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谷雨前夕,借着出差的机会,本来想去扬州,感受一下瘦西湖烟花三月的魅力,但在溧阳天目湖景区吃晚饭时,突然接到电话明天有几个故人来访,明晚相聚,不能推脱,遂预订了明天的返程机票。</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吃过早饭,选择了游览惠山寄畅园与无锡道别。</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又名凤谷行窝、凤谷山庄、秦园,位于惠山东麓,毗邻惠山寺、天下第二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名字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秦金初建,取名“凤谷行窝”;</p><p class="ql-block"> 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秦金族侄及其子秦梁重修,改名“凤谷山庄”;</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初年,秦燿曾孙秦德藻改筑寄畅园,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p><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又称秦园。此园为秦金及其后人所建,为秦氏私家园林,故名秦园。</p><p class="ql-block"> 从1520年秦金初建,到1952年秦氏后人将园林无偿捐献给国家,历经4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江南秦家小考:</p><p class="ql-block"> 北宋秦观后裔,名门望族,历代名人辈出。</p><p class="ql-block"> 以寄畅园第一代主人秦金为例,此人嘉靖年间曾先后历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绝对的朝廷重臣;</p><p class="ql-block"> 清代顺治年间的秦氏后人、大诗人秦德藻不惜重金请造园名家精心改建寄畅园,风光更加美好,以至于后来的康熙乾隆祖孙俩、两朝帝王对寄畅园垂青有加,100年间两人共12次下江南,14次到访该园,祖孙俩对寄畅园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现代的、上个世纪30年代活跃在历史舞台中央的有秦邦宪(博古);</p><p class="ql-block"> 还有去年曾经轰动一时,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秦*,虽然他已经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淹没,但作为秦家的名人,绝对是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山门一隅</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寄畅园园址在元朝时有两间僧舍,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秦金购得惠山寺僧舍“沤寓”,在此基础上“营建别墅、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辟为私园,取名“凤谷行窝”。</p><p class="ql-block"> 有关“凤谷行窝”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秦金号“凤山”,园林位于惠山山谷。取“凤谷”作为园林的名字,即包含了主人名字,也包含了地名;而用“行窝”来命名别墅,主要是避讳皇帝的“行宫”,臣子的建筑绝对不能叫“行宫”,只能叫“行窝”。在当地方言中“窝”恰好是民间百姓住宅的统称,叫“行窝”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b>江南第一山</b></p><p class="ql-block"> 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手书。</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 惠山,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这里有无锡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时光跨度数千年。</p><p class="ql-block"> 游览惠山,不经意间就可以触摸到无锡7000年的文明史,感受“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满鞋香”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杜鹃花</p><p class="ql-block"> 杜鹃花作为无锡市花,每年在这里都有花卉展出,来自周边苏州常州上海等地的杜鹃花都要来这里争奇斗艳一番。</p> <p class="ql-block"> 照片背景最远端的那个宝塔,看上去与寄畅园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样子。我要说清楚的是这个塔并不属于寄畅园,所处的山也不是惠山,是无锡另外一座山-锡山,锡山上面的这座宝塔叫龙光塔。</p><p class="ql-block"> 关于锡山与龙光塔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锡山,海拔不高,不足八十米,但古代却有“无锡老城的靠山”之称。</p><p class="ql-block"> 龙光塔,位于锡山山顶,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原来是实心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p><p class="ql-block"> 相传从南宋无锡第一个状元蒋重珍到明朝中期几百年间,虽然出过很多进士,但没再出过状元,经请教堪舆大师指点,认为是锡山、惠山所在的九龙山脉缺少“龙角”,遂在锡山山顶建造了这个塔作为龙角,并取名“龙光塔”。非常神奇的是建塔当年(万历二年),无锡就出了一个状元孙继皋。</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龙光塔成了无锡文脉的象征,始建于元朝末年的龙光寺与龙光塔组成了一个整体,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如今香火鼎盛,特别是家里有高考考生的父母亲常光顾于此,上香寻佑。