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参战老兵游览瘦西湖

筑阳

<h1>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黄鹤楼、扬州名扬天下,每年蜂拥而至的游客也给当地带来可观的就业机会与丰厚的收入。</h1><h1><br>我们连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至今已45年了,当年参战的连长已80岁,最小的新兵也60多岁了。爬山涉水的活动已不适合,此次广东、河南、湖北战友军嫂们选在扬州聚会。四月中旬参加聚会的老战友们游览了廋西湖。</h1> <h3>瘦西湖:原是唐代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br></h3><h3>形成的“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br>乾隆元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h3> 进园的第一站导游介绍了廋西湖的亭台楼阁临水而建、沿湖长提春柳及借景...... 图中左1参战时机桥排驾驶员、左2汽车排长,右1舟桥班长、右2舟桥驾驶员。中间汽车班长是参战出发前,从舟桥91团紧急增援我连汽车驾驶员 左为参战时连司务长、右为连侦察班班长。。 左1参战时机桥排驾驶员。 长提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即指杨柳花)。<br>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p class="ql-block">走在前面的参战时是指导员,今年77岁了。</p><p class="ql-block">左边是当年的1排长,右边是当年连队文书。</p> 右边是当年的通讯员。 五亭桥:亦叫莲花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从空中看似一朵莲花,也叫莲花桥。 白塔:比照北海的白搭仿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史载借鉴北海琼岛春荫之白塔,高28.5米,由十三天、龛和塔基三部分组成,它是我国现存砖砌喇嘛塔为数不多的代表作。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说。<br>著名学者将北海塔和扬州塔对比,认为扬州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北海塔厚重稳健。 梳妆台:原是瘦西湖最安静的地方,美人晨起梳理,以水为镜,以景作画,画风不能再美。 钓鱼台(原名:吹台):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脚下,有一长堤伸向湖心,长堤尽头“有亭翼然”,这个亭就是钓鱼台了,早先这里叫“吹台”,是文人雅士吹箫抚琴、演奏江南丝竹的地方。后来因为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此又叫“钓鱼台”。 林香榭:乃瘦西湖最佳观景地之一。<br>花南水北之堂左右有木栏回廊,依院墙而建,循西廊南行,尽处为林香榭,面南三楹,三面设廊,皆有美人靠,可凭栏观景,南向临水平台,白石围栏。伫立台前,塔影水色,白云蓝天,赏心悦目。檐下悬“林香榭”匾,“林香”二字或来自唐朝王翰诗句:“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 熙春台:位于瘦西湖西岸。最初由清代徽州盐商汪廷章建造,目的是为了给乾隆皇帝的母亲祝寿。熙春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老子》中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寓意着欢乐和庆祝。 二十四桥:是24座还是1座:<br>一说是:唐代有人在清风月夜见到24座桥上都有个仙女在吹箫,并有唐朝诗人杜牧诗为证《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br>又说是:现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栏板24块,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24对应,应是一座桥。<br>到底是24座桥?还是1座桥?历代词典、诗词均无定论。又一桩“诸葛亮襄阳南阳”之争 虹桥:清乾隆年间,板桥改建为石桥,后来又在桥上修桥亭,形若长虹的单孔石拱亭桥,所以就将“红桥”改名为“虹桥”。 本篇图片2024.4.15.拍摄于扬州廋西湖<br>本篇文字根据景点介绍及史料记载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