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消息></p><p class="ql-block">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p><p class="ql-block"> 一一湘潭市诗词协会举办《诗与禅》专题讲座</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 摄影/李凝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习 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拓会员眼界,提高诗词创作水平。4月18日上午,湘潭市诗词协会联合碧泉文化促进会、木鱼湖碧泉文化中心举办《诗与禅》专题讲座。活动由湘潭市诗词协会主席陈湘衡主持,市直机关及县(市、区)诗词爱好者60多人参加学习。</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诗与禅因其空灵和思辨之美被国人视为精神的修息之所。诗是抒发真实性情的美学,以灵动的情感与趣味教人挣脱生命的枯槁;禅是参透生命本性的哲学,以随缘自适的态度教人舒缓心灵的焦灼。由禅入诗,诗得豁然气象,由诗释禅,禅获盎然生机。禅虽不可说,但可借诗而谈。</p><p class="ql-block"> “禅为诗客添花锦,诗是禅家切玉刀”,禅与诗之间既相通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情在诗中,境在诗中,禅在诗中。山水之情,草木之情,男女之情,人的各种情感思想皆在诗中;一“生”,一“变”皆为禅之精髓,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p><p class="ql-block"> 五龙山大杰寺主持唯静法师通过禅与诗之间的相通和联系,以她独特的见解引领大家认识与感悟了禅与诗的更高境界。让我们以诗悟禅,净化心灵;以禅出诗,升华自己。近2个小时的精彩讲座让人在诗与禅的意境中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附件></p><p class="ql-block"> 诗与禅</p><p class="ql-block"> 讲课人/释唯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禅宗是佛教中一个宗派,也是一种文化。它自出世之后,不仅引起了广大教徒的重视,还引起了士大夫文人的兴趣。由于禅宗的广泛包容性和开发人心的主旨,使得它在文化的功能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同时围绕禅宗的思想,也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与禅宗有关的禅诗,这一大批丰富的文化宝藏,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特色的代表性佳作之一。值得我们重视与开发利用。</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文以载道”,“诗言志也”。</p><p class="ql-block"> 所谓禅诗,就是以禅契入诗的主题,围绕着禅理和禅宗的精神,而创作的一种有别于其它的诗体的特色诗歌。这些诗作,既有很强烈的宗教意蕴,同时还有一种文化的氛围,在理论上又有着鲜明的特色,同时又寓意了深刻的思想,如果没有一种专门的知识,毕竟读起来不大好理解,同时也不能领会禅宗的精髓。如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沉浸吟哦于蔚为奇观的唐宋文学宝库、寻味低唱于雄阔秀丽的溪壑山川时,就不能不注意到,每一道山峦、每一条河流,乃至于一草一木,都已融入了美与理、美与趣、美与智慧,是诗的,也是禅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p><p class="ql-block"> 诗与禅,两道浩瀚水流的熔融,两条炫目光带的汇合,无疑使唐宋两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幸运儿。一方面,在国家兴衰和经济发展变化中,两代知识分子度过了由充满青春活力到渐趋成熟的岁月。是他们,上承先秦诸子百家遗风,掀起了古文运动;近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自觉,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诗词及传奇小说。如果说,唐诗以其风格的雄浑豪壮、题材的异彩纷呈、样式的千变万化而名垂青史;那么,宋诗则以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练而自由、新巧而泼辣的独特风味深化了诗歌的沃土。另一方面,在思想界,佛教禅宗的崛起以至昌盛,又从审美心态上哺育了两代诗人,驱使他们从“禅”的、心理体验的角度去寻幽探胜,追求那一点灵犀,以禅入诗,以禅助诗,以禅喻诗,形成了适合于中华民族的特殊审美理想。</p><p class="ql-block">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卷一)</p><p class="ql-block"> 一次,佛祖在灵山说法。九天十地无量世界,一切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皆来集会。说到精妙处之,上天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听众中有位大梵天王心悦诚服,生大欢喜,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恭献一枝金波罗花。于是我佛停止宣讲,顺手拿起此花,似乎要给大家看。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只有十大高足之一的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p><p class="ql-block"> 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超逸精髓。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的秘密。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p><p class="ql-block"> 拆除心灵的封界,回到那个更高更广的真实之中,居高临下的观照万物,等同梦幻空花,有而不实。佛祖拈花之时,佛也非佛,花也非花,而只是那虚空中绽开的笑颜;迦叶内心领了,情不自禁以微笑回应,此刻,他又哪里再是门徒?再是迦叶?刹那之间,两颗心,灵魂与灵魂达到真正的默契:心心叠印,性性相通了。如此微妙的境界,其中已包含了几许不可言传的禅意。可这样的默契在人类中间实在太少了!也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人与无限、人与人的默契,两千多年前灵山法会上,这么不经意的一拈一笑,引来了后世中土一派盛大蓬勃的佛教派系一一禅宗。</p><p class="ql-block"> “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也即止、定、禅静虑的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人性且基本的修行方法。</p><p class="ql-block"> “禅”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p><p class="ql-block"> 几个禅宗名词:</p><p class="ql-block"> 参禅 也叫“悟禅”,就是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的方法,来探究和领悟佛教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禅机 佛门禅宗所宣扬的“妙谛”即“真理”。机锋 禅宗僧徒认为用语言文字正面表示禅理是不可能的,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而多用比喻或隐语来试探,让听者猜度,印证,甚至一言不发,靠某些特定的动作来表达心意。</p><p class="ql-block"> 基本观点:</p><p class="ql-block"> 自性论</p><p class="ql-block">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心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p><p class="ql-block"> 顿悟论</p><p class="ql-block"> 不假文字一无佛理可依;净土虚无一无净土可望;坐禅非悟--无“戒定慧”法规可循;对法相因一面对事物相因关系,得生命体、验超然本性之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与佛印</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苏轼作了一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谓自己的禅定功夫已甚深,并派人的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批了两个字:“放屁!”