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与保恒从长春站坐上上午九点五十分的Z328次火车,车过四平,窗外的大地渐渐出现繁忙劳作的身影,片片土地已经开始早春时节的平整,翻起的地垄散发出春天的气息,一排排的柳林已是嫩绿满枝、随风飘逸,挺拔的白杨林飘扬着红色的花蕊,到处萌发出早春的勃勃生机。 </p> <p class="ql-block"> 正午十二点,到达铁岭站。铁岭站属于中东铁路的一部分,自1898年建站已有百年历史,几经损毁重建,如今的火车站是1993年和2011年建设和重建,两层的塔式错层建筑,共有三个候车室。屹立在现在火车站候车室旁的铁岭老水塔,是当年修建中东铁路时配建的供水站原物,建于1912年,塔高40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塔顶属于蓄水池,当时主要给蒸汽机车和居民生活供水。离水塔百余米,在站内的火车道旁还保存有尖顶一层的老站舍和老站长室。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站前的银州路前行,路过的文化公园内三三两两的人群在暖阳下享受着春光。到广裕街一路北行,走走逛逛,大商新玛特百货前的二层三道街旧址红砖小楼隐约保存着当年的模样。二十余分钟的路程,从银冈路右行进入博物馆巷,一座小广场后就是绿瓦白砖的铁岭市博物馆,小楼给人一种方方正正的感觉。博物馆是由1986年成立的铁岭地区文物组沿革而来,现在的博物馆馆址于2000年建成,次年对外开放,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走上楼前高大的台阶就已是二层,现地下一层为雷锋精神教育展,以书画、展板、图书展示为主。顶层是民俗展厅,展厅门前摆放的一条水泡青鱼标本很是招人眼球,是2000年一位铁岭钓友在铁岭熊官屯水库钓上的一条重60公斤、长一米六,鱼龄40年左右的铁岭有史以来最大的青鱼。展馆中间两层属于永久性专题陈列,以辽北地方出土的文物为主,分为辽北历史文物陈列厅和铁岭地志展厅,展示着自古以来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和辽北人民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文明成果,不乏铁岭市出土的远古时代动物化石,如巨大的猛犸象化石;各式各样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兵器、石器,近百面粗犷的铜镜挂满一面展墙的展柜,镇馆之宝“青铜钺”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展示的康平顺山屯青铜时代遗址、西丰西岔沟西汉游牧民族墓地、法库叶茂台辽墓群都是无可替代的历史文物。 </p> <p class="ql-block"> 与博物馆一道之隔就是银冈书院和“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这里是清代东北地区建院最早、影响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古代书院,号称关东第一书院,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灰色围墙环绕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为清顺治年间因遭吴三桂陷害被流放后遇赦的湖广道御使、巡按四川钦差大臣郝浴在此修建的宅院,1658年的清顺治十五年他在此建书院收门徒,创办“银冈书院”,并在此居住近十八年,于1675年的康熙十四年复职还朝。1683年的康熙22年,郝浴病逝于桂林任上,铁岭将“银冈书院”的书房“致知格物之堂”辟为郝公祠。1910年,12岁的少年周恩曾来这里读书六个月。1979年,在这里设立周恩来纪念馆。1990年,李鹏为纪念馆题写 “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馆名,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此展馆观瞻。书院现分为三个院落,中间为郝浴最初所建宅院,东院为银园,西院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东西两院广场分别立有白色花岗岩的周恩来雕像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照壁,院中各房间图文并茂展示有周恩来生平事迹,以及郝浴办学经过和生平事迹等,银园后建有假山和立志亭廊。 </p> <p class="ql-block"> 出银冈书院,我们沿小路再次行到广裕街,继续北行,过繁荣路不久就看到了路旁灰砖围墙院中挺立着一座白塔。从院落小门进入,一座青砖照壁屏风立于路中,上书“圆通寺塔”。绕过屏风,白塔从院中高大的青砖塔基上巍然屹立。塔为八角十三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身青砖垒造,塔基和塔身有砖雕装饰,塔座八面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八面各有浮雕莲花坐佛一尊,塔顶有刹杆,每层塔檐悬挂风铃,塔身乳白,俗称白塔,是辽北现存最早的辽代古塔。明代万历十九年,辽东总兵李成梁夫人曾出资予以修缮。1975年海城地震波及白塔,1987年,铁岭市对塔修复一新。