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民国评书大师袁杰英、王杰魁的醒木与扇子 </b></h1><h1><br></h1><h1>收集整理|茗香斋主 七碗茶</h1><h1><br></h1>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评书的全是自幼投师学艺,可不是三年零一节算满师,难在要等师父看你成气候传了三宝,才能单挑出外拉场子卖艺呢。说评书的,别人称他们先生,本行则称“使小家伙”的;至于“使大家伙”的就是弹三弦拉四胡唱大鼓的啦。他们所谓小家伙一共三样,也就是师父传的三宝:醒木、折扇、手帕。醒木是开书、收书、打中腰(分段打钱)用的,醒木最忌别人在桌上乱拍,所以说评书的醒木,平素总是揣在怀里的。醒木声音讲究响而脆,所以醒木多半是用花梨、紫檀、酸枝、红木一类名贵木料做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般在书馆儿里说评书的扇骨,不是光面水磨竹的,就是黑红两色建漆的。至于皮雕麻雕湘妃竹一类娇嫩扇骨怕一拍一打折骨脱轴,影响临场气氛的,所以行规一律不准使用。只有郊外野茶馆,所谓说野台子评书,没有师承的说书先生,没有任何规矩,凭个人好习,真有用二尺半水磨竹油布面上绘梁山一百单八将大扇子的。据说当年评书泰斗双厚坪也有一把三尺长集锦大折扇,一面写的是正草隶篆,另一面画的是水墨丹青。不过人家只是放在桌上摆摆样子,说书时另用一把折扇,他那把大扇子是从城隍庙都城隍手里匀过来的神扇,所以大得出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徒弟满师的时候,照规矩师父先把醒木、折扇、手帕三样东西放在金漆茶盘里,徒弟跪在师父跟前聆训之后,磕头领受。仪式庄严隆重,等于出家人领了衣钵戒牒,从此就可以外出拉场子卖艺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r>评书大师袁杰英拜王致廉(一说白敬亭)为师,以《施公案》最负盛名。其书以小花脸式的人物——小脑袋瓜赵璧为书胆,将赵的一言一行、一衣一履、一车一马都说得诙谐幽默,是情理中的笑料。金受申曾评论:“其说王凤山毒死余瑾时,一步一紧,令人神往,说宋天忠不得已而施权诈,宛如目见。”他的听众面广泛,尤其是知识阶层和戏曲艺人,多是座上常客。他善用细节发挥,讥讽时弊,淋漓尽致,人称“二号双厚坪”。他艺术造诣高深,在当时评书界与品正三、王杰魁齐名,有“说书的梅兰芳”之称。他与其兄袁杰亭、其弟袁杰武在书坛并称“袁氏三杰”。 逝世于1947年,农历丁亥年。<br><br>袁杰英大高个,长得帅,一双大手跟蒲扇似的。他有两个听上去有些矛盾的外号,一个是“不卖力气的袁杰英”,另一个则是“累不死的袁杰英”。他说书的特点是武书文说,不闹不躁,说表中蕴含人情事理,娓娓道来,坐谈打斗,一招一式,条理分明。说《施公案》时,头三段,你听不出来他说什么呢,可后三段,你的耳朵追不上人家的嘴,邦邦邦邦邦邦邦……听着那叫一个过瘾!最有特点的是,快说完了的时候,他讲一段小笑话,不仅现场逗你乐呵,事后回想,一个人都能乐出声来。<br><br>袁杰英说《五女七贞》,他说那部书逗乐子的地方固然很多,加上他人又长得哏头哏脑,他的那块醒木又是黄杨木的,一震醒木开书,劈啦拍啦一响,人没张嘴,大家已经来个敞笑啦。折扇是拿它当刀枪架、上朝牙笏,或是随身携带的小零件。<br><br></h1> <h1><br>袁杰英与袁杰亭、袁杰武合称“袁氏三杰”,在民国年间的京津评书界享有盛名,也是袁派评书的奠基人。袁杰武先生的儿子(袁杰英的侄子)袁阔成先生又将袁派评书提高升华,形成了“漂、俏、帅、脆”的艺术特点。袁阔成先生的女儿袁田先生又将袁派评书总结传承、收徒传艺,中国首家硕士评书书场——对对书场的创始人杜鑫杰(杜对对)就是袁田先生弟子,多年来不仅坚持现场表演,而且每天进行网络直播说书,并且创作录制了多部新评书作品,继续发展袁派评书艺术。<br><br></h1> <h1><br>王杰魁,评书艺术家,生于1874年,卒于1960年,青年时代就开始在北京说评书,渐渐享名。他最拿手的书目是《七侠五义 》。如果说,评书以细腻为艺术风格特色,那么,王杰魁则是细中又细。他说书,吐字慢,像在拉长音,娓娓说来,别具艺术魅力。又善于使用“变口”,用不同的方音刻画人物。<br><br>说了一辈子《七侠五义》的王杰魁,外号叫“净街王”的,他有几块好醒木。一块是木变石的,不管怎么摔砸,虽然是块石头,可是摔不裂砸不碎,夏天拿在手上,永远是彻骨凉的。一块柴木抠的是八仙人儿,微细精巧,不但眉目如画,就是衣纹背景也都琦玮逸宕,令人看个不忍释手,是当年内务府大臣奎俊(乐峰)赏给他的。<br><br></h1> <h1><br>说评书分为大书、小书两种,大书说《列国》、《三国》、《东汉》、《西汉》、《岳传》、《明英烈》等类的历史书,小书有《水浒》、《聊斋》、《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三侠剑》、《善恶图》、《绿牡丹》、《天雨花》、《五女七贞》、《永庆升平》、《七侠五义》、《雍正剑侠图》等类演义说部。大书要说“盔甲赞”、“袍带赞”,要把文臣武将打扮穿戴、兵刃坐骑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必须实大声洪、一气呵成。抗战之前连阔如说《东汉》形容万马奔腾真是声震屋瓦,有如万流归壑一般。王杰魁在电台上说《七侠五义》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气格连绵,听得入神,能让您不知不觉撂下手里活儿来静听,所以才赢得净街王的雅号。赵英颇是专说《聊斋》的,讲究安排细腻轻艳侧丽,能把鬼狐故事说得活灵活现,让人听得毛骨悚然。他在书馆总爱说灯晚儿,电台上更是晚上收播前,最后一档子才说,因此他善于制造骇人气氛,听完书让人有毛毛咕咕的感觉。<br><br><br></h1><h3>2024年04月19日定稿于天津</h3><br> 图片来自网络,诚谢、侵删。 感谢您的阅读、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