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印经咒

晴天披笠

<p class="ql-block">五代后唐雕印经咒</p><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着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为研究早期雕版印刷技术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天成二年(927年)东郊史家湾926号墓</p><p class="ql-block">位于洛阳东郊机车厂东墙外300米处,1985年农民取土时发现。</p><p class="ql-block">(一)墓葬形制</p><p class="ql-block">墓葬已遭破坏,后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调查,可知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深为2.5米。</p><p class="ql-block">从残存砖棺大小看,墓坑不会太大。砖坑位于墓坑中央,北向,用长方形青砖铺摆而成。以青砖横铺于地为棺底,四侧立砖,棺顶以立砖内倾相接成两坡人字形,棺长1.5米、宽0.4米,残高不到0.5米。</p><p class="ql-block">(二)随葬遗物</p><p class="ql-block">在调查过程中,从农民手中收回了瓷罐和纸质雕印经咒两件。</p> <p class="ql-block">瓷罐 1件。放于棺砖南部。直口,圆唇,弧肩,鼓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双条形附加耳,饰有凹纹。瓷罐胎质粗厚,呈灰色,施半釉,釉色青黄,布满冰裂纹。</p><p class="ql-block">雕印经咒 1件。放于死者头骨右侧。经咒先对折成小方块,再卷成小圆柱形。长38厘米、宽29.5厘米。四角有少许破损。经咒是在丝麻质纸上,用雕版印制而成。纸的质地柔软,极薄,韧性较强,色发黄,半透明。</p><p class="ql-block">经咒主要内容为经文和画像。正中一菩萨,头戴花冠,身披璎路,有头光,身体左右两侧各有四臂,或曲或直,手中均执有法器,趺坐于莲花之上</p><p class="ql-block">经文为梵文,有两组,均为回旋式刻写。内组呈圆形回旋式,八层;外组呈方形回旋式,七层。</p><p class="ql-block">内外组之间饰有四个对称的供养飞天,飞天衣带飘舞,手中捧物,身边云纹飘绕。最外部饰双栏,栏框中四边正中均饰一坐佛,佛像两侧为粗体梵文,间以金刚杵图案。四大天王立于四角。</p><p class="ql-block">金咒左侧为汉文题记,文字如下:</p><p class="ql-block">经云:佛告大梵天王,此随求陀罗尼过去九十九亿诸佛,同共宣说,若人依法书写佩戴,所有恶业重罪并得消除。当知是人,一切如来加持、一切菩萨护念、一切天龙守护,离一切灾横,除一切忧恼、灭一切恶趣,不被水火雷电毒恶之所伤害。如经广说。岁在丙戌未明之月初八日。报国寺僧知益发愿印施。布衣白弘展雕字。天成二年正月八日徐殷弟子依佛记。</p> <p class="ql-block">(三)价值意义</p><p class="ql-block">后唐是沙陀贵族李存勖于公元923年灭后梁称帝建立的,都洛阳。公元936年为后晋所灭,历四帝14年。经咒中的“天成”,是后唐明宗李亶的年号,</p><p class="ql-block">天成二年即公元927年。表明此墓是十分罕见的后唐纪年墓,可以增加对后唐时期墓葬的认识。</p><p class="ql-block">从此墓十分简陋和出土佛教经咒的情况看,其墓主人当是后唐时期的一位佛弟子(和尚)或佛教信徒。这对于当时佛教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的经咒,在洛阳地区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手工业的发展以及五代雕版印刷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程永建:《洛阳出土后唐印经咒》,《文物》1992年第3期)</p> <p class="ql-block">雕版印刷是印刷术的起源。雕版制作时,工匠先将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然后把要印的文字和图形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之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印刷时,先用刷子蘸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把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p><p class="ql-block">  “雕版印刷肇自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古今对雕版印刷发展历程的概述。</p><p class="ql-block"> 佛教的兴盛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唐代“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就是最早关于佛教印刷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在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不但没有萎缩,规模反而日益扩大。官方设立的国子监开始大规模组织编印儒家经典。遗憾的是五代十国的印本流传至今已经非常稀少,珍藏于洛阳博物馆的五代经卷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把印刷技术提高了一大步,此后,雕版印刷技术逐渐衰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