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 前进,围歼</b></h3> 历时两年的战斗,红军指挥员们变得成熟起来,在1943年的乌克兰战场上,无论是哈尔克夫和基辅战役以及第聂伯下游扎波罗热和顿涅茨克等战役,苏军总是试图对德军实施包围全歼,但大多数情况是自己付出惨痛的损失,也给予德军较大的杀伤将其击溃,尽管实现了战役目标给满目创伤的苏联人民带来不小的喜悦。但围歼德军的重兵集团,是斯大林朱可夫苏军高层一直在寻找的战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狱之门,切尔卡瑟</b></div><div> 很快,机会来了。1944年1—2月间,在基辅以南,第聂伯河右岸一侧,展开了一场,后来被军史学界称之为“地狱之门”的“切尔卡瑟”突出部围歼战。<br> 切尔卡瑟突出部,像一个大口袋吊在第聂伯河西岸一侧,他又像个楔子,楔在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的结合部,使得红军不能连成一体,又时刻威胁着红军侧翼的安全。<br> 进入1943年冬季以来,德军在东线战场虽然屡战屡败 ,但曼施坦因元帅一直竭尽全力周旋,避免被红军围歼。<br> 曼施坦因希望放弃这个突出部,以免被包围,但希特勒表示反对。说是给未来的反攻保存一个桥头堡,同时向世人表明,德国人依然“站在第聂伯河上”。<br></div> 但无论如何红军都要拔掉这个楔子。乌克兰早春,细雨绵绵,地面翻着厚厚的泥浆,部队运动极其困难,红军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发动了进攻。<br> 乌克兰第一、二方面军两个坦克旅分别由东西相向进攻,用了两天的时间,于1944年1月28日午间1时,占领兹韦尼戈罗德卡市。完成了切尔卡瑟包围圈的封闭。<br> 战后,为纪念这次会师,第155坦克旅的一辆T-34被放在兹韦尼戈罗德卡市中心的台座上。<br> 切尔卡瑟这个包围圈里装着两个军,分别是陆军第11军,军长施特默尔曼炮兵上将,陆军第42军,指挥官利布中将。共有六个半师,总计6.5万人。希特勒任命施特默尔曼担任包围圈内的总指挥。<br> 施特默尔曼将军56岁,面庞清瘦,身材修长,戴着单镜片,经典的德国将军的标准形象,作战经验丰富,深得部下信任。<br> 此时,大量电报飞进包围圈,给施特默尔曼将军打气。希特勒:“您可以像依靠石头墙一样依靠我。您将从合围中被解救出来。而现在您应该打到最后一粒子弹。” 曼施坦因也做出了承诺:“无论如何你们要坚持住,不管怎样,我们一定会来。”<br> 曼施坦因调集大量部队展开救援。动用14个师,包括9个老牌精锐装甲师实施救援,其兵力大约超过被围部队一倍左右!<br> 2月8日,德军第3装甲师,向包围圈发起攻击,顶着俄军的炮火,踩着泥泞。2月15日,在包围圈东面5公里处,一个高程只有239米的小山包前停了下来,第3装甲师一个军官说:“在血泊和泥淖中停了下来”,再也无力前行,红军死死的守在那里。<br> 曼施坦因给施特默尔曼将军发去电报:老兄,自行突围吧,向西,239高地!<br> 事后,德军把救援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恶劣的天气和泥泞道路,那里的就像一个大泥潭,坦克等重装备都在泥淖中行进,极其困难。然而天气和道路对战争双方都是同等的,苏军在同样的环境下完成了150公里的包围圈,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只能说苏军的战斗意志更顽强,这也是捍卫者和侵略者的区别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切尔卡瑟战役示意图</b></h3> 2月16日,施特默尔曼将军放下手中的电报说:我们走,口令----自由!<br> 一个士兵回忆说,那晚吃光了所的储备食品,还发了伏特加。丢掉重装备,个人轻装。<br> 16日,23点,低温,狂风。第一批突围的士兵出发,不要出声,上刺刀,239高地前有坦克,是T34,有炮声,在身旁爆炸,不要停,继续前进,过冰河,继续前进。<br> 又有坦克,是“虎”式坦克,仓盖打开,伸出头来,高喊:口令!