就让来人把偈子带回去。苏轼看了批语后,无名火顿起,遂乘船过江来找禅师。一到南岸,苏轼当即责问禅师,为何秽语相加?禅师故装若无其事,并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为何被一屁打过江来呢!”苏轼听后方感自愧不如。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只有真正地行动起来将功夫落到实处,这才是修行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希腊人因为很早认识了自然的“恶”,所以征服自然成了他们文化的中心;印度人因为对自然有太多的欲望,又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而转向厌弃自然和世界,中国人却正因为仰赖和相信自然,才根深蒂固地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理令</p><p class="ql-block">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是中印两国文化互相碰撞、互相渗透的结果,也是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心理结构、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使之然,而且也与中国美学、诗学、艺术创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当初佛教一踏上中国这块“天人合一”的神奇大地,就注定了必定要和儒、道两家激烈冲击碰撞,最终又必须互相吸纳融合,才能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 这是达摩的必然,也是禅宗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菩提达摩是印度人,他在梁朝中期(520-526)一苇渡江来到中国,将源自灵山法会的禅宗传入我国。达摩最先是到了广州,没找到应机的众生。后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后山山洞面壁九年,后将禅宗心法传给二祖慧可,从此禅宗就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佛门里面独特的门派。</p><p class="ql-block"> 神秀无相偈</p><p class="ql-block">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p><p class="ql-bloc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p><p class="ql-block">慧能菩提偈</p><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 class="ql-block"> 就凭这么小小一偈,这位入门只有八个月的粗使僧人便成了禅宗六祖。从此禅宗“一花开五叶”,在华夏大地成为了最兴盛的佛学宗派。更有人说,慧能才是“中华禅”的真正始祖。慧能大师这个传奇人物是一个文盲,大字不识,他开悟后四处讲经说法,留下了一部经典叫《六祖禅宗六祖坛经》。</p><p class="ql-block"> 王维被誉为诗佛,是唐代禅诗的代表人物。王维的禅诗大多描写自然界的清幽、静谧、肃穆,创造了空灵浑融的艺术境界。由于禅味的自然渗透,王维的作品达到了物我两忘、云水无心的妙境,只可意会一难于言传,只能由读者自己领悟。</p><p class="ql-block">终南别业</p><p class="ql-block">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p><p class="ql-block">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p><p class="ql-block">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 class="ql-block">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酬张少府</p><p class="ql-block">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p><p class="ql-block">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p><p class="ql-block">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p><p class="ql-block">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的境界,在唐诗里也是少见的。表达了诗人对天然机趣、山水妙音的领悟,同时展示了诗人高洁洒脱的风致和澄净剔透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独说王维,难于看清楚禅对王维的人生及其诗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乐平生道</p><p class="ql-block">僧寒山</p><p class="ql-block">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p><p class="ql-block">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p><p class="ql-block">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p><p class="ql-block">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梅</p><p class="ql-block">僧齐己</p><p class="ql-block">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p><p class="ql-block">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p><p class="ql-block">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p><p class="ql-block">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皎然</p><p class="ql-block">七石配七贤,隐僧山上移。</p><p class="ql-block">石性殊磊落,君子又高奇。 </p><p class="ql-block">跂qi禅服宜坏,坐客冠可隳hui。</p><p class="ql-block">夜倚月树影,昼倾风竹枝。</p><p class="ql-block">集质患追琢,表顽用磷缁。</p><p class="ql-block">佚火玉亦害,块然长在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p><p class="ql-block">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p><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p class="ql-block">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p><p class="ql-block">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香积寺</p><p class="ql-block">王 维</p><p class="ql-block">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p><p class="ql-block">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p><p class="ql-block">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p><p class="ql-block">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p><p class="ql-block">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p><p class="ql-block">(《辛夷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p><p class="ql-block">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p><p class="ql-block">(《鸟鸣涧》)</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句都是心境交融的优美禅境,心明如镜,览照万物,达到了灿烂澄明的悟境。