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人在北京

王络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烟台海滨一角</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要泪汪汪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三十岁前在上海飘了十年,六十岁后又在北京待了十年。对于这句话,我絮叨得比一般人要多,体会得较许多人深刻。今日,我好奇地利用抖音豆包AI了一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反映了当人们遇到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时,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亲切和温暖。这种情感源于他们共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以及共同的回忆和情感纽带。因此,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话,来表述见到老乡此时此景的心情是十分恰当和透彻的。至于是不是泪汪汪,那还是决定于个人泪点的高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在大城市这二十年间,凡是听到了胶东话,耳朵就特别的灵敏,会主动与人家搭讪,一定要问问人家是胶东何处,有时间就聊聊天,没时间也握握手。随着年龄的增长,渴望见到家乡人的欲望愈发强烈。虽然我未到泪汪汪的那种程度,可见到老乡还是十二分的惬意,心情也难免激动一番。</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北京遇到的胶东人多于上海,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北方人喜欢生活在北方,二是说胶东人官位意识浓厚愿意挤进北京。其实,两种原因都在线。我在北京住过三个小区,都遇到过胶东人,尤其目前住的小区,胶东人至少一个排以上,其中籍贯是牟平的就有18人。这小区有一个皇城根味道的名字——北京紫金长安小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2016年入住紫金长安,遇到第一个胶东人是烟台福山人。福山人长我一岁,可称为福山哥。那天,福山哥带他不满三周岁孙女,我也带我不满三岁的孙女,均来到小区儿童娱乐场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好兴点,这可不是打哈哈”!一声浓烈的烟台话传来。我随声望去,一位英俊的六十刚开外的汉子,正在认真地指挥小孙女玩滑滑梯。我立即带着小孙女赶了过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颇有兴趣的聊了起来:知道了彼此住几号楼,及是爷爷专来北京带孩子;知道了两家的小孙女年龄只差两天,且都是家中的老二;知道了双方儿子与儿媳的基本工作情况。最有兴趣的是,在烟台工作单位双方都认识的人,能引出倍感近乎的话题。我钦佩福山哥厉害,将儿子培养为博士后,成为军中的医学专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与福山哥聊了大半个上午,我预感到,今后在北京的孤独感将会减轻许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实践证明,我的预感非常准确,我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给孙女当了八年跟班,留下了许多具有胶东特色的有趣故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在迈格森儿童英语培训班门前,遇到了第二位胶东人,而且与我是百分之百的同乡牟平人,他小我两岁可称为牟平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弟也是退休后,老两口专门来京帮孩子带孩子,与我的来京工作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他是姥爷且带了一个不满三岁的二胎男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人喜欢炫耀,牟平话说喜欢吹。牟平弟则不然,他真有几件值得炫耀的事,可没听到他有意的炫耀一次。我们在一起带孩子八年了,潜移默化地了解了他的一些秘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弟一米八十多的个子,站得高看得远,2005年不到一百万买的房子,最近卖了一千多万。他还经手买卖一套房,倒手赚了不菲的一笔。这不能不说,牟平弟是一个颇具商业头脑的主。可牟平弟不以为然,他不止一次地说:“都是生活所迫,你总得有地方住吧,没想到倒来倒去却随了趋势出了成绩。哪里有炒房地产的意识?只能说运气挺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弟女儿在国家体制单位内任处长,女婿在一个不让说也不能说的核心部门任职,两个外甥在育英学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一个其乐融融的幸福家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弟的老伴最值得炫耀,她们一家人,是值得所有牟平人炫耀的一家人。</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弟老伴姓曲,她自己说是歌曲的曲。这个老曲家,在北京唱了一曲值得所有人羡慕的赞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曲家兄妹四人,三女一男,清一色的五零后。她们后一代也是一家一个孩。后一代均毕业于牟平一中,而后全考进北京的大学。其中清华两个,北大一个,人大一个,全是名牌大学,一个比一个厉害。大学毕业后又全部留在北京工作,一个是中央电视台编导,一个在国家体制内任职,两个在国家科研部门工作。她们结婚后,老曲家兄妹四家又进驻北京带孩子。有趣的是,有两姐妹就先后分别住进紫金长安小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孩子们学习优秀的驱动之下,四个家庭全部从牟平小县城,迁移到首都北京,好像北京专门为他们家开了特殊绿灯。谁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谁能不为这个故事而感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曾问过牟平弟,四个孩子学习如此优秀,难道都是遗传老曲家的基因吗?牟平弟笑道:“是的,我们另外四个外姓人家族,没有出现一个大学生。平时看不出他们有多么聪明,就是念书好!说到底,老天爷挺照顾我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学而优则仕”不应该被批判。</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在小区水系遇到了第三个胶东人。那天,他带着孙子,我带着孙女在水系看那花花绿绿的鱼,他那一口标准的胶东话把我引了过去。一交谈,他是海阳人,曾在牟平任职四年副区长。了得,这是我的父母官,话题一下子扩大化了。不得不说,他现在完全没了官气,与我一样,就是个带孩子的老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讨论牟平,最多的还是讨论人,特别是谢玉堂、李德海、常宗琳这一波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他说:“牟平曾经红遍全国,那完全是谢玉堂的功劳。谢玉堂能从一个村长干到副省长,体现了他的水平。谢玉堂仕途路上最辉煌时期,就是在牟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说:“据说有记者采访原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时问:您是如何发现谢玉堂这个人才。王济夫则说:如看不到谢玉堂是人才的领导,那一定不是个好领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他说:“谢玉堂在宁海镇时带领的那一众支部书记,不但是人才而且是英雄。特别是李德海、常宗琳,那都是能人,给他们多大的舞台都可以施展才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说:“在部队时期,我看过李延国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大趋势》,很受感动。李德海、常宗琳这些村官们,个个出类拔萃,令人敬佩,牟平跟他们沾光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还议论了,牟平新牟里集团公司门前的一幅“审时度势大干快上,发家致富一鼓作气”对联,特别感慨那个时代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幅对联,曾受到来牟平视察的万里委员长高度赞扬。</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我们经常在小区水系旁聊天,一直持续两年有余。后来就见不到他了,不知他去了哪里,时常想起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紫金长安,我认识的胶东人越来越多……</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北京育英学校的门前,放学前始终是人头攒动,而且老人居多。福山哥、牟平弟和我,是这个人群的主要成员,已经坚持了八年,从甲子混进了古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三人已被称为胶东三人帮:家住一个小区,年龄均是五零后,天天粘在一起聊天,异口同声大嗓门说着胶东话,说来说去离不开烟台事,而且挺忙乎,接完老二再接老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福山哥身体最好,忙活得超脱,他经常说:“我干这点活帅飘,这么多年没干够,看到孩子出来了就喜上眉梢,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牟平弟颇风趣,他多次说:“一天就盼望这一时刻,见到孩子满天的乌云都散了。来接孩子的几百人,我每天来的早,不会落后前三名。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就是想早点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当然也喜欢早点到,只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在一起多聊一会烟台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八年了,三个烟台人在北京育英学校门前的故事还在延续着……</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