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0年代,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有一天村里来了一批穿着十分漂亮,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大哥哥大姐姐,我们队专门腾出几间比较干净的房子,在墙上书写醒目的大红标语“知青下乡,情系乡村,共创美好明天”、“知青,乡村的蓝天”和“知青院”三个大字,这个7间小院就是这些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的集体宿舍,男女各半一个活动室。我村共10个生产队,前几年1队和6队就分配了知青,这次是3队和5队(我们生产队)。(可惜没有找到当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队上和我大小差不的小学生,经常到这里听哥哥姐姐讲故事、唱歌。在劳动休息间隙村上的年轻人和知青们围坐田埂畦梁上,他们有说有笑,高兴时一起唱歌、跳舞、说快板、吹口琴、吹笛子……嘹亮动听的演奏掀起一阵阵不休的掌声,“东方红、我爱北京天安门”飘荡在田野上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青们在生产队劳动时,队长给他们安排的都比较特别,比如:给庄稼打药时配药、打药 ,看护以柴油机和电做动力的抽水机管理员、维修员,生产队记工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我刚从学校回家,听见村里的大喇叭传出:批判某某某知青。说是他昨夜偷了农户的鸡,杀掉并吃了。我们这里虽然不是山区,但在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知青们,经常没有肉可吃,想解一下嘴馋,就偷了农户的鸡。这必须处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喇叭循环在全村通报批评,由民兵压着在全村游街,一边走自己一边大声喊:我是某某某,最高指示,伟大领袖教导我们,知识青年们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偷东西了。那些年,我们生产队有豆腐,酱油,香醋作坊,有菜园,养猪场,相比其他生产队条件比较好点。在日常生活中,队长相应照顾知青,给他们多分配点蔬菜和肉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社会的前进,知识青年在农村的问题开始暴露,这时城市也开始接纳部分知青返城并分配工作。特别是高考恢复后,许多知青要求返城的意愿高涨。1980年10月1日,中央决定:不再搞上山下乡,过去下乡的知青可以回故乡城市。从此,我们村里的知青也陆续返回城市,有的考入大学重新深造,有的进入单位、工厂,开始了人生新的起点,只有个别知青留下来,在这里结婚生子。到这时,这场撼动历史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后,有部分知青重新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和大家一起回忆当年的岁月年华,重续相互之间的那段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至今日,有过知青经历的人,已经步入70多岁的年龄,每当和他们谈起知青上山下乡的事,他们还是侃侃而谈,心酸与忧伤,感慨与悲壮,所有事情历历在目,终生难忘。而“上山下乡”,对于00后的青少年一代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有着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和好奇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忆起当年的事,我虽然没有亲身参与“上山下乡”这场浩瀚的活动,但也曾耳目一染。对当时知青的琐事虽是一知半解,但经过听老一辈的讲述,我利用闲暇之余稍加整理,对那段特殊时期的事件进行回顾和再现于此,所有意思不言而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