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之前,朋友介绍过淌水崖水库,说是修建的非常特殊,颇为壮观,值得去看看,可是由于路途较远,一直未能成行,这次利用周末时间,约着好友一起前来寻访。参观后发现确实非常震撼,不虚此行,请随着我的镜头慢慢欣赏吧。</p> <p class="ql-block"> 淌水崖水库位于九山镇宋家王庄村南, 总库容600万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400万立方米。</p> <p class="ql-block"> 水库枢纽工程由连拱坝、 重力坝、溢洪道、公路桥、南北放水闸和水电站6部分组成。工程由水利局技术员刘嘉玉、王焕平设计,1973年3月,九山公社组织施工,1978年4月竣工。共完成工程量8.6万立方米,工日65.4万个,投资100万元。连拱坝由10孔变内径不变外径卧式石砌半园拱组合而成, 最大坝高35米,全长202米。坝上22曲拱式公路桥贯穿南北,拱坝北端接有25米浆砌石粘土心墙重力坝,平面闸门宽顶堰溢洪道, 最大泄水量670立方米/秒。南北放水洞均为压力管式,北洞管径1米,最大输水能力15.1立方米/秒;南洞管径0.8米,最大输水能力10立方米/秒。 坝后建有装机容量285千瓦的电站。整个工程建筑坚固合理,雄伟壮观。是亚洲第一的浆砌石十连拱大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淌水崖所在的弥河上游自然条件非常差。有道是:“七沟八岭九座山,站在山上不见田,十年就有九年旱,洪水灾害年年见。”老百姓说:“旱就旱煞,涝就涝煞,”历史上几乎年年发洪水,一遇大雨,河水泛滥,冲毁农田村庄,人民群众深受其苦。</p><p class="ql-block"> 1972年,46岁的张彦士到九山公社担任党委书记。来到九山后,一双胶鞋,一辆自行车,一把水壶,一个绣着“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伴随着他走遍了九山的山山水水。经过几个月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一个干大事的方案已经胸有成竹。他在公社党委会议上说:“解放二十多年了,九山的老百姓生活还这么困难。我们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对不起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我们要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带领九山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让九山人民过上好日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他不知道的是1958年,淌水崖这个地方修过一座水库,用土筑成的大坝,可是被一场特大洪水冲得干干净净。当听说又要在淌水崖这个地方修水库时,不少同志顾虑重重,有的担心没钱干不成,有的担心工程太大弄不好劳民伤财,怕承担责任。张彦士看到大家压力很大,十分坚定地说:“好日子不是等来的,是靠苦干换来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虽然现在严重缺乏资金和物料,但只要我们做到井里无水四下里淘,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发动村集体和干部群众凑,勒紧腰带过几年苦日子,就一定能把水库建起来!”说到这里,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指着上面记录的调查内容说:“经和专业技术人员反复勘察论证,在淌水崖修水库的可行性没有问题,修土坝不行修石坝!淌水崖周围到处是花岗岩,这是取之不尽的原材料。我们来九山工作,组织就是要我们带领九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变落后面貌,摘掉贫穷帽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水库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从上级争取了部分资金和物料,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经常停工待料。为解燃眉之急,全公社的干部群众多次捐款捐料。当时,全社8000多户人家没有一户不捐的,只是多和少的区别,有的三元五元,有的三毛五毛。宋王庄的一个老大娘,从手绢里拿出了全是毛票的10元钱的全部积蓄,捐给了水库建设。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大娘家里没有钱,就把家里仅有的五个鸡蛋捐上。虽然当时一个鸡蛋值五分钱,五个鸡蛋共值两毛五分钱,但这是老人的心意。缺少木料,村民们就纷纷把积攒多年的木料送来。缺少工具,村民们就把家里的废钢、废铁捐出来,组成铁匠班自己打造。</p> <p class="ql-block"> 大坝刚开始砌筑时,三五米的高度搭脚手架并不困难。当大坝砌筑到十几米高的时候,搭脚手架就困难了。到了二十米以上,整个脚手架就是一架云梯,怎么把三四百斤重的料石运到坝上去,当时成了一个大难题。但是困难吓不倒,办法就比困难多。指挥部专门成立了由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组成的攻关小组进行攻关。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经过几天的反复研究实验,终于打造出了淌水崖水库独有的脚手架。就是每砌一层料石就均匀地布上一层钢圈,用钢圈固定立柱,再利用三角形原理布局横梁,在横梁上铺上木板,就形成了坚固的工作平台,而且每加高一层,可以把最下边的一层脚手架拆下来架到上边使用。这样,六年间节省木头近1000立方。此法曾感动了不少国内外水利专家。