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

<p class="ql-block">  写字台上的地球仪在不停地转动,我却只能骑着童话环游世界。本想游历希腊,探寻西方文明的起源,因为一些原因未能成行。只好把目光放在国内,看看我还有哪些地方想去而未去?河南省,我国23个省里我居然没去过的最后一个省。是没有机缘巧合的机会?还是它悠久而厚重的历史让我望而却步?此刻,在“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4月,我踏上了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  去年,冥冥之中仿佛就是在寻根。年初去盘锦祭拜姥爷和姥姥。小时候照顾我,又照看我儿子的姥姥慈眉善目,勤劳善良。三寸金莲小脚,抽着长长的烟袋,每天帮助父母料理家务,还会讲许多故事,经常给我缝口袋玩。脾气好得从未发过火的姥姥, 99岁高龄离开我们,睹物思人,让我怀念至今。</p> <p class="ql-block">  8月末,我又去老家河北曲阳祭拜爷爷奶奶。千年的古县城,“雕刻之乡”、“定瓷艺术发祥地”、“古北岳文化之源”的故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抗战烽火岁月,伯父、姑姑及父亲都当兵卫国。我跨越半个多世纪后的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又走进中原大地,追寻华夏文明之源,据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在消灭了殷商之后,在洛邑嵩山告祭时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中国”一词即源于此。中原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寻源让这趟中原之行似乎多了一种悠远而又凝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  飞机抵达郑州后,我和发小就匆忙赶去提前预约的河南省博物馆。真值得一看, 17万余件藏品,九大镇馆之宝:“贾湖古笛”、“莲鹤方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武则天金简”、“妇好鸮尊”、“玉柄铁剑”、“四神云气图壁画”、“云纹铜禁”等,件件都是宝贝。我在8000年前的“贾湖古笛”前驻足,这是用一根鹤类尺骨制作的乐器,保存完整且能演奏标准七音,堪称世界笛子的鼻祖。斜吹的骨笛仿佛发出美妙的声音,音乐可以让古今瞬间接通。游走于16个展馆之中,犹如走进历史的长河,承载着中原大地的文明记忆,河南之行由此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曾在青海感受“天下黄河贵德清”,“一汪碧绿清如许”的黄河;也曾在陕西壶口瀑布感受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黄河;流经中原的黄河舒缓而温情,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文明: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是中国的起始;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文字;重832公斤的商后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东汉南阳人张衡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通常被认为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中原还哺育了华夏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诞生了思想家老子、庄子,孔子的祖籍也在中原,他们引领了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雏形,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辉煌时代。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轴心时代”,是人的发现与觉醒的时代。在爱琴海上空闪烁着哲思的光芒,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哲学家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印度诞生了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叶曼先生说是“这个地球走运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商都郑州、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其地位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如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些地方记录了中华文明在光明与暗淡、彷徨与憧憬之路上的历史印记和艰难历程。中原的历史,好像永远写满战争与苦难的创伤。农耕文明和封建专制统治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究竟给中国留下怎样深刻的影响?我寻着这样的思路穿梭于古城的街巷和遗址,寻觅最早的中国,有点故作“深沉状”。不然那?在洛阳国家牡丹园姚黄魏紫、洛阳红旁“搔首弄姿”?亦或在少林寺弄弄拳脚,还是在老君山上舞动彩色的丝巾?</p> <p class="ql-block">  原以为河南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其实,河南的地势,就像一个缩小的中国,从西到东,由高到低,依次递减。且44%的土地都是山地。我们游玩分别去了“唐王试剑石”和竹林七贤归隐之地的云台山:“奇峰异石天外来,鬼斧神工费剪裁。云气蒸腾翻碧浪,山形似欲抱城回”,真想与“竹林七贤”跨时空邂逅,把酒言欢,一醉方休;以嵩山书院和少林寺而闻名的嵩山:“嵩山高万尺,洛水流千秋”,在少林寺还看了一场《少林小子功夫表演》;太行山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感受一种久违的精神;雨天的万仙山早晨,等待电瓶车的人比雨点还密,更恐怖的是拥挤和抢车的游客上演郭亮村《战争角落》的大片,好在我久经考验,体力也不错,既没有被挤晕,也没有影响我在郭亮村徒步穿越1250米挂壁长廊的心情:“太行之山何崔嵬,岩幽谷隐藏风雷 ”;神游道教圣地老君山,有老子的神力,有索道和电梯的助力,我抵达最高点金顶,“老君修道成仙去,留得神山在世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 <p class="ql-block">  老君山因老子归隐于此而得名。