</p><p class="ql-block"> 唐代思想,三教汇流。一般文人心灵中都综合了三家的思想。三家思想就如同三维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三维空间之中,但又有各自的位置。三教之中的禅宗思想深深地渗透了唐代的诗歌世界。在诗情与禅意的海洋中,诞生了王维这样伟大的诗人。</p><p class="ql-block"> 宋朝柴陵郁禅师在悟禅时写出的诗偈《悟道诗》</p><p class="ql-block">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p><p class="ql-block">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反映了通过内心的反省而幡然醒悟,寻得良知,是强调内心的反省。</p><p class="ql-block"> 其内在的涵义是人若对自我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心性便不能自主,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赞美便会得意洋洋;别人的一句诬蔑便会勃然大怒,因而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别人那里,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样的人最容易随波逐流,盲目跟从。</p><p class="ql-block">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p><p class="ql-block">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p><p class="ql-block"> 青原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p><p class="ql-block"> 禅在於悟,在於用心去体会,心有所动而至感悟。此诗就说明诗人观物悟禅的过程以及禅悟后的空寂旷达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是那样美丽壮观,令人心醉神迷,倾心向往,如果不去观赏一番,真是令人遗憾终生。</p><p class="ql-block"> 去观赏了,初看到的是蒙蒙烟雨,滔滔潮汐的物象。当你“到得还来别无事”,超越物相,而观物感悟,进入禅的境界后,那物相已不是原来的物相了,而成了佛的世界,禅的意境了。虽然庐山还是照样的烟雨蒙蒙,钱塘江潮汐还是照样的宏伟壮观,但那已不是未见时的庐山烟雨。这种禅悟,也就是对自然现象即悟即真,若有若无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人不同而有差异。可以渐悟,也可以顿悟。</p><p class="ql-block"> 当你看了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汐之后,心境变了,物境依然没变。</p><p class="ql-block"> 虚云老和尚开悟诗</p><p class="ql-block">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p><p class="ql-block">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p><p class="ql-block">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因杯子落地而如从梦醒,顿然开悟。开悟,是参禅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开悟偈,是高僧们留给后世佛教徒的宝贵文化。今天,就从开悟偈中看高僧的证悟境界。</p><p class="ql-block">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p><p class="ql-block">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p><p class="ql-block"> 此诗摘自《禅诗》三百首高僧篇,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p><p class="ql-block">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首两句描绘诗人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多少禅修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偶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p><p class="ql-block"> 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p><p class="ql-block"> 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春歌》</p><p class="ql-block">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p><p class="ql-block">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p><p class="ql-block"> 意思就是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果能没有闲事烦心,没有忧思悲恐惊缠绕心田,那么每年每季每天都将是人间最好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悟达国师五岁咏花</p><p class="ql-block">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p><p class="ql-block">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p><p class="ql-block"> 从这首诗的表意上看,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是诗中的意境却悠远阔达。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诸如花开花落,如果它盛开,它就会凋零,也说明了世间万事万事有生就有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p><p class="ql-block"> 总之,禅宗的诗是一种很特别的诗,有人把它称之为“异体诗”。 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诗论,按照平仄对仗的原则去苛求的话,它的确不能算是一首完全工整的诗作。但是它的奇也就奇在这里,正是因为它不去刻意追求那种表面形式的东西,而去强调实质性的东西,因此禅诗把那种活活泼泼的一种精神给完全释放出来,使人读之有味,百嚼不厌,越读越有味道,这就是我们要去赏析禅诗的原则,当然更是禅诗入门的基础了。</p><p class="ql-block"> 禅宗在中国创出以后,因其主张教外别传,即心即佛,直指人心的独特思想与开放的性格,加之禅宗的哲理比较玄奥,受到了士大夫的欢迎。而且在禅宗里面有一大批禅师本来就具有文采,他们所创作的语录、公案有很多本身就是诗词作品、享誉于文坛。禅宗对古代诗词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诗 词创作立意上。“学诗浑如学参禅”,很形象地说明了诗词创作与禅的关系。 因为在禅宗的理论上,要获得觉悟,就必须要有参禅的经验。而参禅的经验,是依靠在坐禅中来建立,例如坐禅要讲究酝酿,要苦心去参究,然后才能进入悟境。作诗或填词,也是一个参究的过程,诗人先要苦苦地思索,心中确立要创作的主题,经过一个充分地酝酿之后,才能一气下笔呵成。</p><p class="ql-block"> 韩驹在《赠赵伯鱼》诗中更直接了当地说:学诗当如学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定风波》里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陆游《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等等,作为一种处世的豁达人生态度而为士大夫所接受,也融入了诗词的创作活动之中。</p><p class="ql-block"> 总之,禅宗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有深刻的,它丰富了诗词的创作,又推动了诗词的深入发展。</p><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 唯静法师现担任五龙山大杰寺住持、湘潭县佛教协会会长、湘潭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理事、湘潭县第九届政协常委、龙山诗社社长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