直到现在,大坝石拱的外侧还留有当时的脚手架,这真是集体智慧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指挥部制定的大坝砌筑操作规范。第一条就是:指挥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不在现场一律不准施工,砌筑用的灰浆必须按标准搅拌,所用的石子和砂子必须用水洗净并逐筐称重,水泥、砂子、石子的配比不允许有半点差池。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水库大坝建成四十多年了,到现在基本上没有漏水的地方。大坝的砌筑质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现在的大量现代化工程质量能够如此吗?</p> <p class="ql-block"> 工程施工期间,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几千名民工都是自己带煎饼带窝窝头上工地,有的连煎饼也没得带,就背着地瓜上工地,冬天的山上格外冷,熟地瓜往往会冻成石疙瘩,吃饭时划拉一把干草烧着啃,烧一层,化一层,啃一层。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喝水都是喝河里的生水。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却没人叫苦叫累,没有人当逃兵。当时的顺口溜:“自带吃,不管穿,铺着地,盖着天,苦干加巧干,修不成水库不回返!”</p><p class="ql-block"> 当时,指挥部组织施工的同时,比较注重用心抓队伍建设,做思想政治工作。指挥部撰写了一首诗描绘水库建成后的美好前景:“山间明湖映蓝天,滚滚渠水绕青山,马达隆隆电光闪,鱼米之乡胜江南。”这首诗颂遍了九山大地,给九山的干部群众以无穷的力量。每天晚上,指挥部的同志都会下到连队组织民工开会和学习,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给民工鼓劲。施工期间,指挥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评奖大会,优秀连队授予流动红旗。流动红旗飘到哪里,哪里的干部群众就有自豪感,工地上到处洋溢着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气氛。同时,对工作突出的干部和民工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戴大红花,发奖状,奖品是一把镐或一张锨,上边拴一条红绸子,奖状都是指挥部用红纸印的。对这些荣誉,大家都很珍惜。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是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的真实写照。假</span>以时日,人们还能够如此吗?哪些否定汶革,崇拜西方自由,反对集体化道路,所谓的改开先锋模范xx村,能够做得到这样吗?</p> <p class="ql-block"> 经过六年多的建设,淌水崖水库于1978年12月竣工,高耸巍峨的大坝屹立在淌水崖之上,雄伟壮观。大坝之上近600米长的高空桥飞架南北,东西两干渠蜿蜒20多公里。这座集防洪、灌溉、发电于一体的“高峡平湖”,凝聚了九山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p> <p class="ql-block"> 淌水崖水库建成以后,因其雄伟大坝结构精巧、造型独特,得到国际水利专家的认可。在世界水利砌石坝学术会议上,临朐县淌水崖水库的设计、施工和建设经验引起强烈反响。1979年9月,水库及电站图片资料在尼泊尔国际水电会议上展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大坝有专门的记载。1980年,全国砌石坝会议专门听取了淌水崖水库的设计施工报告,对水库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上世纪90年代,先后有10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水利专家到现场考察参观。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位官员参观后称赞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是不是还是社会主义好啊。</p> <p class="ql-block"> 参观后的人们,虽不能直接感受当年的壮大施工场面,但从坝脚处仰望30多米高、200多米长的石砌连拱坝,从坝顶上俯视坝体内部结构和施工时留在坝体悬在半空的脚手架,在纪念馆听着介绍、观看图片和视频后,无不为九山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的人间奇迹所震撼,无不为九山人民“苦干巧干拼命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所感动。到今天我们该如何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是不是值得认真思考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记,唯一的遗憾是,大坝后来应该是为了加固路面,方便大家参观进行增建,但是增加的栏杆设计出现了问题,总体高度太矮,只有一米左右,大人贴近往下看就会眼晕,有种怕一不留神掉下去的感觉,确实存在安全隐患。其实当初栏杆高度能够做到120以上就安全多了,也许大坝管理方会发现这个隐患,加以整改,使亚洲第一坝锦上添花,经得起历史的检验。</p><p class="ql-block"> 2024.4.20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