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民国的首都,见证了中国近代岁月,民国馆通过建筑场景的真实还原,再现了那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时代记忆,一秒穿越到民国。</p><p class="ql-block"> 图为火车站 (按江浦火车站1:1比例复制)</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南京博物院地下一层时,一股民国风扑面而来。穿越时空,这里你可以尽情体验满满的民国情调,领略民国时期的市井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历史的天空下,循着老南京的街巷,走到记忆的深处,寻找逝去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蒸气火车(非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民国馆名为“馆”实为“街”,街景还原成民国时期街道的模样,展示了当时民国首都的风土人情,街巷两旁,铺子林立,灯火璀璨,勾勒出一派繁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民国馆的街景美轮美奂,各式店铺琳琅满目,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你可以去咖啡馆,你打开留声机,品一杯咖啡。你可以去老茶馆点一壶茶,听一场折子戏,你可以去照相馆留个影,拍一张复古照,你可以到书店买一张明信片,到邮局盖上“南京博物院”的邮戳,寄给亲朋好友,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体验到满满的民国情调,领略民国时期的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 民国馆以街景展示的形式浓缩了那段历史时期社会中上层阶层生活状态的繁华景象,重点以物为主,通过建筑场景的真实还原,辅以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进行模拟再现,营造历史的氛围。同时将传统作坊、现在公众服务机构以实体店的形式融与其中,进行互动参与,彰显别样风情。</p> <p class="ql-block"> 正春青百货是一间蕴含着书墨香气的小店,一件件复古有趣的文创,渗透着青年们的朝气蓬勃。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听个小曲,拍张照片,感觉岁月的流转,回味过去的时光,憧憬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邮政局位于南京博物院民国馆里面,刚走到邮局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邮筒,儿时的记忆立刻在头脑里浮现。大家可在这家邮局买张明信片,敲个特别版邮戳,做个留念,这家邮局还有大量清、近代邮票展示,是集邮爱好者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红公爵酒吧即便无酒,酒吧将自由的爱情以诗意娓娓道来,藏于杯中的波光之后。</p> <p class="ql-block"> 在兰园香铺,珍贵的香料被精心的泡制,散发着各种芬芳的独特香味,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老茶馆是座传统的“戏茶厅”,可以喝茶看戏,戏台上常有艺人表演些白局、昆曲之类的曲艺节目,茶盏里泡着清香的雨花茶,是带着老南京烟火气热闹。</p> <p class="ql-block"> 光华书局常出版售卖当时优秀作家们的小说、散文和现代诗,读者们翻开这些书稿,就能领略百年前的这些大先生们的精神光辉。</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此次公共服务提升坚持与活态</p><p class="ql-block">展览为准则,从文化、展览、产品、服务四个方向,全方位提升民国馆经营业态及品质,以文塑旅、以商成文,打造一个集文化展览、娱乐休闲、沉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p><p class="ql-block"> 图为旧时街头商业广告</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艺术馆 </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1904-1965)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和美术教育家、新金陖画派的领袖和代表性画家,他的绘画艺术是我国二十世纪艺术成就的重要象征和标志。</p><p class="ql-block"> 傅抱石毕生沉湎于中国艺术的创造和研究,以明锐的思想把握祖国山河的特征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开阔的胸怀借鉴吸收国外艺术特长,呼吁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现实意义,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中国画的发展潮流,成为杰出的中国画大师。</p><p class="ql-block">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先生带头开展了大量写生活动。展览从1950年初期的南京写生,1957年的东欧写生,1959年的韶山写生,19630年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的东北写生,1963年的浙江写生,1965年的江西省写生,六次重要的写生活动中精选了八十件写生精品,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专题展,展现了这位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突破,对新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形式语言的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p> <p class="ql-block">布拉格宫 1957年</p> <p class="ql-block"> 回望克罗什城 1957年 丁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到韶山》 诗意 1960年 庚子</p><p class="ql-block"> 旧梦依稀兴逝川,故国三十一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擎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更信人民亿万年。 傅抱石井记</p><p class="ql-block"> 钤印:抱石私印(白文) 一九六O(朱文)</p> <p class="ql-block">枣园春色</p> <p class="ql-block"> 傅抱石 镜泊飞泉 1962年</p><p class="ql-block"> 大师晚期作品(1962-1965年)</p> <p class="ql-block">李太白象</p> <p class="ql-block"> 陈之佛先生艺术展 </p><p class="ql-block"> 陈之佛(1895-1962)现代画家,原名少绍本,学名子伟,号雪翁。