合集》,反映出清末为救国奔走的志士们焦灼而力求自致冷静的心态。"饮冰"一词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梁启超自谓"内热",以饮冰自解。</p> <p class="ql-block">以下皆为饮冰室内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今日之中国当使先生欣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