风雪中传来回答:--------自由!<br> 德陆军第105掷弹兵团,突围前仅存的216人,20人负伤,全部逃出天生。<br> 2月16、17日,德军蜂拥涌向239高地方向,40公里正面有4.5万德军,平均每公里万余人。俄军准备不足,特别是,步兵数量不足,还有很多新兵,面对如此密集的冲锋,只能用炮轰,坦克炮,75毫米反坦克炮,飞机轰炸,骑兵冲杀。整整两天血与肉的搏杀。结果绝大多数德军冲出了包围圈。<br> 切尔卡瑟之役,战果如何?苏德双方说法不一。<br> 前德国军官保罗. 卡雷尔所著《焦土:1943—1944》记述:德军百分六十突出防线,当时收容站记录的是3.5万人,百分之三十左右伤亡或被俘约为1.88万人。<br> 苏军统计的数字与德军相差不少,但也承认德军大半冲出包围圈。<br> 施特默尔曼将军在哪儿?发去电报没有回复。<br> 傍晚,德军上尉韦斯法尔从冰河中爬上岸,意味着了解施特默尔曼将军下落的唯一目击者生还。上尉说:施特默尔曼将军乘坐的吉普车被俄军的反坦克炮弹击中,当场阵亡,一同阵亡的还有他的副官。<br> 苏军在战场上发现了这位德国将军的遗体,科涅夫下令允许德国战俘以军礼安葬施特默尔曼上将。他评价说:“他没有扔下自己的部队,他死得像一名真正的战士,所以配得上这种礼遇。”<br> 切尔卡瑟之役,尽管没能全歼德军,但意义重大,提振了苏联人民的土气,增强了对德战争的自信,更加坚定了把侵略者赶出国门的决心。<br> 切尔卡瑟之役,虽然大半德军逃出包围圈,但对德军是失败的。当年那支横扫欧洲的钢铁之师如此狼狈溃逃,让德国高层极为震怒,极大的打击了德军的士气,。<br> 2月18日午间1时,莫斯科以224门礼炮齐鸣20响庆祝切尔卡瑟的胜利。但不是所有人都高兴,朱可夫同志就很郁闷。<br> 这里需要回溯一下,切尔卡瑟激战正酣之时,2月12日,朱可夫偶感风寒。斯大林来电,老朱同志暂且休息,切尔卡瑟的后续战事由科涅夫指挥。显然剥夺了朱可夫最后围歼德军的权力,朱可夫心中老大不快。战后通报也未提及乌克兰一方面军的功劳,朱可夫心中报怨着斯大林偏心,但又不得不挂着笑脸给科涅夫送去元帅的肩章。<br> 朱可夫心中的怨气,为日后决心打一场大围歼战埋下了伏笔。<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 贝 口 袋</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贝口袋示意图</b></h3> 切尔卡瑟战役之后,斯大林展开了宏大的计划,乌克兰第一、二方面军从南向北,乌克兰第三、四方面军由东向西,向乌克兰西南部挤压德国军队,气势磅礴势不可挡,最终要消灭纳粹德军,解放乌克兰全境。<br> 1944年3月,在朱可夫的压迫下,徳军第4装甲集团越过了当时的俄国边境进入波兰境内。第一装甲集团与第四装甲集团军之间出现了120多公里的缺口,两个集团军之间的联系被苏军切断。<br> 红军乌克兰第二方面军到达布格河以北一线,布格河以南至徳涅斯特河以北形成一个巨大的口袋,口袋里装着胡贝的第一装甲集团军,这个集团可谓实实在在的重兵集团,有22个师,20—30万人。<br> 朱可夫要围歼这个重兵集团,出一出切尔卡瑟战役的恶气。<br> 此时,在胡贝集团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德军内部再次出现争端。胡贝要求突围,希特勒答复:“第1装甲集团军必须留在原地,务必以其自身力量肃清其后方。没有别的选择!”<br> 曼施坦因深知留在原地会有灾难性的后果。面见希特勒与之发生激烈的争吵。曼施坦因以辞职相威胁,迫使希特勒同意了自己的主张:突围,并且向西突围。<br> 在突围方向的选择上,苏德两位元帅的较量,最终曼帅棋高一招。<br> 最初,希特勒和胡贝主张向南突围,渡过德涅斯特河,部队不需长途跋涉,沿包围圈边缘一条近60英里的防线上,只有河流和薄弱的苏军侦察部队。而向西突围的路程超过120公里,他们将穿过敌人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还要涉过四条大型河流。向西突围似乎太过危险。权衡一切可能性,向南突围的风险较小,撤向南面的方案更具诱惑力。<br> 曼施坦因据理力争,向南跳出一个包围圈很快就会落入另一个包围圈,喀尔巴阡山天险难以逾越,是死路一条。