浙江余姚县浒山镇人(现慈溪)。16岁考入杭州浙江工业学校机织科,四年后毕业留校任教。1918年考了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成为工艺图䅁科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同时学习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及花鸟写生。1923年回国任上海东方芝专和上海艺大主任教授。以后先后任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授、国立艺专校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兼美术组专员,建国后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陈子佛在继承中国古代工笔花鸟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埃及、波斯、印度等东方古国和近代日本画,以致西方绘画的某些长处,加上多年研究图案造型,色彩的规律,创造出独特的工笔花鸟画绘画风格,开创一代新风,赢得“南陈北于”称号,与北京的于非闇并世称雄。画风清新俊逸、古雅。</p> <p class="ql-block"> 《松龄鹤寿图》是陈子佛工笔花鸟画中作品中尺幅较大的一幅,纸本设色,纵147厘米,横296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是陈子佛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绘制的献礼巨作。</p><p class="ql-block"> 《松龄鹤寿图》的构图颇为奇妙。10只丹顶鹤成一字型分布于横幅画面之内,原本极易造成呆板僵滞的视觉效果,而陈子佛巧妙地将10只丹顶鹤分为四组,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使得画面构成多样统一,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 10只体态优雅,神釆奕奕的丹顶鹤,神态安逸地徜徉于绿草如茵的大地上,苍翠的古松画面右上方深伸入,犹如蛟龙一般蜿蜒挺劲,枝干苍劲古朴,弯曲有致,松针密密匝匝、郁郁葱葱,肃穆宁静之中蕴含着无限生机。10只羽毛洁白的丹顶鹤可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昂首唳天,有的曲颈自怜,有的回首顾盼,有的细心理羽,有的凝神远眺。画面左上角,陈子佛用篆体字写“松龄鹤寿”四字,古朴清雅。款署:“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周年国庆,陈子佛”,其下篆印两枚:阳文印“雪翁”和阴文印“陈之佛印”。</p><p class="ql-block"> 陈子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于线描、构图和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极具个性化的色彩绘画语言,这些在这幅“松龄鹤寿”图中表露无遗。陈之佛引入了现代构成原理进行创作,构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浓郁的现代绘画构成理念、抽象形式感和强烈现代感,使此件作品拥有了传统绘画所没有的现代绘画要素,在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经典意义。</p> <p class="ql-block"> 数字馆是一座结合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的展示馆。位于南京博物院的负一层,与特展馆交接处。该馆由实体展馆和网络虚拟馆两部分构成,两者互相补充。实体展馆的展示面积1200平方米,其以抽象概念赋予历史事实的方武诠释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总体风格时尚亮丽。实体展馆内运用了多种多媒体形式和数字技术,如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实时抠像和动作捕捉等,营造了一个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它突破了传统的展陈方式,采取错层交叠的空间构建手段,引导观众沿着流线移步换景。网络虚拟馆则通过网络和图像识别技术复原实体展馆的空间和内容,是实体展馆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 实体展馆分为六大展区</p><p class="ql-block"> 序厅:以《时光》为题,通过流水、风沙、变幻的星空,体现“时间”对于人类文明的独特作用。</p><p class="ql-block"> 萌动与发轫:用独具风格的影勾勒出初生的人类对试图征服自然时表现出的勇气与“傻气”。</p><p class="ql-block"> 进取与成长:体现中华文明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扩张与融合:用C形巨幕影片以战争、帝国故事表现人类进步过程中的豪迈激越,坚韧不拔。</p><p class="ql-block"> 封闭与开放:截取闭关锁国、鸦片战争、文明丝路中的历史片段,表现出中华文明从开拓进取逐渐转向内敛、保守、固步自封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生命因你永恒:总结在出生、发展、强盛、衰落这一螺旋式渐进的历史进程中,文化和民族产生了融合,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在不断成熟、进步,文明向更加美好和睿智的方向前进。</p><p class="ql-block"> 此外,数字馆还特别没置了电子拼图互动游戏等互动环节,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艺书之始,雕塑为先”雕塑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艺书种类之一。中国之原始社会也有雕塑作品存在。随着时间推移,雕塑艺术益趋发展与完善,并呈现出各时代的风貌特色。</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收藏历代雕塑作品数量可观。从年代久远的商代,到明清时代的宫廷器物及近代著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内容涵盖了雕塑的许多层面,展现出雕塑家的精湛技艺和雕塑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信观众可以从中领略人类生活的情趣,受到古朴典雅之美的陶冶。</p><p class="ql-block"> 图为吴为山雕塑作品</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吴为山雕塑作品欣赏 </p><p class="ql-block"> 吴为山,1962年生,汉,民盟,博士学历,中国美书馆馆长、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美书家协会副主席。 