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市镇求雨村乾隆牡丹园

北京的雨打湿东京的夜

<p class="ql-block">诗乡古镇小吏港,乾隆牡丹求雨香</p><p class="ql-block">薪火相传三百年,护佑李氏万年昌</p><p class="ql-block"> 王彬</p><p class="ql-block">朋友,你见过薪火相传了三百年生生不息年年花开的乾隆牡丹吗?</p><p class="ql-block"> 皖水滔滔,奔腾不息,自北向南,灌溉着潜怀两岸沃野千里,滋养着数十万计勤劳善良的潜怀儿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竹苞松茂,扶摇天香,不仅造就出皖之源的古皖潜阳,还派生出名闻遐迩诗乡古镇的小吏港,这是古乐府诗集《玉台新咏》里记载的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诞生地,其凄美的爱情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全诗主旨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家长专制的控诉,更是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如今的小吏港已经建成了孔雀东南飞景区;不过,今天去看的却是诗乡古镇的另一处遗存~求雨村李破屋传承了三百年的乾隆牡丹:</p><p class="ql-block">花开艳世千秋业</p><p class="ql-block">富贵传家三百载 </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园内有植于乾隆年间的牡丹,虽数度毁于战火,但只要李破屋的村民们给它培土施肥浇水等管理,每次总能枯枝新芽、年年开花,每年的清明前后,数百朵艳丽多姿富丽堂皇的牡丹花在枝头雍容华贵地绽放,吸引着不少远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拍照品赏。</p><p class="ql-block"> 暮春三月、莺歌燕舞,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乾隆牡丹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盛开之际,前去观赏的欲望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我已经是第三次慕名而来了,记得上次来还是在疫情封控期间,虽层层阻隔也没能挡住我的心心念念。记得从余井防疫回来,取道青楼方向抄小路导航驱车前往,当时村民趁疫情防控就局限在李破屋内大兴土木地进行乡村振兴改造,路边到处都是施工材料和垃圾,进园很是颇费周折,小心谨慎地驾车还两次陷进沙堆里。不知是疫情阴霾阻挡了牡丹的绚丽绽放,还是逃不过“盛花期”之说只留余香? 亦或是万物有灵,乾隆牡丹知道我将体有微恙,那天就特意偃旗息鼓、蓄而不放。我也只能悻悻而归,心中留下一丝丝的遗憾和无奈。</p><p class="ql-block"> 过了车轴寺路口,一条笔直而起伏的水泥道直通李破屋,刚下车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经年的乡村建设已使李破屋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粉墙黛瓦马头墙粉刷一新,干净而整洁,道路两旁栽满了行道树和各种各样的花儿,葱翠碧绿的绿化带被修剪得整齐划一,环绕穿行的沟塘河两边全砌上了长长而漂亮的石坝,成群结队的鹅鸭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欢闹嬉戏,草长莺飞、鱼翔水底,鸟语花香、心旷神怡。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叹:乡村振兴的美丽也不过如此! 村口扩建的“月召”旁新建的牡丹亭巍然耸立,似乎在诉说着古往今来有多少“千里相送,终有一别”的‘长亭’故事和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可惜的是新引进种植的300亩牡丹花期已过,徒留姗姗迟开的几株在风中摇曳,颇有几分孤寂,又似乎在嘲弄我们姗姗来迟,时运不济,错过了花期……</p><p class="ql-block"> 拐过长亭,顺着标牌进村,有关李破屋和牡丹园的介绍在沿途居民家的院墙上扑面而来,品读着这些有关介绍三百年乾隆牡丹的文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明清时代……沿着那条曲径通幽的石板路,一栋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院落呈现眼前: 青砖马头墙悄然屹立,青石大门两边镶嵌着黑色花岗岩门联“富贵传家三百载,色香济世万千秋”,这既是对乾隆牡丹的赞颂,又是对李破屋整个李氏家族人丁兴旺、家业顺昌的写照和美好希望;一对黑青石的门当上雕刻着盛开的牡丹花,穿过门当见过热情迎候的值班村民,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来得不巧,花开谢啦,今天可能是她们最后一班岗,明天也许将闭园谢客! 