<br> 向西看似凶险,红军未曾料到德军向西,并未在此布置重兵,而且,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东移至布恰奇市接应,这里会是一条生路。<br> 3月25日,与希特勒的辩论获得了胜利。夜间零时40分,曼施坦因发电给胡贝:“向西突围,命令随后附上”<br> 德军向西突围的确出乎朱可夫意料。他认为向南突围是胡贝唯一的选择,渡过德涅斯特河进入罗马尼亚境内,背靠喀尔巴阡山寻求生机。<br> 朱可夫向南调兵,占领罗马尼亚边境城市科切尔诺夫策。他要在那里把胡贝赶下德涅斯特河。<br> 4月3日,德军开始向西运动,坦克先导步兵随后,快速攻击,红军猝不及防,朱可夫慌忙调兵遣将,但为时已晚。<br> 1944年4月7日,胡贝麾下的第六装甲师与第四集团军的装甲军在布恰奇市会合。两天后,经过200公里的艰难跋涉,胡贝也到达了会合地点。<br> 曼施坦因没能去迎接这位突出重围将军,因为他被免职了。<br> 3月30日,希特勒的“秃鹰”号座机突然降落在曼施坦因司令部所在的利沃夫。<br> 希特勒授予曼施坦因骑士十字勋章上,同时宣布解除他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原因是:东线不会再有大规模机动作战了,现在需要的是善于防御的将军,于是被称为“防御大师”的莫德尔将军接替了他的职务。<br> 接下来的几个月,红军的攻势摧枯拉朽,解放敖德萨、收复克里米亚,歼灭德军第17集团军,什么样的“防御大师“也无法挽救纳粹德国失败的命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章 焦土,乌克兰</b></h3> 最近,时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言论,什么“德国陆军是文明之师,不会滥杀无辜,屠杀犹太人是党卫军干的”等等。不知道这些为德国国防军洗白的想法从何而来。<br> 这里有必要讨论下,德国国防军与纳粹关系。德国国防军对希特勒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们有些人不认同纳粹党的政治主张,也瞧不起这位“奥地利下士”,称他是“猥琐小人”。<div> 另一方面,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让军方兴奋不已。纳粹党的战争计划,挑起了将军们征战沙场的欲望。<br> “长刀之夜“希特勒诛杀和取缔了扬言要取代德国陆军的罗姆和他的冲锋队,给军队吃下了定心丸。希特勒用各种手段打压不服自己的军队将领,直到自己出任徳军的最高统帅,徳国军队彻底臣服,宣誓效忠元首。试问这样的军队能洗白吗?<br></div> 纳粹德国的军队忠实执行希特勒的指令,所到之处伴随着军事占领就是屠杀,德军占领基辅的当天,就在当地民族主义分子的帮助下,在基辅西面一个叫娘子沟的地方屠杀了几千犹太人,占领两年时间里,每周都会在这条沟里屠杀平民和战俘,战后统计纳粹在基辅屠杀了20万市民和10万犹太人。基辅解放后有居民到沟里寻找自己的亲人,看到密密麻麻的尸首,坐在那里嚎啕大哭。<br> 1943年9月,德军从第聂伯河地区大规模撤退,希特勒发布命令,对占领区实施“焦土”政策。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专门指示:在放弃的乌克兰地区,不应留下一个人、一头牲畜、一根铁轨、一座房屋、一口水井!不能运走的东西将被彻底破坏——炸毁、烧毁或摧毁。<br> 德军统帅部兴奋的指示,那里将变成一片荒漠,“除焦土外不得留下任何东西”。<br>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元帅忠实地执行了希特勒的“焦土“命令,他们焚烧和劫掠一个又一个村庄,甚至把男人、女人和儿童锁在仓库里,放一把火烧死。德军撤走后,第聂伯河两岸一片荒芜,到处都是被烧毁村庄,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在废虚旁哭泣。<br> 为了阻止苏军解放占领区后得到兵源补充,曼施坦因下令,掳走所有的男性,据说有数十余万人被带走。