国际著名雕塑家,2003年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2009年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2011年和首届中华艺文奖,2012年获法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美术金奖,2014年获美国洛克菲勒“RCC首届中国艺术年度人物”,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文学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院士,2016年获国务院新闻办颁授的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p><p class="ql-block"> 韩国就有他的雕塑公园,南京博物院等建立“吴为山雕塑馆”,罗马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永久安放其作品《齐白石与达芬奇对话》、《孔子》等。他的代表作《孔子问道于老子》立于世界多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2008年南京博物院设立了“吴为山雕塑馆”,集中展示其雕塑作品,获得好评。吴为山再次向南博捐赠一批新作,不断充实雕塑馆内容,让公众更加全面、深入地领略其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顾恺之 2006</p> <p class="ql-block">傅雷 2008</p> <p class="ql-block">南丁格尔 2009</p> <p class="ql-block"> 世师表——孔子 青铜 1970</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器物文化,器物的发明、演变,或有详实的记载,或有动人的传说。无不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扇子正是源于生活的器物之一,扇文化更是中国器物文化的一部分。扇子在中国起源较早,但确切的时间尚无定论,扇子最初的功能是扇风,通过人工摇动,可以招风取凉,可以驱赶蚊虫,可以掸拂灰尘,可以引火加热...</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逐渐向两个方向演变,一种是威严的仪仗之扇,一种是轻便的手中之扇。较早的“障扇”,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放置于车前舆后,有障尘蔽日之功用,南北朝时脱离车驾而成为王公贵族出游的仪仗,除原有功用外,更于等级地位相挂钩,属于前者。我国出现比较早的轻便的手中之扇是团扇,又叫纨扇,不晚于两汉时期。主要用于宫廷,供宫女、妃子用于扇风招凉,因此又叫宫扇。</p><p class="ql-block"> 宋朝人们已经在团扇上作画写字,宋徽宗赵佶曹(1082-1135)就有在团扇上作画的爱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皇帝完成一件团扇作品后,宫廷画家在短时间内就能摹仿上百件团扇作品,供宫女、妃子们使用。宋代书家也在团扇上作画写字,拉开了书家参与扇创作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明中期,人们已经在折扇上作画写字。这与“吴门画派”、“吴门书派”的崛起有关。目前所见最早出于书画家之手的折扇实物就在明代,是由吴门派书画家沈周、吴宽等人创作的作品。在他们的影响下,此后的文人书画家都喜欢在折扇上作画写字,使得折扇面成为明代以来书画的一个重要形制。</p><p class="ql-block"> 晚明文人用扇的数量激增,推动了制扇业的繁荣发展。反过来为折扇大肆风行提供了保障。在文人的交往应酬中,书扇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礼物,在文人的尺牍来往中,书扇随信附赠,屡见不鲜。持扇者也以求的名家书扇为荣,并以之展示个人的优雅风度。扇于雅化,成为了读书人的身份标榜。扇面的用意,已经远远超出了扇面本身。</p><p class="ql-block"> 折扇折叠后相对小巧,在雅集宴饭时可被藏于怀袖,备受文人喜爱。文人在席间常分题怀韵,作诗填词,毕后书之于扇,分赠同谊。有时或为所携扇面有限,或为集藏之便,或为单人书写不能滿纸,便多人合书一扇,表达彼此的交谊和志趣。当“纸敞墨渝,不堪怀袖”时,扇面还能被取下来,“别装卷册以供玩”,更易于保存。</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拥有丰富而完整的明清书法收藏,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数以千计的明清扇面书法。本次特展从中挑选精品力作百余件,以展示明、清两代扇面书法的发展历程和杰出成就,并聊借扇子“招风取凉”之属性,寄托“扫却人间炎暑”之愿望,以期在炎威未退当下给观者心灵上带来一丝清凉。</p><p class="ql-block"> 陈名生 2023年9月7日</p> <p class="ql-block"> 王铎(1592-1652) 草书 节临王羲之《此郡》《七十》二贴</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画中,凡以自然风物为描绘对象的画科,统称山水画,主要有青绿、金碧、沒⻣、浅绛、水墨等形式。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而独立成科,隋、唐间渐起发展,五代、北宋时日瑧成熟,元代时达至高峰,明、清时续有发展,亦出新貌,渐呈程式化。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着巨大变迁,山水画的文化渗透力虽有削弱,但为其提供并不断滋养着后来人的价值和形式渊薮,仍以其既作用于现实艺术情境,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锲入当今时代。</p> <p class="ql-block"> 夏珪《灞桥风雪图轴》</p> <p class="ql-block"> 黄公望 《水阁清幽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创作的一幅水墨画,被认为是《富春山居图》之外黄公望的又一代表作。此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为该院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此画描绘深山隐居之景,景物以云气间隔,可分为远近两部分。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溪流两岸,坡石层叠,树木成林,茂盛葱郁,山谷之间,云气弥漫;远景中一主峰耸立,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其笔法与黄公望其他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轮廓及房屋树木多以勾点法之外,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 浮岚暖翠图 王鉴 1674年</p><p class="ql-block"> 此图是王鉴以黄公望《浮岚暖翠图》图式创作一幅山水画。浮岚指飘浮在山林间的雾气,暖翠意为青翠的山色,形容山林美好的景色。欧阳修《庐山高》云:“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王鉴主要以赭石、花青二色敷染,山石以勾勒、没⻣和米家云山法写成。构图繁复,笔墨精雅,为其山水画精品力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国民政府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旧址</p>