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打算去孔庙、国子监看紫藤听讲解,来的早,先到地坛转一圈。</p> <p class="ql-block">南门东侧的一树紫藤开的正好。</p> <p class="ql-block">与天坛相同,到处都是古柏,与天坛不同,没有二月兰。</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空旷少人。</p> <p class="ql-block">玉兰已谢,绿叶扶疏。</p> <p class="ql-block">屋脊上的小草,倔强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北京高档素餐馆京兆伊前面的楸,一树繁花。</p> <p class="ql-block">来过孔庙国子监几次,还是第一次听讲解,也是第一次在这个季节看到古藤花开。</p> <p class="ql-block">听不懂的讲解,日文?韩文?</p> <p class="ql-block">我估计是韩国旅行团。</p> <p class="ql-block">参观从孔庙门入,从国子监门出。进门,还没到讲解时间,自己先溜达一圈儿。</p><p class="ql-block">孔庙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是孔庙和国子监这一组建筑中唯一保留元代风格的。檐下斗拱硕大稀疏,给人古朴的感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这个院落是不开放的,里边供奉的是孔子的祖先),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p><p class="ql-block">从唐朝开始,凡是学校都要建孔庙,庙学合一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点,除了曲阜孔庙以外(曲阜孔庙是家庙)北京孔庙在全国上千所孔庙中是规制最高的(我的小学府学胡同小学,也是有文庙的)。</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里,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万多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我们熟悉的很多历史人物都是进士出身,在碑上能找到他们的名字,例如于谦、袁崇焕、张居正,严嵩,刘墉,纪晓岚,李鸿章,林则徐、蔡元培等。志愿者讲经常有这些进士的后人,进京游玩,会特意来访),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史实资料。当然这些都是听我们的志愿者讲解才得知的,如果不听讲解,自己乱逛又不详细的看说明牌那肯定是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因为是自己先溜达,所以照片的顺序有点乱。</p><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志愿者讲得很好,一个多钟头的讲解使我了解了很多事情:孔庙的建制、号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古代科举制度……等等等等</p> <p class="ql-block">4月中下旬,正是紫藤花开时节。在这儿拍照的人很多,谁挡谁的镜头了,说话当然会客客气气的,因为这儿是文庙啊!</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第三进院落崇圣祠(原名启圣祠)始建于嘉靖九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场所。每年国家祭祀孔子时,皇帝会派官员到崇圣祠祭祀孔子的先祖。</p><p class="ql-block">崇圣词是相对独立的院落,院子里有孔子72弟子的大型瓷板画,是由景德镇烧制而成,院内的孔子像是由一整块辽宁岫岩玉按照孔子身高等比例雕刻而成,高1米92,形象采用的是吴道子的孔子画像。</p><p class="ql-block">崇圣祠也是大成礼乐的演出场所,问过讲解,她说了一个629会有演出,我没明白到底是日子还是什么?反正今天是看不成!</p> <p class="ql-block">在门外窥一下崇圣祠。</p> <p class="ql-block">这是什么情节?</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第二道大门是大成门,大成一词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东西两侧各有乾隆石鼓五枚,共十枚。为清乾隆年仿先秦石鼓复刻而成。鼓上刻有文字,字形为大篆。</p> <p class="ql-block">蹭拍</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一口明代古井,乾隆题名为砚水湖。据说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文思如泉涌,如用井水磨墨就可笔下生花。可惜的是现在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井已经干枯了。</p> <p class="ql-block">这株古柏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触奸柏,也叫辨奸柏。这棵柏树植于元朝,至今已经八百年。据说在明嘉靖年间,有一次嘉靖皇帝派严嵩代替他祭祀孔子。当时他准备上月台行礼(除了皇帝是不可以进殿祭拜的),走到台阶中央时忽然刮起了大风,树枝摆动,掀掉了他的帽子,弄得他非常狼狈。没多久严嵩就被罢官,所以百姓认为这棵树很有灵性,可以辨别奸臣,因此称此树为触奸柏。这个故事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现存大成殿为清光绪32年扩建而成,五进九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金砖漫地,整体规制与故宫太和殿无二,可见孔庙的地位非同小可。</p><p class="ql-block">迈进大成殿堂,迎面绣有吉祥图案的金色幔帐簇拥着供奉的孔子神位木龛,看两边的楠木大柱,乾隆御笔名联跃然其上,大成殿内的礼器、祭器、乐器,多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多为清康、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那些乐器在现今很难见。</p><p class="ql-block">跟着讲解员,我们也隆重的拜拜孔子:女士右手在外贴住左手,胳膊伸平,跟着讲解员的口令,一拜(鞠躬长揖)、起,二拜、起,……一共四拜,据说四拜礼是华夏礼仪中最高的礼节,属于明代礼制,华夏礼仪中最高礼节为四拜,是对天地、君父、先师才有的大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所有匾额文字均出自儒家经典,蓝底金字为清朝皇帝御匾。我特别奇怪的问导游为什么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道洽大同”题匾会放在最中间,导游回答我:民国建立后,根据当时教育总长指示将所有清帝匾额全部取下,只中间悬挂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匾。