从青砖照壁旁边的月亮门进入寺院院落,寺院正殿三清殿建于塔前,原寺已不复存在,这里现在是近年修缮一新的道家寺院圆通观,寺院不大,一座正殿,两座偏宅,一座山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出圆通寺直接打车来到南环路的龙首山脚下,沿着山路直接攀爬到驻跸塔下。龙首山横贯铁岭银州区南北,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3公里,绵延到柴河岸边山体昂起如巨龙的头,龙首、龙尾诸峰相连,蜿蜒起伏状若飞龙,故名龙首山。驻跸塔,俗称城南小塔,高16.39米,处在位于龙首山的龙尾峰顶,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建,是一座青砖结构的六角密檐式九级空心塔,塔旁建有驻跸亭。1671年的清康熙十年,清圣祖康熙皇帝东巡从吉林市返京途经铁岭时曾登上此处,因此将这座人们俗称的水口山改为驻跸山。2000年,铁岭市对塔进行修复,在塔顶南侧背靠塔刹处发现一砖砌碑龛,碑龛中放有2块铜板和2块石碑,所刻文字详细记载了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成梁《重修灵应寺塔记》,塔原名为灵应寺塔,可见塔旁原来还应有一座灵应寺。</p> <p class="ql-block"> 沿着龙尾的柏油山路向龙首前行,一路杏树吐芳,野鸡鸣叫,松鼠跳跃,二月兰已吐露出艳丽的花朵。待到龙首山顶峰的四望阁,一座阁楼立于山顶亭院之中,满园环绕着芬芳的杏花。登上三层凉亭的阁楼,上部是两层飞檐的歇山顶,阁楼上山风徐来,空阔惬意,山间沟谷、城市风光尽收眼底,龙首山在青松杏花环抱中,漫山春意盎然。四望阁前有石制的下山小路,路上立有多座石制牌坊。</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沿着山间柏油路前行,经过路旁的两处日俄战争炮台遗址,仅留有当年俄军所建的石垒基座,如不细看,有如垒砌的两处山间花池一般。待前行到一处山坳处,几架钢制战炮原物立于林带之中,威武霸气,不乏装弹即射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过星桥,来到八景亭,就来到了龙首山的中部,亭中因绘有铁岭龙首寻秋、柴河晚渡、白塔横云、鸳湖泛月、红崖积雪、蓬渡风帆、帽峰云树、山廓朝烟的八景图而得名,亭上挂有“亭收八景神游画外,人乐四时趣在山中”诗句。亭前是山间广场,广场边的山边立有周恩来诗碑,正面刻有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句。1962年,周恩来和邓颖超曾再次来到铁岭,重登龙首山。</p> <p class="ql-block"> 穿过广场,沿着柏油山路的交叉路口往山下而走不过十余分钟,就来到了龙首山的山门之处,山门是一座四柱三层飞檐起脊的牌坊式建筑,背面刻有“意境同幽”四字,正面是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龙首千秋”山门。</p><p class="ql-block"> 绕过山门,我们从革命烈士陵园的山间石阶一路登回到山间柏油路和交叉路口继续前行,一棵百年杏树立于山谷之中,巨大圆满的树冠开满了杏花,树上红丝带缭绕,给人一种灵异之感。沿着山路绕行,又一处山间伏起处,一座古旧亭院魁星楼立于山间叉路之间,院落不大,古朴原始,院子正中就是上下二层、四角飞檐、雕梁画栋的魁星楼,始建于清乾隆29年,立于高台之上,石栏环绕,青松护院。</p> <p class="ql-block"> 待从山间穿过滴翠亭,又一座古塔雄立于山崖平台之上,为建于1489年的明弘治二年的秀峰寺塔,距今五百余年,是一座八角九级实心密檐式砖塔,塔高14.79米,塔身八面有砖雕佛像、佛龛、兽头、风铃,八面各有佛像一尊,八面同样嵌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秀峰塔处于龙首处,与龙尾的驻跸塔遥相呼应。塔东侧崖壁处建有洗心亭,亭柱挂有“本地风光原秀美,出水泉水总澄清。”诗句,据说以前亭下有泉水涌流直入柴河。亭内有一座龟驮石碑,碑文记述有秀峰塔和洗心亭的史实,亭梁上绘有龙山景区秀姿。从亭内观望,视野开阔,田野山川风光无限,柴河环绕着群山从山脚下蜿蜒而过,沃野良田村居河流构成一幅美妙的田园风景画卷。</p> <p class="ql-block"> 过秀峰寺塔就来到龙首山北峰之巅、古朴清幽的慈清寺,慈清寺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称三清观,建于707年的唐景龙元年,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落式建筑,两重围墙,三层院套,步步高升,层层建有木结构硬山式二层小楼的醉翁楼、正殿、东西配殿、藏经阁、三清观,正殿东西各建有古亭,院中古松苍翠。</p><p class="ql-block"> 从慈清寺前小路沿山而下,就来到了山脚下的太阳宫,也称太阳庙,是辽北著名道观。如今的太阳宫建筑都是近年来全石建造而成,门楼、殿宇、神像、祭器、石廊、亭台都是由石头构成,可以说是一座“石头庙”。</p><p class="ql-block"> 从太阳宫穿街过巷,经过天主教堂,一大黑狗趴于院中,未敢进入,绕教堂前灰砖灰瓦起脊的四间大瓦房而过,一路来到昌盛祥烧饼火勺店,尝了尝尹家老店的牛肉火勺后,沿路赶往铁岭火车站,坐上傍晚六点半的K2051火车,于晚上九点半回到长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