战后在法庭上,曼施坦因辩解说,这些人被带走是自愿和他们一起撤离,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布尔维什克领导下生活。曼施坦因还辩解说,“焦土”政策不过是争取战争胜利一种手段而已。<br> 前德军军官保罗. 卡雷尔在其所著《焦土:1943—1944》一书中也极力为纳粹实施的惨无人道的“焦土“政策辩护。<br>他说这是战争双方都会采取的通常作法,是争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手段。“焦土”不是德国人发明的政策。它由来以久,这种破坏策略与战争本身同样古老。<br> 他举例说,美国内战时林肯就实行过这种类似焦土的政策;一百多年前拿破伦入侵俄国时,俄罗斯人烧毁了莫斯科,让法国人无法力足。1941年6月,德国进攻俄国时,他们采取同样的作法,不让德国军队得到一片面包,一车辆马车。<br> 他说世界各国的战争都是如此,甚至还提到了中国,很可能就指中国八路军的“坚壁清野”政策吧。<br> 这位保罗. 卡雷尔先生很可笑,侵略者烧杀抢掠“焦土”他国和捍卫者为保卫自己的家乡“坚壁清野”有本质的区别,启能混为一谈。按照卡雷尔先生的逻辑,乡亲们要招待侵略者吃喝,抢的东西太多还要送上车马吗?<div><br> “焦土”未能挽救纳粹的失败,历史的审判让正义不会缺席。1949年纽伦堡对战争罪犯的审判中,曼施坦因这位“战术大师”因其执行“焦土”政策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束 语</b></h3> 最终,苏联人民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如果要探究赢得这场浩大战争的原因,斯大林是绕不开的名字,尽管后世对他的评价全是“个人崇拜”“暴君”和“独裁”等负面的词汇,但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可以用“坚强”和“铁腕”来形容。苏联在崩溃的边缘的时候,斯大林坚强的意志挽救了苏联,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斯大林的铁腕统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不能抹杀。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他们坚韧、顽强,忍受着7000万人的巨大牺牲,一次次从血污站起身来,一批批前赴后继。这种无畏的民族精神让德国士兵胆寒。德国士兵刚进入俄国就发现红军与欧洲军队的不同,欧洲战场上,很多军人制服还没有沾上尘土就举起了双手,而苏联红军士兵至死不放下手中的武器。<div><br> 卫国战争期间,乌克兰的解放之路是红军战士用鲜血铺就的,有350万红军战士在这里献出了生命。今天乌克兰很多地方推倒红军战士的塑像,毁掉了烈士纪念碑,但用鲜血书写的历史会永远镌刻在乌克兰大地上,永远不会消失。<br></div>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总是与战争相伴。人们热爱和平,但和平又总是战争胜利的结果。事情就是这样纠结,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往往是通过战争的手段实现和平。<br> 因此,和平年代国家也要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有先进的军事理念和军事人才,反对战争但要学会怎样赢得战争,不要在满地找牙中才学会战争。<br> 当然,战争不好玩,网络上有人狂喷“打“,战争残酷,不是儿戏。打谁,美国佬?胜负难料!打台湾?同胞相残,即使打胜,伤㾗难愈!<br> 和平发展,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才是和平的压仓石。<br>为世界和平而奋斗!<br><div><br></div><div><b>(全文完)</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