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曾随市政协书画会理事的书画家来马鞍山、芜湖两地写生采风,被采石矶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所惊叹,尤其是唐代诗仙李白、和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在采石矶留下的江湖传说和文墨遗迹更让我觉得很值得书画家及爱好者来此沐浴先贤大师的文化艺术熏陶、采风写生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四月芳菲未尽,长江两岸最美的季节,我们书画会组织了这次有30余名书画家参加的采石矶采风写生活动</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 敬拜当代草圣林散之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林散之艺术馆于1991年10月为了纪念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林散之先生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在书法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先生在古稀之年悉心钻研草书,不断创新,有着“当代草圣”之誉。</p> <p class="ql-block"> 扬州的当代文人骚客对林散之有着极高的崇敬和爱戴,到采石矶采风必来先生纪念馆参拜追思,从这段故事就可以看出林散之与扬州的特殊情缘。</p><p class="ql-block"> 1968年的冬天,寄居在扬州女儿家里的林散之,忽然想回南京看看儿子,便告诉了在扬州结识的两位好友何老和吴老。</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每天下午都跟着何老打太极拳。吴老则是一名老师,是何老的朋友。三人经常相互串门聊天,并约定:每天下午打完太极拳后,轮流做东请客吃茶,标准限定在四角钱以内:去一家小吃店,点上一碟干丝,泡上一壶绿茶,每人再来上一块擦酥烧饼,边吃边聊,十分的逸当。</p><p class="ql-block"> 听说林散之要回南京,何老当即表示,明天他来做东,去一家小有名气的茶社为林散之饯行。第二天一大早,林散之如约而至,三人在一起开心地聊了很久,他还让二老有空来南京做客。不过,让何老、吴老惊讶的是,下午打拳时,林散之又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二人正觉得诧异,林散之解释说,他决定暂时不回南京了,原因是他实在有点舍不得离开扬州的这帮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时间,林散之又告诉何老和吴老,他真的下决心回南京看看了。这一次,他的两位老友觉得他是真的要走了。吴老主动发话说:“这次我请客为你饯行!”第二天,送行酒喝了,但林散之还是没有走成,继续和何老、吴老一起打拳。</p><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后,林散之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认真收拾行囊,真的准备返回南京了。他打算再跟何老、吴老二人打个招呼。他女儿终于忍不住了,赶紧拦住他说:“阿爷,这次走就不要再惊动何老、吴老了!”</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听了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笑了起来,习惯性地用手抓了抓脑袋,即兴作诗一首,半是自嘲半是幽默:“辞行不是为揩油,几度南归几度留。吃了干丝和馄饨,阿聋犹自在扬州。”</p> <p class="ql-block"> 主馆“江上草堂”内藏展的先生各个时期的一百余幅代表作,引起了大家浓厚兴致,纷纷举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感怀</p><p class="ql-block"> 又土</p><p class="ql-block"> 望江亭上眺望眼,</p><p class="ql-block"> 碧水如画观江天。</p><p class="ql-block"> 船载百运惊波浪,</p><p class="ql-block"> 日出遠影过千山。</p><p class="ql-block"> 醉亭台前又相邀,</p><p class="ql-block"> 回味诗仙醉生眠。</p><p class="ql-block"> 一代宗师杰灵地,</p><p class="ql-block"> 千古绝唱石矶篇。</p> <p class="ql-block"> 采石矶游感</p><p class="ql-block"> 王国云</p><p class="ql-block"> 春深落脚采石矶,</p><p class="ql-block"> 拂面江风林荫奇。</p><p class="ql-block"> 青莲诗魂今犹在,</p><p class="ql-block"> 聋叟草堂两相宜。</p><p class="ql-block"> 苍松翠柏缅前贤,</p><p class="ql-block"> 诗书华采亦吾师。</p><p class="ql-block"> 自古文人多寂聊,</p><p class="ql-block"> 传世佳臬砚池滋。</p> 和大师合个影 <p class="ql-block"> 仰完当代草圣再拜唐代诗仙</p> <p class="ql-block"> 李白纪念馆门前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沿途捕捉每一个美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 全国闻名的“太白楼”古名“谪仙楼”。楼高约18米,主楼一共有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正对长江,背靠翠螺山。