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他的《道德经》诠释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而影响深远。老子研究万物运行之规律的“道”,他对于人生、宇宙、道德等方面都有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我胡思乱想,如果老子与苏格拉底交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老子叫李耳,被称为“李姓始祖”。虽然只是说法之一,也足够让9530万占中国汉族人口7•94%的李姓人兴奋的。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铜像在此矗立。夜间进入老君山拍下这张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中原是诗歌的故乡。从诗歌之源《诗经》到竹林七贤的喝酒纵歌,从唐诗繁盛到宋词沉香,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中原的文化先贤留下经典诗篇传诵至今。此刻,也让我想起一位曾在河南工作过的老友的一首自体诗:“冰河变迁峡谷雄,物竞天择殷都中,厚重文字五千载,太行神工渠旗红。”当古诗词遇见河南山水风光,让寻源有了诗情画意,脚步不再沉重和匆忙。</p> <p class="ql-block">  “中华一脉,万姓同根”。根植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据统计,38%的汉族姓氏起源于中原,但这些姓氏所拥有的人数却占到汉族人口的80%至85%以上。古代中国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中原人口大规模的几度南迁,催生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使得中原遗风绵延不绝。清末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俭啬崇唐魏,盖犹三代民”。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与融合的传奇。我很想去土楼看看,感受客家人的真实生活,行走能激发人学习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来到洛阳龙门石窟,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就看全了。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营造时间最长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400余年的石刻艺术宝库,且以精致细腻闻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但我还是喜欢敦煌莫高窟,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壁画栩栩如生,“敦煌的意境是音乐意味的,全以音乐舞蹈为基调”。石窟本是佛教遁世隐修之地,现在这里却是人头攒动,乱乱哄哄。身在其中,岂能免俗。“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天性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p> <p class="ql-block">  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赏心悦目的园林风光与表现的历史文化融合,1:1的比例再现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致,但现代商业化模板,很难真实再现“千古繁华一梦中”。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时代。有人总结宋朝 “三有”:有明君、有名将、有名士。宋朝还有“三不”:不加税、不杀士、不秋后算账。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风俗人情,展现了当时东京经济繁荣的景象,“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可谓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富裕的宋朝又为何是“积贫积弱”呢?历史究竟应该如何评说?“事实判断有终极答案,而价值判断则取决于各自的角度”。北大历史系的阎步克老师的说法不无道理。</p> <p class="ql-block">  简短的行程中,品尝了河南烩面、洛阳水席、不翻汤、开封灌汤包,胃里便有了河南记忆。</p> <p class="ql-block">  意外收获,夜游开封大梁门。登城墙,知开封。 寻古中原,见证文明的曙光。在世界文明越发趋同的今天,赞同马未都先生的一个观点:文明求同,文化存异。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所以有个求同的趋势。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文化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文明应该是观察人类世界发展的标尺。想起刘东教授说到: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文明含量的差距,就是国家命运的差距。文明的进程,就是人类不断摆脱野蛮的进程;文明的最大功用,就是“让人活得像一个人,过上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寻是一种状态,在行走中思考,在迷茫中求知,在痛苦中找乐,在孤独中清醒。寻使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但却未曾弄丢自己。</p> <p class="ql-block">(封面和黄河照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