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季花开,一季悲喜。空门深处,风景宜人。时隔一年,因缘际会,再访千年古刹资寿寺。 </p><p class="ql-block"> 2021年跟着老师学习古琴,当时她讲到:她初学琴的时候,她的老师带她们访名山宿古寺,晨起听雄浑的钟声荡在江面,随着水波一圈一圈远去,意会古琴的散音之美,我听得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们桐心办中级班,我由于种种原因不打算续学,但是又殷殷关注老师和这个班。终于决定再忙也坚持上课,珍惜这样的师资和氛围。当我知道这周的课是去资寿寺携琴游学时,那年初学古琴老师讲课时的画面又一幕幕浮现在脑海,古琴和古寺的契合,是我内心极度的向往,它的即将到来令我非常意动。于是我决定随大家同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分两辆车10个人从汾阳出发,其中包括我们的好朋友摄影师田老师。老师一行三人从太原出发,我们先行到达。</p><p class="ql-block"> 古寺与一年前初见时并无不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大约我的两次造访均为暮春,寺中停留时间均为上午9点多到黄昏,所以并未感到有什么变化。</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老师汇合之后先是自由游,然后寺外饭店一起吃中饭,再返回寺中,选了一个幽静的小院落开始上课。</p><p class="ql-block"> 院中有一小石桌,圆和武丽带着茶炉、茶具、老白茶,老师也带着茶具、红茶和香炉,张敏带着切好的水果。燕儿焚香、煮茶,老师抱琴坐定,我们围桌恭敬聆听。泠泠丝竹声,瞬间荡尽心中尘埃。 一首又一首,《阳春》、《潇湘水云》、《鸥鹭忘机》……老师惊才绝艳!此刻我更深深理解圆的执着,她说要让我们小城有古琴,有一小圈人弹古琴。圆为我们聘请如此有真才实学的古琴老师,我们何其有幸!在古寺宁静的氛围中,老师边弹边歌:“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踟蹰投吾簪……。”纤歌凝而白云遏,似在招隐、招隐……</p> <p class="ql-block"> 课毕,寺中果妙师傅为我们导游讲解。从大殿塑像、壁画讲到偏殿瑰宝十八罗汉。从古建筑讲到古碑。</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是关于十八罗汉的真实故事:那是1993年12月的一天,十八罗汉遭遇了一场深重的劫难,一夜之间十八罗汉头无影无踪,有身无头伫立殿中,惨不忍睹!直至3年后的1996年,台湾震旦集团董事长陈永泰,偶然获得一批来自大陆的泥塑头像。这批泥塑头像正是灵石县资寿寺的明代彩塑罗汉头像。1997年夏,儒雅好古,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陈永泰到上海发展时,表示希望无偿捐还这批罗汉头像。经过曲折的过程,十八罗汉头终于回到了家乡。然而头身合一的复原更是神奇。十八罗汉塑于明代,泥塑师傅名叫郭吉祥。他在泥塑完工之后,把剩下的土分为三小袋埋在地下,这是属于家族的秘密,世代相传,不知其所用,直到四五百年之后罗汉像复原才真相大白,原来古寺神明当时就已经算出几百年后自己要遭遇的劫难。 </p> <p class="ql-block"> 资寿寺始建于唐代,历经1000多年沧桑屹立不倒,已不仅仅是一座单纯的古寺,更是很多文人墨客精神的归宿。它之于我,颇有一种一见倾心,再见倾情,三见至死不渝的深情。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游学是快乐的,是收获颇丰的。我期待着下次的见面,期待着不同季节的见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摄影:田忠民</p> <p class="ql-block"> 作者:白新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