</p> <p class="ql-block"> 相比拙政园的奢华,寄畅园在规模上逊色不少。但经过明末清初著名叠山匠人张钺的巧妙构思,园内移步换景,处处皆景,借景生情,将锡山上的宝塔借过来,与园内水池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情趣,游走在水岸的回廊里,看山上森林茂密,古树参天,令人梦幻,仿佛真的行走在山间幽谷之中。</p><p class="ql-block"> 张钺,继承了叔叔张南垣的衣钵,叠山匠人,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是他,通过寄畅园,将锡山和惠山巧妙的连接起来。</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树龄的古木寄畅园中很多,导游讲这里的古树都挂有标牌,“百年以下年龄的古树是没有资格挂牌子的”。</p> <p class="ql-block"> 不要小看这个偏门,这可是当年寄畅园正门,门外就是运河码头,康熙乾隆祖孙俩每次游览寄畅园都是从此门进入。</p><p class="ql-block"> 现在门外有打扮成当年阿炳模样的人,手提一把二胡在不间断的演奏那首《二泉映月》。</p> <p class="ql-block"><b>山色溪光</b></p><p class="ql-block">康熙为寄畅园题写</p> <p class="ql-block"><b>玉戛金枞</b></p><p class="ql-block"> 乾隆为寄畅园题写。</p><p class="ql-block"> 仔细琢磨康熙乾隆的题字,你会发现这祖孙俩挺有意思的。爷爷康熙从视觉的角度对寄畅园进行了评价,孙子乾隆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对园林进行的点评。我猜想,乾隆不能重复康熙的评价,那就换个角度呗,做个相得益彰的补充。两人评价各有千秋,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园林的立体美,湖光山色,流水潺潺,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满族皇帝,汉语学的不错。</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乾隆皇帝,对寄畅园喜爱有加,据说他创作的关于寄畅园的诗词多达169首(我读过的仅十几首),他说“江南诸名胜,惟惠山秦园最古”,为了这份爱,乾隆皇帝甚至依寄畅园为蓝本,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了一座惠山园,您如果感兴趣,不妨都看一看,两厢对比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广场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颗雄性银杏树,相传为当年惠山寺主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元年,距今六百多岁。</p><p class="ql-block"> 惠山寺背靠惠山,始建于南北朝,毁于清咸丰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2002年修复。</p> <p class="ql-block"><b>天下第二泉</b></p><p class="ql-block"> 天下有十大名泉,是唐朝茶圣陆羽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天下名泉后评选出来的,无锡惠山石泉列第二,故名“天下第二泉”。</p><p class="ql-block"> 这个泉额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p> <p class="ql-block"> 这个碑刻位于第二泉下池,为清朝人王澍所书。</p><p class="ql-block"> 惠山石泉,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千年老二,至今是唯一的存在。据说现在叫“天下第一泉”的不下于十处。勇当第一,没什么不好,按照现代某些人数典忘祖的气质,你陆羽是茶圣就了不起了?你说谁第一谁就第一?我就说我这里第一了,你能奈我何?</p><p class="ql-block"> 和古人叫板,还真是当今某些人的流行,但除了空洞的叫板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其余什么都没有。您再仔细研读古典文化,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凡是广为流传、为庙堂江湖认可,至今谈论起来仍然被津津乐道的,都是有强大的人文掌故做支撑,有强大的民意做基础,就像陆羽评出的“天下十大泉”者,每一个结论背后都有陆羽艰辛的付出,都有优美的传说,都有耳熟能详的人文掌故。这,就是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说到文化传承,就得说到古代名家对第二泉的认可度,诗词歌赋留存不少,在此举一个苏轼的作品为例吧:</p><p class="ql-block">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p><p class="ql-block">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p><p class="ql-block">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p><p class="ql-block">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把苏轼的诗词列于此,盖因为后人把王澍的题词、陆羽的评泉和苏轼的题诗统称为“二泉三绝”。不如实列出将是我的无知和对古人先贤的大不敬,说的再随意一点,是对没去过此处的当代人的不恭。</p><p class="ql-block"> 其实,大家都知道二泉映月也是景色一绝,描写这方面的作品也有很多,如古代文征明有诗云“青蒻小壶冰共裹,寒灯新茗月同煎”;现代的有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二泉映月”。</p> <p class="ql-block"> 离开寄畅园和惠山寺景区,去浏览几个祠堂,时间不由人,只是重点拜谒了范公祠和陆公祠。