我们一边应和着并暗自庆幸未吃闭门羹,顺着回廊沿着台阶环顾四周地往下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门(原祖屋的大门)门楹上“竹苞松茂”的石雕和“集贤”二字的碑刻,苍骏飘逸的大字寓意着他们李氏家族门庭兴盛、家业顺昌,才俊辈出、贤能留芳;二门边靠立着一颗三百年树龄的圆柏枯枝朽木,据介绍这棵圆柏原本就生长在老堂间大门的右边,拱卫并护佑着李破屋的所有李氏兴旺吉祥。在大集体时因开凿环村灌溉水系而损伤至死,族民们不忍舍弃或他用就通过防腐处理后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安放在原处。跨过二门,所见即所闻: 心驰神往的乾隆牡丹如同村口所植的牡丹一样,只剩有一些残花在随风飘摇,煞是苍凉寂寞,哪有想象中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之态,不禁心中戚戚也怅然若失……</p><p class="ql-block"> 然而,水行至穷处,坐看云起时,突然惊喜而意外地发现园子中间正对着牡丹的墙壁上悬挂着“孔雀东南飞”发源地考证人、乾隆牡丹园修缮保护发起人、我们母校潜山一中退休教师李杏林老先生的墨宝和他为老家牡丹园创作的佳联“天香端赖天公力,国色全凭国势昌”,表达了李老师对祖国欣逢盛世的讴歌和赞美,又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无比深情,还表露出对大自然一份敬畏的坦荡,字里行间一片赤子之情,一腔爱国丹心……</p><p class="ql-block"> 正浏览着,一位年过七旬的长者自外而入,在询问了一下值班人员有关今天情况后,径直朝我们走来并热情地与我们搭讪。原来他是该园修缮保护管理的主要策划者,他环顾四周、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他说该园是由续存了三百年的李氏家族老堂间改建而成。据说在乾隆年间李破屋李氏祖上出了一位饱学之士赴京赶考并取得功名,游学至云南,正值牡丹盛开姹紫嫣红,就挑选了开得最为旺盛的一株买回来,移植到李破屋大堂间墙外,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精心管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根蘖繁殖、萌发新枝并年年开花。在岁月更替,四季轮回的历史长河中虽数度损毁,但由李氏族人的精心护理总能涅槃重生、枯枝发芽。家族中相传‘只要花开达到一百朵,李破屋就要出贤能’,老人家说以前的贤能也就是现在能考好一点大学或名牌大学的孩子。可就在2004年的清明时节,牡丹盛开达428朵,为史上之最,CCTV-4频道还特地来这里为乾隆牡丹做了一期专题节目。如今,当年的传说却也都一一应验:八十多户李姓居民的李破屋,连年高考都有211,甚至有的年份还有考取985的,自恢复高考以来,从这里走出了安医大附院和安庆市立医院两位李姓院长……说到这里,老人眼里放光,满脸的喜悦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此刻他也一定为李破屋李氏家族中这些如今的贤能们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聊着聊着,不觉太阳偏西,时候不早也该启程返回了,老人热心地邀请我们再绕李破屋转转,好吧,恭敬不如从命,沿着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只见家家为牡丹园打造旅游而新砌的绘画长廊式的院墙高低起伏、曲折蜿蜒。上次来时两次车陷的地方现建成带有亭台的广场,成为村民健身锻炼和休闲散步的场所,夕阳西下的“月召”池塘: 垂柳依依,草青水碧,花香鸟语,鸳鸯嬉戏……</p><p class="ql-block"> 沿‘月召’环形一圈,边走边侃,他说为了保持月召的水质清澈,村里出资打通了它与环屋所有沟塘河道的连接,疏通方圆数里的水系,铺上草坪,种上景观树,才有现在清澈见底的样子。李破屋是李氏祖祖辈辈的栖息地,牡丹园更是她们精神栖息的乐园,现如今,自己也已年逾古稀,身体大不同以前,家族中年轻人大都长年在外,传承了三百年的乾隆牡丹和园子有他们这一代看护(目前由祖传的专职养花人来养护),能年年花开,不知他们百年之后还能不能延续下去,还有没有人愿意来护花修园……听着听着,这位健康开朗、精神矍铄而体型瘦弱的老人在我心里的形象不禁高大起来并对他肃然起敬: 原来,他心里装的不仅仅是牡丹、是园子,而是李破屋整个李氏家族未来的希望和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月召边,芳草碧连天,夕阳西下风拂柳,笛声幽怨声声催,今宵一别,几时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又到了村口的‘长亭’,挥手自兹去,何日再相见?望着老人那瘦小的渐渐远去的背影,我想:有他们这样一代代人的守护,李氏家族一定会竹苞松茂、代代封侯……</p><p class="ql-block"> 2024.4.12於寒舍</p> <p class="ql-block">保留在牡丹园里李氏家族祖上使用的石磙子和对臼,它们是从前分别用于脱谷和碾米之用,现在早已淘汰,成为古董啦!</p> <p class="ql-block">月召旁的长亭~牡丹亭</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8年去牡丹园拍的牡丹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