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宋朝和元朝时期都曾被修缮,于明朝被重建,清顺治时期改名“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战火,清光绪时期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2013年,太白楼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p> <p class="ql-block"> 太白楼的整体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前院为太白楼,后院为太白祠,楼和祠之间以连廊和阶梯相连。在祠堂正厅供奉着一尊楠木材质的李白站像,传神地再现了诗仙的神态,背景为唐代长安大明宫图;太白楼内有一尊李白自然坐像雕塑,收藏着当代书法家林散之书写的李白所作《横江词二首》石刻;太白堂和正殿堂内分别有一幅用瓷砖烧制而成的李白赏景图和一组李白在悠然书写的塑像,这些图画和塑像都生动地再现了著名诗人李白的洒脱风貌。</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李白而建的醉月斋</p> <p class="ql-block"> 从太白楼出来,沿着江边山路拾级而上去看采石矶。采石矶不仅因为号称位列“长江三矶”之首,更因为诗仙李白的诗句和传说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是燃犀亭,其始建于清初,清咸丰年间被毁。现存之亭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建。亭内石碑上“然犀亭”(“然”通“燃”)雄浑苍劲,即为李成谋所书。</p> <p class="ql-block"> 据《异苑》一书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骠骑将军温峤去建康(今南京)平息苏竣叛乱后,率师返回武昌途中在此渡江,闻知采石矶下风高浪急,江水深不可测,时有音乐之声传出,温峤大惊,遂命人点燃犀牛角照寻。从此以后,采石矶下水面平静,再无鼓乐之声相闻,后人不忘此事,在这里建造燃犀亭。所以采石矶又名“燃犀渚”,“犀角烛怪”和“牛渚燃犀”二个成语即诞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继续沿阶攀爬来到位于江边悬岩的联壁台,又名“舍身崖”。明正德十四年(1519)刑部主事方豪与太平知府、池州知府、徽州知府、安庆知府“一部四府”官员联壁登台,共赏江景,故而得名“联壁台”。民间相传,诗仙李白钟情采石山水,常于此处把酒临风,赋诗赏月,后醉酒在此处跌落江中而亡,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诗仙李的是“跳江捉月、骑鲸升天”,故联壁台又称捉月台。</p> <p class="ql-block"> 据传这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留下了临终前的一首《临路歌》和“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美好传说。</p> <p class="ql-block"> 联璧台旁的李白塑像,为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而立(1987年),高约2米,合金钢制成,由雕塑家钱绍武创作。诗仙似大鹏展翅,意欲升天。</p> <p class="ql-block"> 远眺江边奇观三元洞</p> <p class="ql-block"> 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也是采石矶景区主要景点之一。洞名由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启功(1912-2005)题写。</p> <p class="ql-block"> 三元洞是采石矶5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位于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p> <p class="ql-block"> 美景诱人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位于长江三矶(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湖南岳阳的“城陵矶”)之首</p><p class="ql-block">采石矶的“矶”--水边突出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采石公园内,翠螺山南麓、广济寺左的赤乌井,又名广济井。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广济寺时掘成,故名。相传掘井时采得一斑斓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广济寺内,为镇山之宝,采石之名亦由此而来。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井水和五彩宝石,将此地改为“采石矶”</p> <p class="ql-block"> 1982年,在井台上建一六角亭供游人观井休憩,起名为赤乌亭。</p> <p class="ql-block"> 随手拍下一路美景</p> <p class="ql-block"> 游览马鞍山新地标——薛家洼</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是当地百姓口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脏乱差地区。在这片986亩的区域里,曾有散乱污企业7家、非法码头3处、固废堆场1处,此外还有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量危旧民居和停靠渔民作业船以及住家船,是我国长江沿岸一处突出环境问题叠加的典型区域。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马鞍山市的江边美景,市民休闲好去处,游客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大江绕石壁,草圣伴诗仙。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让我们的采风写生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会员仓爱民采石矶釆风写生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