</p> <p class="ql-block"> 路过邹公祠,看到一只猫咪,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b>大隐书局</b></p><p class="ql-block"> 文化之园,思想之源</p> <p class="ql-block"><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p><p class="ql-block"> 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p> <p class="ql-block"><b>范文正公祠</b></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建。</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可以追溯范仲淹的生平与功绩,感受他那不朽的精神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后乐堂这里,可以读到文征明手书的《岳阳楼记》,领略范仲淹的华美文采。</p><p class="ql-block"> 在先忧亭这里,俯瞰花园美景,不禁想起范仲淹那忧国忧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b>陆宣公祠</b></p><p class="ql-block"> 陆贽,唐代名相,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外教、文学才能。</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以“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为己任,忧国忧民,直言敢谏,清慎廉洁。</p><p class="ql-block"> 祠堂二层小楼悬挂的两块牌匾“内相经纶”和“世代忠良”算是后人对他盖棺定论式的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陆贽有过高度称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学为帝师</b></p><p class="ql-block"> 陆贽陆宣公祠第一厅堂堂匾,堂前楹联:</p><p class="ql-block"><b>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b></p><p class="ql-block"><b> 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b></p><p class="ql-block"> 太师壁上书写陆贽名言:</p><p class="ql-block"><b> 夫君上之权,特异臣下者,唯不自用乃能用人。</b></p><p class="ql-block"> 积善读书,书香传家,这就是陆家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b>贤仰堂</b></p><p class="ql-block"> 供奉有陆氏先祖画像。</p><p class="ql-block"> 拜谒完范文正公祠和陆宣公祠,感慨万千,范仲淹、陆贽,时代不同,确有着相同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国有良臣,民之幸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倪云林先生祠</b></p><p class="ql-block"> 路过,拍了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倪云林,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b>秦氏双孝苑</b></p><p class="ql-block"> 秦观后裔秦道然始建并以秦氏家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而得“双孝”名。</p> <p class="ql-block"><b> 友孝传家 </b></p><p class="ql-block"> 此匾额位于秦氏双孝苑大门旁的墙壁上。拍摄这张照片,吸引我眼球的是这块匾额当中的“乾隆御笔”红色印章,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端详一会儿终于发现端倪,原来是字体的事儿,这四个字肯定不是乾隆所书,应该是个仿品,没时间深入探究,我相信乾隆爷当年写过这个匾额,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损毁了,现在这个是我们现代人临摹的。</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古老的街道上,现代与古代时空交汇,恍惚中有穿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穿城而过的古老运河,吴越文化底蕴雄厚的古街巷陌,山水相依的园林美景,展示着迷人的江南风韵。</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 这次游寄畅园和惠山景区,时间太过匆忙。大概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可谓惊鸿一瞥,走马观花,对不起这里有着7000年文化内涵的吴越圣地。</p><p class="ql-block"> 下次有机会,一定重新来过,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对这里进行一次认真的拜读,仔细研读每一块匾额、仔细品赏每一株老藤、每一段曲廊,再一次置身八音涧聆听那乐美之声,再一次去和栩栩如生的美人石对话,谈古论今。</p><p class="ql-block"> 最后想告诉您的是,这里汇集了全无锡的名小吃,有机会来这里,做一次饕客吧,有好多是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的呢。</p><p class="ql-block"> 临走前我品鉴了如下美食:无锡豆花儿,荠菜云吞、虾肉云吞、鸡丝捞面,蟹粉小笼包和大肉小笼包,每样都是半份。</p><p class="ql-block"> 这,也够多了。</p><p class="ql-block"> 光顾了吃了,景没看全,没看仔细。饱了胃,空了脑。</p><p class="ql-block"> 在飞机上整理写作素材时,发现漏掉了好多应该拍摄照片的地方,带着这份遗憾,寄希望于下次有机会补课,一定补齐全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只能这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