1985年恢复悬挂清帝题匾以后,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匾保留,只能委屈康熙皇帝所题“万世师表”匾挂在外面大成殿匾额下面。</p><p class="ql-block">大成殿的匾额原来是有满文的,现在虽然去掉了满文,但是字体还跟当年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展厅,里面主要陈列着乾隆年间所刻的儒家13部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整个展厅的石碑都是1956年从国子监各堂移过来的,大部分是御制石碑,也有不少是御书石碑,都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讲解员身后的是康熙皇帝的《御书圣经碑》,因为此碑内容是《四书》中“大学”第一章内容,俗称大学碑。</p><p class="ql-block">乾隆石经进门的匾额居然是莫言题的!现代文学作家在这里题字分量不会太轻吗?</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刻十三经的目的有二:第一是要出一套标准版教材,第二是希望这些儒家经典可以更长久的流传后世。乾隆石经为楷书,是工匠门照一人手稿所刻。此人是江苏金坛人,叫蒋衡,是清代国子监的贡生。</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占地面积比孔庙还大,有28000平方米,也是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的建筑,由南到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敬一亭。</p><p class="ql-block">说是当年的最高学府,也有人说并不相当于北大清华,而相当于中央党校,这就是调侃吧!</p><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第一道大门叫集贤门,顾名思义是指国子监是一个聚集培养贤能人才的地方。国子监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大门的颜色是黑的,这是现在北京唯一一个可以看到的黑色大门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第一进院落是古代官员们停靠车马的地方。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连。每月的初一、十五国子监的师生会在祭酒(校长)的带领下到孔庙去祭拜。</p><p class="ql-block">到第二道的太学门,就进入教学区了。</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国子监又被称为太学、国学,是当时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太学生、监生。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各府、州、县通过考选的优秀学生,就像进贡一样被送到国子监读书,所以也被叫做贡生。在官办学校读书的学生,他们的目标基本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官,所以官办学校可以说是培养官员的场所,这里被戏称为中央党校也是情有可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当上官儿的,有可能只做一个普通的书记员。</p> <p class="ql-block">这座三门四柱七楼琉璃牌楼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而建的牌楼,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庙的牌楼。上面是乾隆皇帝的御书“圜桥教泽”。背面题写的是“学海节观”。这牌楼跟北海的牌楼、卧佛寺前面的牌楼有点相似,不管是形制还是色彩搭配,都是我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为辟雍,建于乾隆48年,匾额为乾隆皇帝御书。辟雍四面环水中间是一个正方形大殿,形制独特。有水有殿合在一起称辟雍。</p> <p class="ql-block">我特别喜欢有水的地方,有水就有灵性。想起我的一双女儿小时候早早的就被外公外婆、姨和姨父带来这里,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自古中国皇帝就非常重视教育,从东汉开始,每位皇帝都会亲自到太学来讲学。1783年乾隆皇帝下旨遵照周礼修建辟雍,以供清朝皇帝讲学之用。</p><p class="ql-block">领命修建辟雍的总负责人为刘墉。他带领工部连设计带建造用了一年多。在乾隆49年冬天完工。这座辟庸是我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专供皇帝讲学的宫殿,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辟雍内部约300平方米,采用的是找角架海梁法,俗称斜角架大梁,是北京少有的无梁无柱殿。</p> <p class="ql-block">皇帝来讲课称为临雍讲学,讲学时要求京城所有学校学生都要参加,包括在京官员,所以一般都有四五千人,而听讲的人员只能在环水以南,不能进入辟雍,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古代,台阶下站两名专门为传话的传胪官,太学门口还有两名,皇帝讲一句传胪官传一句,两名传胪官同时喊,太学门口的传胪官听到后再传一遍,这样就可以保证参加活动的所有人都能听到了。</p><p class="ql-block">据说皇帝讲学的时候,午夜就要从皇宫出发,真是有点拼!</p><p class="ql-block">辟雍内有三块皇帝御笔匾额。乾隆皇帝的《雅涵於乐》、道光皇帝的《涵泳圣雅》、咸丰皇帝的《万流仰镜》。</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也是国子监的主建筑,是举办大型活动和仪式的场所。没有建辟雍之前皇帝就在这里讲学。正中的匾额是康熙皇帝御笔题写。它是国子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元朝,用于藏书。</p><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第三座院落不对外开放,主体建筑叫敬一亭,是存放嘉靖皇帝缩写的一组石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过了彝伦堂,游客们就不可以再往前走了,但这里会有热水可以打,还有卫生间可以上,在此我们与志愿者讲解员道谢,再见!</p><p class="ql-block">其实在孔庙和国子监的偏殿里还有几个非常值得看的常设展,只能有时间再来了。</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当年是唯一一所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学校,多数的学生都来自琉球。</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也曾作为首都图书馆存在,70年代很多人在这里查找资料备战高考,后来才与孔庙一起形成一个接待中外游客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出集贤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